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之TCP/IP 网络模型有哪几层

TCP/IP 网络模型有哪几层

对于同一台设备上的进程间通信,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有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信号等方式,而对于不同设备上的进程间通信,就需要网络通信,而设备是多样性的,所以要兼容多种多样的设备,就协商出了一套通用的网络协议。
这个网络协议是分层的,每一层都有各自的作用和职责,接下来就根据「 TCP/IP 网络模型」分别对每一层进行介绍。

一、应用层

最上层的,也是我们能直接接触到的就是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我们电脑或手机使用的应用软件都是在应用层实现。

当两个不同设备的应用需要通信的时候,应用就把应用数据传给下一层,也就是传输层。所以,应用层只需要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应用功能,比如HTTPDNSFTPSMTP等。

应用层是不用去关心数据是如何传输的,就类似于,我们寄快递的时候,只需要把包裹交给快递员,由他负责运输快递,我们不需要关心快递是如何被运输的。

而且应用层是工作在操作系统中的用户态,传输层及以下则工作在内核态。

二、传输层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为应用层提供网络支持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传输层会有两个传输协议,分别是TCPUDP

TCP的全称叫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大部分应用使用的正是TCP传输层协议,比如HTTP应用层协议。TCP相比UDP多了很多特性,比如流量控制、超时重传、拥塞控制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数据包能可靠地传输给对方。

UDP相对来说就很简单,简单到只负责发送数据包,不保证数据包是否能抵达对方,但它实时性相对更好,传输效率也高。

应用需要传输的数据可能会非常大,如果直接传输就不好控制,因此当传输层的数据包大小超过MSS(TCP 最大报文段长度),就要将数据包分块,这样即使中途有一个分块丢失或损坏了,只需要重新发送这一个分块,而不用重新发送整个数据包。在 TCP 协议中,我们把每个分块称为一个 TCP段(TCP Segmen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设备作为接收方时,传输层则要负责把数据包传给应用,但是一台设备上可能会有很多应用在接收或者传输数据,因此需要用一个编号将应用区分开来,这个编号就是端口。

比如80端口通常是Web服务器用的,22端口通常是远程登录服务器用的。而对于浏览器(客户端)中的每个标签栏都是一个独立的进程,操作系统会为这些进程分配临时的端口号。

由于传输层的报文中会携带端口号,因此接收方可以识别出该报文是发送给哪个应用。

三、网络层

传输层可能看了上一节的描述,会认为是它在负责将数据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事实上并不是。

实际场景中的网络环节是错综复杂的,中间有各种各样的线路和分叉路口,如果一个设备的数据要传输给另一个设备,就需要在各种各样的路径和节点进行选择,而传输层的设计理念是简单、高效、专注,如果传输层还负责这一块功能就有点违背设计原则了。

也就是说,我们不希望传输层协议处理太多的事情,只需要服务好应用即可,让其作为应用间数据传输的媒介,帮助实现应用到应用的通信,而实际的传输功能就交给下一层,也就是网络层(Internet Layer)。,此时应用层 —— 网络层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络层最常使用的是 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协议会将传输层的报文作为数据部分,再加上IP包头组装成IP报文,如果IP报文大小超过MTU(以太网中一般为 1500 字节)就会再次进行分片,得到一个即将发送到网络的IP报文。

那么从应用要传输的消息体,经过应用层(1) -> 传输层(2) -> 网络层(3)后可能是这样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络层负责将数据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世界上那么多设备,又该如何找到对方呢?因此,网络层需要有区分设备的编号。

我们一般用 IP 地址给设备进行编号,对于IPv4协议, IP地址共32位,分成了四段(比如,192.168.100.1),每段是8位。只有一个单纯的IP地址虽然做到了区分设备,但是寻址起来就特别麻烦,全世界那么多台设备,难道一个一个去匹配?这显然不科学。因此,需要将 IP 地址分成两种意义:

