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App最佳实践策略篇之审视移动场景的独特性

移动场景的相关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2009年一月,我写过一篇“On the Go” Myth?的文章。许多非常聪明的人受到移动场景的困扰,并认为“移动场景其实被过分夸大了”,对于这一现象,我其实并不感到意外。

考虑到我之前对移动场景持有怀疑的态度,你可能认为我会认同现在的“移动场景并不存在”的观点。但事实上,当我阅读了大量关于移动web并不存在的讨论文章和推文后,我发现其实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这种认识差距到底占据多大的比例?其中相当一大部分与我认为移动是一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它对移动web的影响有关。

将具体实施从理论中分离

我反对移动场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习惯于从移动网站中删除内容,他们认为这是迎合用户需求,而事实则恰恰相反,这一行为往往会惹恼用户。

在移动场景中确实有不少糟糕的实现。但是无论这些实现是否糟糕,它都与“移动场景是个谬论”这一结论没有任何关系。

因此,我更看重人们得出”移动场景非常重要”这一结论的基础依据,相关问题和假设。或者至少是一些导致将移动web从整个更大的web中分离出来、单独讨论的原因。

这篇文章是关于理论的讨论,而非具体的实现。

移动真的是一个新的大众媒体吗?

我的这一想法深受Tomi Ahonen的影响,他将移动设备称为是第七个大众传媒,这个项目非常成功。他列出的大众传媒依次为:

  1. 印刷业
  2. 录音
  3. 电影制作
  4. 无线电广播
  5. 电视技术
  6. 互联网
  7. 移动电话

Tomi也认为,每个大众传媒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以至于彼此之间不能相互替代。移动有8个特有的功能:

  1. 移动是私人的
  2. 移动可以随身携带
  3. 移动永远在线
  4. 移动设备有内置的支付机制
  5. 移动可以促进创作的灵感
  6. 移动具有最准确的观众测量
  7. 移动能够获取媒体消费者的社会背景
  8. 移动能够在媒体中使用增强现实技术

这是移动设备上特有的突出优势。虽然现在人们认为“移动”包括了多种设备,从电话到平板电脑,再到车载专用系统,但我仍然认为,只有移动电话最能体现移动的所有专属优势。

如果说移动是一个新兴的大众媒体,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并没有在我的Dao of the Mobile Web这篇文章中探讨。要想完整地了解如何从一个大众媒体转投到另一个上——这里特指从印刷业到互联网——我强烈建议你阅读John Allsopp的Dao of Web Design这篇文章。

John写到“电视在那个时候只被当做是‘带有图像的无线电广播’,这个描述其实是相当准确的。那个时候,许多电视节目的形式都是在模仿当时流行的广播节目。”

John的观点是,在一个新的媒体诞生时,我们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运用它。我们常常试图将它套用到我们已有的模式上:

新的媒体借鉴了已有媒体的内容或是形式,其中有些经验是有效的,但是大部分的经验其实并不适用于新的媒体,有时甚至会限制新媒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媒体会发展出自己的规范,然后逐渐抛弃那些并不适用的习惯。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需要问问自己。一个新的大众媒体与以往其他的媒体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的特质?

Tomi Ahonen认为“移动作为第七个大众媒体与互联网的关系,就好比TV和广播的关系。”如果你也认为移动是一个新的大众媒体并且认为新的大众媒体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和课程,那么Tomi的观点对你确实很有意义。

我发现移动是一个新的大众媒体这一理论非常显眼。如果它确实是一个新的大众媒体,那么继续在移动上复制我们在桌面互联网上的经验将会限制移动的潜能。

移动web是一个新的大众媒体吗?

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Stephen Hay表示这里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移动web,只有一个web。许多人都支持他的这一观点,我也看到了他们的理论。

如果我们认为移动设备具有独有的优势促使他们成为一个全新的大众媒体,那么我当然希望web能够利用这些优势。因为这些功能是移动设备上特有的,所以按此类推,我们也应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移动web确实是一个新的媒体。

因此,如果移动web是桌面web的一个子类,那么关于移动web我们需要学习的过程可能与印刷业到桌面web的转变过程还不尽相同。

为什么在John发表Dao of Web Design的11年以后,才有许多人发现它的深刻意义呢?这是否是因为,我们现在还在试图将一些原有媒体的经验套用到新媒体上?

移动web是否是一个混血儿?是否是两个大众媒体结合的产物?

