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算法导论实验一排序算法性能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选择排序、冒泡排序、合并排序、快速排序、插入排序算法原理
  2. 掌握不同排序算法时间效率的经验分析方法,验证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的一致性。

二.实验步骤与结果

2.1 问题描述

    利用选择排序、冒泡排序、合并排序、快速排序、插入排序按照升序通过给大量样本进行排序,统计不同排序算法的时间效率与输入规模的关系。

    1. 算法原理描述与核心伪代码
      1. 选择排序
        1. 算法原理描述
  •  从数列最左边开始,对未排序数列进行遍历,找到比其小的数并交换位置,执行一遍后找到最小的数,并向右一格继续找第二小的数。
  •  全部遍历一遍后就得到最后结果。
        1. 核心伪代码

Select_sort(A)

    for i=0 to A.length

        for j=i+1 to A.length

           if A[i]>A[j]

               mid=A[i]

               A[i]=A[j]

               A[j]=mid

2.2.2 冒泡排序

2.2.2.1 算法原理描述

  •   从未排序数列最左边开始,比较该位置右边是否比左边大,是则换位,否则不换。

②   如此循环遍历一遍,这样一次可以选择出一个最大的数。

③   重复以上步骤,除了最后一个,随着循环进行,每次循环的数会越来越少,直到最后排序完成。

2.2.2.2 核心伪代码

Bubble_sort(A)

    for i=0 to (A.length)-1

        for j=0 to (A.length)-1-i

           if A[j]>A[j+1]

               mid=A[i]

               A[j]=A[j+1]

               A[j+1]=mid

2.2.3 插入排序

2.2.3.1 算法原理描述

①  从未排序数列第二个元素开始,向前面一一比对大小,若比该元素大,而更左边元素又比他小,则将该元素放在其之间。

②  运用上述方法完成一个循环,到最后一个元素完成时即可。

2.2.3.2 核心伪代码

Insert_sort(A)

    for i=1 to A.length

        aim=A[i]

        for j=i-1 to 0

           if aim<A[j]

               A[j+1]=A[j]

           else break

        if aim!=A[i]

           A[j+1]=aim

2.2.4 合并排序

2.2.4.1 算法原理描述

①运用递归将数组不断地二分,直到只剩一个元素为止。

②在最后一个二分所得数字进行排序,然后合并进入上一个二分步骤,与另一个元素进行排序。

③如此一直递归到最开始的时候,由于有两个数组没排序,各自将最左边元素比较,小的元素提取出来放到一个新数组。

④到后面会出现只剩一个数组,另一个数组没元素的情况,此时将剩下数组放入新数组,排序即完成

2.2.4.2 核心伪代码

Divide(A,left,right)

    If left == right

        Return

    If left < right

        mid=(left+right)/2

        Divide(A,left,mid)

        Divide(A,mid+1,right)

        Combine(A,left,right)

Combine(A,left,right)

    Left0=left

    mid=(left+right)/2

    midr=mid+1;

    While left<=mid and k<=right

        If A[left] < A[midr]

           B[i++]=A[left++]

        Else

           B[i++]=A[left0++]

    If left > mid

        For midr to right

           B[i++]=A[midr]

    If midr>right

        For left to mid

           B[i++]=A[left]

    For j=0 to A.length

        A[left0++]=B[j]

2.2.5 快速排序

2.2.5.1 算法原理描述

①  先将第一个元素数值保存,将未排序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当做排序目标,从最右边往前开始遍历,若有小于第一个元素的则替换,然后从左边开始遍历,找到比最右数值大的,然后进行替换。

②  安装上述操作一直循环,最后会指向中间或者超过中间,此时位置即为第一个元素的位置。

③  重复上述操作,不断递归直到最后即可。

2.2.5.2 核心伪代码

Quick_sort(A,left,right)

    If left<right

        i=left

        j=right

        x=A[left]

        while i<j and A[i]<A[j]

           j--;

        if A[j]<=A[i]

           A[i++]=A[j]

        while i<j and A[i]<A[j]

           i++

        if A[i]>=A[j]

           A[j--]=A[i]

        A[i]=x;

        Quick_sort(A,left,i-1)

        Quick_sort(A,i+1,right)

   

2.3 算法测试结果及效率分析

2.3.1 选择排序结果分析

   

       数组长度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排序方法

选择排序

14.65

60.55

144.95

244.3

391.4

表2.3.1.1

                                                                   图2.3.1.1

2.3.1.1 算法复杂度理论分析:

每次循环分别比较N-1次,N-2次,N-3次,……,共比较的次数是 (N - 1) + (N - 2) + ... + 1。求和,得N(N-1)/ 2,其时间复杂度为 O(N2)。

        1. 结果分析:

