看完一篇关于初始化的文章之后,本人对其修改+总结,虽然以前对这方面已懂,但看完之后,还是有点受益。
package com.lzk.temp;
public class A extends B {
public int a = 100;
public A() {
super();
System.out.println(a);
a = 200;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new A().a);
}
}
class B {
public B() {
System.out.println(((A) this).a);
}
}
输出结果:
0
100
200
对照输出,分析一下对象的初始化顺序:
1、为A类分配内存空间,初始化所有成员变量为默认值,包括primitive类型(int=0,boolean=false,…)和Reference类型。
2、调用A类构造函数。
3、调用B类构造函数。
4、调用Object空构造函数。(java编译器会默认加此构造函数,且object构造函数是个空函数,所以立即返回)
[b]5、初始化B类成员变量,因为B类没有成员变量,跳过。[/b]
6、执行sysout输出子类A的成员变量小a。// 此时为0
[b]7、初始化A类成员变量,将A类成员变量小a赋值100。[/b]
8、执行sysout输出当前A类的成员变量小a。// 此时为100
9、赋值当前A类的成员变量小a为200。
10、main函数中执行sysout,输出A类实例的成员变量小a。// 此时为200
加粗的那两行描述是重点,
结论:成员变量初始化是在父类构造函数调用完后。在此之前,成员变量的值均是默认值。
package com.lzk.temp;
public class A extends B {
public int a = 100;
public A() {
super();
System.out.println(a);
a = 200;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new A().a);
}
}
class B {
public B() {
System.out.println(((A) this).a);
}
}
输出结果:
0
100
200
对照输出,分析一下对象的初始化顺序:
1、为A类分配内存空间,初始化所有成员变量为默认值,包括primitive类型(int=0,boolean=false,…)和Reference类型。
2、调用A类构造函数。
3、调用B类构造函数。
4、调用Object空构造函数。(java编译器会默认加此构造函数,且object构造函数是个空函数,所以立即返回)
[b]5、初始化B类成员变量,因为B类没有成员变量,跳过。[/b]
6、执行sysout输出子类A的成员变量小a。// 此时为0
[b]7、初始化A类成员变量,将A类成员变量小a赋值100。[/b]
8、执行sysout输出当前A类的成员变量小a。// 此时为100
9、赋值当前A类的成员变量小a为200。
10、main函数中执行sysout,输出A类实例的成员变量小a。// 此时为200
加粗的那两行描述是重点,
结论:成员变量初始化是在父类构造函数调用完后。在此之前,成员变量的值均是默认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