  • 网络号,负责标识该 IP 地址是属于哪个「子网」的;
  • 主机号,负责标识同一「子网」下的不同主机;

怎么分的呢?这需要配合子网掩码才能算出 IP 地址 的网络号和主机号。

拿一个IP地址和子网掩码举例:

10.100.122.2255.255.255.0 进行按位运算,就可以得到网络号和主机号

// IP
00001010 1100100 1111010 00000000
// 子网掩码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 结果
00001010 1100100 1111010 00000000 // 这里前24为就是网络好,后8位就是主机号
// 10进制
10.100.122.0

那么在寻址的过程中,先匹配到相同的网络号(10.1.122),才会去找对应的主机(0)。

四、网络接口层

生成了 IP 头部之后,接下来要交给网络接口层(Link Layer)在 IP 头部的前面加上 MAC 头部,并封装成数据帧(Data frame)发送到网络上。

注意,此时我们的模型已经达到四层,并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P 头部中的接收方 IP 地址表示网络包的目的地,通过这个地址我们就可以判断要将包发到哪里,但在以太网的世界中,这个思路是行不通的。

什么是以太网呢?电脑上的以太网接口,Wi-Fi接口,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上的千兆,万兆以太网口,还有网线,它们都是以太网的组成部分。以太网就是一种在「局域网」内,把附近的设备连接起来,使它们之间可以进行通讯的技术。

以太网在判断网络包目的地时和 IP 的方式不同,因此必须采用相匹配的方式才能在以太网中将包发往目的地,而 MAC 头部就是干这个用的,所以,在以太网进行通讯要用到 MAC 地址。

MAC 头部是以太网使用的头部,它包含了接收方和发送方的 MAC 地址等信息,我们可以通过 ARP 协议获取对方的 MAC 地址。

所以说,网络接口层主要为网络层提供「链路级别」传输的服务,负责在以太网、WiFi 这样的底层网络上发送原始数据包,工作在网卡这个层次,使用 MAC 地址来标识网络上的设备。

总结

综上所述,TCP/IP 网络通常是由上到下分成4层,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数据封装也应该是这样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写在最后

将四层网络模型作为《网络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它更像是一篇导读,可以发现里面有很多的概念和知识点可以延伸,不妨一起期待一下吧~