图2.3.1.2中使用2阶多项式函数拟合,可决系数R^2高达0.9994,表明实测值和理论分析的变化趋势几乎相同。

2.3.2 冒泡排序结果分析

            数组长度
排序方法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冒泡排序

12.75

58.45

138.8

246.9

389.05

图2.3.2.2

2.3.2.1算法复杂度理论分析:

若不考虑优化的情况,则外层循环执行 N - 1次,内层循环最多的时候执行N次,最少的时候执行1次,平均执行 (N+1)/2次,一共执行 (N - 1)(N + 1) / 2 = (N^2 - 1)/2次,故复杂度为O(N^2)。

2.3.2.2结果分析:

图2.3.2.2中使用2阶多项式函数拟合,可决系数R^2高达1,表明实测值和理论分析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同。

2.3.3 插入排序结果分析

      数组长度
排序方法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插入排序

5.2

15.75

39.45

65.95

109.8

图2.3.3.1

2.3.3.1算法复杂度理论分析:

最优的情况:当待排序数组完全有序时,只需当前数跟后一位数比较一次即可,一共需要要比较N-1次,时间复杂度:O(N)

最坏的情况:待排序数组是逆序的,此时需要比较总次数为1+2+3+…+N-1的求和,所以,插入排序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O(N2)

现实情况往往是最优与最坏情况取平均,A[1..j-1]中的一半元素小于A[j],一半元素大于A[j],故平均时间复杂度依然为O(N2)

2.3.3.2结果分析:

图2.3.3.1中使用2阶多项式函数拟合,可决系数R^2高达0.9985,表明实测值和理论分析的变化趋势几乎相同。

2.3.4 合并排序结果分析

 数组长度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排序方法

合并排序

0.1

0.15

0.3

0.35

0.6

log10(t)

-1

-0.82391

-0.52288

-0.45593

-0.22185

2.3.4.1算法复杂度理论分析:

从这个递归树可以看出,第一层时间复杂度为O(n),第二层时间复杂度为O(n/2+n/2)=O(n),不难发现往下每层代价均为n。共有[log10n]+1层,故总的时间代价为n*(log10n+1),时间复杂度是O(nlog10n)

2.3.4.2结果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5万以内的数据,归并排序可在一秒之内,而曲线存在波动,推测是因为对于归并排序来说,万级数据规模太小,运行时间太短,导致数据量变化对实验结果影响没有实验环境带来的扰动大,所以对实验环境带来的扰动非常敏感。

2.3.5 快速排序结果分析

数组长度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排序方法

合并排序

0.1

0.25

0.55

0.9

1

log10(t)

-1

-0.60206

-0.25964

-0.04576

0

2.3.5.1算法复杂度理论分析:

在最优情况下,左子树和右边子树严格二分,递归树的深度为log2n + 1,即仅需递归log2n次,需要时间为T(n)。此时分析过程与归并排序相同,时间复杂度为O(nlog10n)

在最坏的情况下,待排序的序列为正序或者逆序,递归树为长为n的直线。所以需要递归n‐1次,每次比较次数为N - 1次,N-2次,N-3次,……,共比较的次数是 (N - 1) + (N - 2) + ... + 1。求和,得N(N-1) / 2,其时间复杂度为 O(N­2)。

易知,平均的情况时间复杂度为O(nlog10n)

2.3.5.2结果分析:

和归并排序情况一样,曲线存在波动,推测是由于数据规模太小,运行时间太短,当数据比较小时即使偏差很小表现出来的误差还是很大,对实验环境带来的扰动非常敏感。推测原因是快排本身对数据的起始排列顺序等因素很敏感,有时可能遇到递归树失衡的情况。

    在代码中分别以t=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随机产生相应数量的数字元素,并对各种算法进行测试,得到如下运行时间表:

表2.3.1.1 各个算法运行时间表(ms)

t\ms

冒泡排序

选择排序

插入排序

快速排序

合并排序

10000

12.75

14.65

5.2

0.1

0.1

20000

58.45

60.55

15.75

0.25

0.15

30000

138.8

144.95

39.45

0.55

0.3

40000

246.9

244.3

65.95

0.9

0.35

50000

389.05

391.4

109.8

1

0.6

由表2.3.1.1 可作出效率曲线图如下:

三.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我对排序算法的认识,学习了快速排序、合并排序、插入排序等新的排序方法,同时也学习了通过理论和实测分析算法的时间效率,验证了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的一致性。

同时,在进行算法设计中,对于随机数来说,在计算机中没有可以生成完全随机数的方法,在使用rand()函数进行取数时,如果数目想等的话,取出来的数就是相同的,导致20次不同数据的排序计算要求就达不到,所以提前了解rand函数的机制很重要。

  • 21
    点赞
  • 1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