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魔术师》:给内地闹剧变个“魔术”

《大魔术师》:给内地闹剧变个“魔术”
2012年01月13日
  
  
  
  《大魔术师》:给内地闹剧变个“魔术”
  文/基督山伯爵
  近些年,喜剧一直都是内地电影市场的主要类型,但至少八成以上的喜剧都在观众的唾沫中沦为了令人生厌的山寨闹剧,在票房与口碑的双双失利中惨败收场。究其原因便是创作初衷上的急功近利,它们一方面想要模仿曾经红极一时的香港“无厘头”,另一方面又想当然地试图批量复制《疯狂石头》之类的黑色幽默,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急火攻心,毁于一旦。倒是点映前就一直让人误以为是正剧的《大魔术师》,以一种轻松欢快地形式意外地诠释了喜剧的真谛,给那些浮躁的电影同行们变了一个精彩的魔术。
  其实概括地说,喜剧的艺术特征就是“寓庄于谐”。所谓“庄”,即是主题中那些深刻的社会内容;所谓“谐”,则是这些深刻内容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在任何一部成功的喜剧中,这二者始终都会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失去了深刻主题思想的喜剧无疑是没有灵魂的,而没有诙谐形式的喜剧同样也是无法成立的。
  对于《大魔术师》来说,尔冬升在诙谐的外在形式下赋予了它很多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影射了官场上的不良生活风气、自嘲了当下电影人的工作困境、调侃了当今社会早已过时的青梅竹马、恶搞了日本人最擅长制作的爱情动作片、甚至还质疑了爱情的真谛,等等。这一连串与现实相勾连的社会内容使影片在无形中拥有了一种批判的力量,并且还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批判不同――喜剧赋予了这些批判间接而隽永的气质,以诙谐的形式表达出了观众心中被压抑的思想,从而巧妙地赢得了观众的会心一笑。
  而魔术作为一根主线,也始终对影片的主题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尔冬升仿佛是想借魔术师之口来说――“人生就像是一场魔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这让人想起了去年的《最爱》,据说当顾长卫的那部《最爱》还没有把《魔术时代》的原名改掉的时候,他也是想表达这样的主题。只不过顾长卫选择了残酷的“卖血”,而尔冬升则是选择了幽默地调侃那些青梅竹马的爱情。闫妮与吴刚在《大魔术师》中的恋情无疑是最好的证明。
  反观近些年内地影市中失败的喜剧案例,大多都是因为只注重了诙谐的形式感,于是成为了一部部没有灵魂的恶俗闹剧;而《大魔术师》在找准了深刻的社会立足点后,再辅之以诙谐的表现形式,自然也就深入浅出地取得了口碑上的成功。
  除了喜剧方面的惊喜外,《大魔术师》也是这次贺岁档中首部为影市注入喜庆色彩的电影。尽管尔冬升讲述了一个国人联手对抗外敌以及清廷余孽的革命故事,但是整部电影自始至终都没有留过一滴血,而荒诞的气质也巧妙地消解了一段仅有的杀戮场面,始终都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息。就这一点来说,它的质感更像是一部PG级的《让子弹飞》,没有暴力、没有血腥、没有粗口、没有性,做到了真正的老少咸宜,阖家欢乐。
  强大的演员阵容也在为“贺岁”推波助澜。久别银幕的梁朝伟长衫亮相,立刻就给人一种正在为《一代宗师》预热的感觉。随着剧情的发展,他的道士装、印度阿三装也先后让人回忆起了他曾经诸多经典的银幕形象,依靠多变的造型满足了粉丝们对他的爱恋。
  记得梁朝伟在片中说,魔术师不是骗子,而是造梦人。电影同样也是造梦的艺术,尔冬升用自己独有的黑色幽默为观众们造了一个愉悦的贺岁梦,也用事实说明了香港电影人不但比内地电影人更懂喜剧的真谛,还比绝大多数内地电影人更懂贺岁片的意义,毕竟“贺岁片”这个词语就是从香港传来的。
  最后再瞧一眼我们的某些内地闹剧,就连想骗钱也得好好勤学苦练一阵才是。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