  • 12
    点赞
  • 2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2
    评论
网闸 网闸是使用带有多种控制功能的固态开关读写介质,连接两个独 立主机系统的信息安全设备。 由于两个独立的主机系统通过网闸进行 隔离,使系统间不存在通信的物理连接、逻辑连接及信息传输协议, 不存在依据协议进行的信息交换, 而只有以数据文件形式进行的无协 议摆渡。因此,网闸从逻辑上隔离、阻断了对内网具有潜在攻击可能 的一切网络连接,使外部攻击者无法直接入侵、攻击或破坏内网,保 障了内部主机的安全。 网闸技术概述 由两套各自独立的系统分别连接安全和非安全的网络,两套系统 之间通过网闸进行信息摆渡, 保证两套系统之间没有直接的物理通路。 在通信过程中,当存储介质与安全的网络连通时,断开与非安全网络 连接;当与非安全网络连通时,断开与安全网络的连接;通过分时地 使用两套系统中的数据通路进行数据交换, 以达到隔离与交换的目的。 此外,在数据交换过程中,需同时进行防病毒、防恶意代码等信息过 滤,以保证信息的安全。 根据国家保密局公开的文献资料,我国目前流行的网络隔离技术 的产品和方案如下: (1)独立网络方案 根据信息保密需求的不同,将信息存放到两个独立的网络中。其 一是内部网络, 用于存储、 处理、 传输涉密信息; 另一个是外部网络, 与互联网相连。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物理断开。两个网络之间如果有 数据交换需要,则采用人工操作(如通过软盘、磁带等)的方式。 (2)终端级解决方案 用户使用一台客户端设备排他性选择连接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 主要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双主板,双硬盘型:通过设置两套独立计算机的设备实现, 使用时,通过客户端开关分别选择两套计算机系统。 (2)单主板,双硬盘型:客户端通过增加一块隔离卡、一块硬 盘,将硬盘接口通过添加的隔离卡转接到主板,网卡也通过该卡引出 两个网络接口。通过该卡控制客户端存储设备,同时选择相应的网络 接口,达到网络隔离的效果。 (3)单主板,单硬盘型:客户端需要增加一块隔离卡,存储器 通过隔离卡连接到主板,网卡也通过隔离卡引出两个网络接口。对硬 盘上划分安全区、非安全区,通过隔离卡控制客户端存储设备分时使 用安全区和非安全区,同时对相应的网络接口进行选择,以实施网络 隔离。 网闸技术原理 网闸实现了内外网的逻辑隔离,在技术特征上,主要表现在网络 模型各层的断开。 (1)物理层断开 网闸采用的网络隔离技术,就是要保证网闸的外部主机和内部主 机在任何时候是完全断开的。但外部主机与固态存储介质,内部主机 与固态存储介质,在进行数据传递的时候,有条件地进行单个连通, 但不能同时相连。在实现上,外部主机与固态存储介质之间、内部主 机与固态存储介质之间均存在一个开关电路。 网络隔离必须保证这两 个开关不会同时闭合,从而保证 OSI 模型上的物理层的断开机制。 (2)链路层断开 由于开关的同时闭合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通信链路,因此必 须消除数据链路的建立,这就是链路层断开技术。任何基于链路通信 协议的数据交换技术,都无法消除数据链路的连接,因此不是网络隔 离技术,如基于以太网的交换技术、串口通信或高速串口通信协议的 USB 等。 (3)TCP/IP 协议隔离 为了消除 TCP/IP 协议(OSI 的 3~4 层)的漏洞,必须剥离 TCP/IP 协议。在经过网闸进行数据摆渡时,必须再重建 TCP/IP 协议。 (4)应用协议隔离 为了消除应用协议 (OSI 的 5~7 层) 的漏洞, 必须剥离应用协议。 剥离应用协议后的原始数据,在经过网闸进行数据摆渡时,必须重建 应用协议。 功能 网闸就是要解决目前网络安全存在的下述问题。 (1)对操作系统的依赖,因为操作系统也有漏洞; (2)对 TCP/IP 协议的依赖,而 TCP/IP 协议有漏洞; (3)解决通信连接的问题,内网和外网直接连接,存在基于通 信的攻击; (4)应用协议的漏洞,如非法的命令和指令等。 网闸的指导思想与防火墙有下述很大的不同。 (1)防火墙的思路是在保障互联互通的前提下,尽可能安全; (2) 网闸的思路是在保证必须安全的前提下, 尽可能互联互通, 如果不安全则隔离断开。 发展 第一代网闸的技术原理是利用单刀双掷开关使内外网的处理单 元分时存取共享存储设备来完成数据交换的, 实现了在空气缝隙隔离 (AirGap)情况下的数据交换。安全原理是通过应用层数据提取与安 全审查达到杜绝基于协议层的攻击和增强应用层安全的效果。 第二代网闸是在吸取了第一代网闸优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 全新理念的专用交换通道 PET(Private Exchange Tunnel)技术, 在不降低安全性的前提下能够完成内外网之间高速的数据交换, 有效 地克服了第一代网闸的弊端。 第二代网闸的安全数据交换过程是通过 专用硬件通信卡、私有通信协议和加密签名机制来实现的。虽然