我曾经和Ethan Marcotte以及Tim Kadlec探讨过这些问题。Tim给出了一个非常有见地的回答。他写到:

由于这里特指的是移动web,这个问题就变得微妙起来。就移动web自身而言——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不认为它能够称之为一个新的大众媒体。

然而,我认为如果我们将移动(而非移动web)当做一个新的大众媒体,那么这也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有关移动环境和‘一个web’的争论持续了如此长的时间。

如果移动是一个新的媒体,那么移动web就是一个混血儿——它一半源于移动媒体,一半来自互联网媒体,它继承了两种媒体的特质。

Tim的解释非常有道理。这是移动web固有的冲突。

或许移动环境是非常重要,但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改如何运用它

James Pearce在Jeff Croft的博文中给出了一个非常有见地的评论。他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我在重读Dao of Web Design时所发现的问题:

移动web就好比Michelson-Morley实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规则也许并不符合我们传统的习惯。

我非常乐意研究10年以后,web将发展成怎么样。我认为这个关键是理解它的背景——就如同光速导致物理学界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一样——我们还需继续探索前沿的发展情况,从而改变开发者和用户对它的期望。

或许,就像120年前的物理学家一样,我们真的弄清楚移动了吗?Tim Kadlec绘制了一个类似科幻小说的蓝图:

在大多数前瞻文章里面,一个时常被提到的元素就是移动电话这类设备——随身携带,随时可用。但它还远远不止这些。它们能够根据背景环境作出反应并且可以适应用户的行为历史——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它们都能实现有针对性和响应及时的用户体验。

移动不同于以往的媒介,它具备这样的潜质。为什么James是正确的?因为场景是整个问题的关键,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它。我们如何准确地判断它?它能告诉我们哪些意图?我们凭借什么标准决定我们应该做什么,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我们没法弄清楚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将无法充分利用移动的潜力。

我认为,移动web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想法其实是相当令人沮丧的。如果移动web是一个混血儿,那么移动web是否能够完全实现移动作为一个新的大众媒体所具备的潜力吗?

我宁愿选择接受James的观点。我们才刚刚开始准备探索它。

更多移动环境相关的讨论

我们与Josh Clark,Daniel Davis,Ty Hatch,Rachel HinmanTim KadlecThe Myth of Mobile Context这一主题在Mobile Portland版上展开了讨论。能够在这个著名的版面上讨论这个问题是莫大的荣幸。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建议你可以看看这个版面的视频。它涵盖了移动环境和许多其他的方面。它非常值得一看。

这一主题的其他相关文章:

最后,还有一个2009年开始的有意思的学生项目,它是关于动画移动环境的,这一观点来源于Barbara BallardDesigning the Mobile User Experience一书。

文章来源:On Mobile Context

随身携带,随时可用。但它还远远不止这些。它们能够根据背景环境作出反应并且可以适应用户的行为历史——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它们都能实现有针对性和响应及时的用户体验。

译文来源:http://www.webapptrend.com/
WebAppTrend是一个独立的技术博客,关注WebApp前瞻和实践,以及智能浏览器发展

请大家在关注CSDN的同时,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 @WebAppTrend,关注我们的腾讯微博@WebAppTrend,欢迎加入我们的:193775364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内容概要 《计算机试卷1》是一份综合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测试卷,涵盖了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试卷包括单选题和操作应用两大类,单选题部分测试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操作应用部分则评估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 ### 适用人群 本试卷适用于: - 计算机专业或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用于课程学习或考试复习。 - 准备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职业资格认证的人士,作为实战演练材料。 - 对计算机操作有兴趣的自学者,用于提升个人计算机应用技能。 - 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资源或出题参考。 ### 使用场景及目标 1. **学习评估**:作为学校或教育机构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评估工具。 2. **自学测试**:供个人自学者检验自己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操作熟练度。 3. **职业发展**:帮助职场人士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工作竞争力。 4. **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或学生的课后练习。 5. **竞赛准备**:适合准备计算机相关竞赛的学生,作为强化训练和技能检测的材料。 试卷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题目设计,帮助学生全面复习和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实际操作题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试卷的学习与练习,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为未来的学术或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 内容概要 这份《计算机试卷1》包含多个部分,主要覆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应用、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制作、互联网应用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试卷以单选题开始,涉及计算机历史、基本概念、硬件组成、软件系统、网络协议等。接着是操作应用部分,要求考生在给定的软件环境中完成一系列具体的计算机操作任务。 ### 适用人群 本试卷适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准备计算机水平考试或职业资格认证的人士。它适合那些希望检验和提升自己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习者,也适用于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评估工具。 ### 使用场景及目标 1. **学习评估**:作为教育机构的课程评估工具,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自学检验**:供个人自学者检验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向。 3. **职业发展**:为职场人士提供计算机技能的自我提升途径,增强其在信息时代的竞争力。 4. **考试准备**:为准备计算机相关考试的考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加强考试自信。 5. **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教学资源,设计课程和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试卷的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的测试和实践技能的操作,全面提升考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生应掌握从基础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到复杂的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络应用以及多媒体技术处理等多方面技能。通过本试卷的学习与练习,考生将能够更加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的学术或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