HP-Socket 是一套通用的高性能 TCP/UDP/HTTP 通信框架,包含服务端组件、客户端组件和Agent组件,广泛适用于各种不同应用场景的 TCP/UDP/HTTP 通信系统,提供 C/C++、C#、Delphi、E(易语言)、Java、Python 等编程语言接口。HP-Socket 对通信层实现完全封装,应用程序不必关注通信层的任何细节;HP-Socket 提供基于事件通知模型的 API 接口,能非常简单高效地整合到新旧应用程序中。    为了让使用者能方便快速地学习和使用 HP-Socket ,迅速掌握框架的设计思想和使用方法,特此精心制作了大量 Demo 示例(如:PUSH 模型示例、PULL 模型示例、PACK 模型示例、性能测试示例以及其它编程语言示例)。HP-Socket 目前运行在 Windows 平台,将来会实现跨平台支持。 [15:47 2018/11/05] 同步更新到5.4.2正式版 [10:37 2018/10/23] 1、英文模块IHttpSyncClient组件大改 2、IWinHttp组件添加若干命令(PS:忘记是哪些了。。。) 3、升级到5.4.2 rc3 版本 4、增加client同步例子 [10:30 2018/9/25] v5.4.2 更新: > SSL 组件更新: ----------------- 1、SSL 组件可以手工启动 SSL 握手,从而可以对 SSL/Https 通信执行代理服务器设置等前置操作 2、SSL 组件(Server/Agent/Client)增加以下接口方法支持手工启动 SSL 握手 1) StartSSLHandShake():手工启动 SSL 握手,当通信组件设置为非自动握手时,需要调用本方法启动 SSL 握手 2) SetSSLAutoHandShake():设置通信组件握手方式(默认:TRUE,自动握手) 3) IsSSLAutoHandShake():获取通信组件握手方式 > 其他功能更新: ----------------- 1、所有可能导致 Socket 关闭的组件接口方法都在 Socket 通信线程中异步触发 OnClose 事件 2、Server 与 Agent 组件的 DIRECT 发送策略也支持通过 GetPendingDataLength() 方法实现流控 3、Server 与 Agent 组件的 Disconnect() 方法不再支持‘非强制断开’(仍然保留bForce 参数),调用时都会强制断开 4、OnSend 事件支持 三种同步策略 1) OSSP_NONE:不同步(默认) 1) OSSP_CLOSE:同步 OnClose 1) OSSP_RECEIVE:同步 OnClose 和 OnReceive(只用于 TCP 组件) > 升级说明: ----------------- 1、HP-Socket v5.4.2 完全兼容 HP-Socket v5.4.1 版本,可以直接替换升级 [18:41 2018/8/27] 1、修复英文模块submit_task最后一个参数错误问题,莫名其妙变成了字节集 [11:04 2018/8/27] 1、更新hpsocket为 beta11 2、submit_task 提交的任务不用去管回调里面的ptask参数。内部自动处理。 [16:57 2018/8/24] 1、修复中文模块部分命令错误问题 2、修复英文模块几处命令错误问题 3、增加websocket例程,本来httpclient里面人,有些人就是装看不见。 4、更新hpsocket为 beta9 [12:57 2018/8/15] 1、修复模块汇编的bug,原因是取消了ww汇编库 [11:55 2018/8/15] 1、模块更新为beta8 2、新增api: HP_Agent_IsConnected  -->  Agent.IsConnected() HP_Client_IsConnected  -->  Client.IsConnected() HP_Server_IsConnected  -->  Server.IsConnected() [9:18 2018/8/6] 1、性能优化 2、由于某些人吐槽中文版模块吐槽的厉害,遂决定不再更新中文版。 3、\demo\old 目录下放的是以前旧的例程源码,并不再更新 [12:57 2018/8/1] 修改模块IBufferPtr类,具体调用方式查看 TestEcho-New-Agent.e TestEcho-New-Server.e TestEcho-Http-Serve.e TestEcho-Http-Serve-bigfile.e  改名为 TestEcho-Ht
说明--TCPIP高效编程:改善网络程序的44个技巧 PDF中文版带书签-目录 下载链接放在文档中 《TCP/IP高效编程:改善网络程序的44个技巧》是TCP/IP 领域历久弥新的经典著作,网络编程人员必备,对TCP/IP 网络编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透彻地理解TCP/IP 网络编程。本书组织方式比较特别,正文部分包括4 章,将网络编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组织成44 个技巧,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并运行了多个程序,并且指出了代码的源地址,便于读者查看。全书以技巧的形式解答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经典问题,将本书作为手册使用,极其方便。 《TCP/IP高效编程:改善网络程序的44个技巧》主要面向有一定经验的初学者或中级网络程序员,也可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士的参考读物。 ================ 原书名:Effective TCP/IP Programming: 44 Tips to Improve Your Network Programs 原出版社: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作者: (美)Jon C. Snader 译者: 陈涓 赵振平 作译者 Jon C.Snader:TCP/IP专家,Paradigm 4的资深软件工程师。他的工作领域包括通信、网络、编译器开发、操作系统以及无线网络控制器等。最近主要从事公共安全市场的报文交换系统方面的工作。 陈涓 1997年毕业于南京通信工程学院,获得通信与信息系统方向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从事网络应用方面的工作。 赵振平 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得操作系统和网络方向硕士学位。目前任职于南京信风软件有限公司(www.greatbit.com),从事网络安全和多媒体方面的工作。 目录 《TCP/IP高效编程:改善网络程序的44个技巧》 第1章 概述 1 1.1 几个约定 1 1.2 本书其余部分的内容介绍 2 1.3 客户端—服务器结构 4 1.4 对基本套接字API的回顾 5 1.5 小结 12 第2章 基本概念 13 2.1 技巧1:理解面向连接和无连接协议之间的区别 13 2.2 技巧2:理解子网和CIDR的概念 18 2.2.1 分类编址 18 2.2.2 子网划分 21 2.2.3 CIDR 26 2.2.4 子网划分和CIDR的状态 27 2.2.5 小结 27 2.3 技巧3:理解私有地址和NAT 28 2.4 技巧4:开发并使用应用程序“框架” 30 2.4.1 TCP服务器框架 31 2.4.2 TCP客户端框架 36 2.4.3 UDP服务器框架 38 2.4.4 UDP客户端框架 39 2.4.5 小结 41 2.5 技巧5:套接字接口比XTI/TLI更好用 41 2.6 技巧6:记住,TCP是一种流协议 43 2.7 技巧7:不要低估TCP的性能 50 2.7.1 UDP源程序与接收程序 52 2.7.2 TCP源程序及接收程序 53 2.7.3 小结 59 2.8 技巧8:避免重新编写TCP 59 2.9 技巧9:要认识到TCP是一个可靠的,但并不绝对可靠的协议 61 2.9.1 可靠性——是什么,不是什么 61 2.9.2 故障模式 63 2.9.3 网络中断 63 2.9.4 对等实体崩溃 64 2.9.5 对等实体的主机崩溃 68 2.9.6 小结 69 2.10 技巧10:记住,TCP/IP不是轮询的 69 2.10.1 保持活跃 70 2.10.2 心跳信号 71 2.10.3 另一个例子 76 2.10.4 小结 81 2.11 技巧11:提防对等实体的不友好动作 81 2.11.1 检测客户端的终止 82 2.11.2 检测无效输入 84 2.11.3 小结 88 2.12 技巧12:成功的LAN策略不一定能推广到WAN中去 88 2.12.1 性能问题举例 88 2.12.2 隐含错误举例 89 2.12.3 小结 93 2.13 技巧13:了解协议是怎样工作的 93 2.14 技巧14:不要把OSI七层参考模型太当回事 94 2.14.1 OSI模型 95 2.14.2 TCP/IP模型 96 2.14.3 小结 98 第3章 构建高效且健壮的网络程序 99 3.1 技巧15:理解TCP的写操作 99 3.1.1 从应用程序的角度看写操作 99 3.1.2 从TCP角度看写操作 100 3.1.3 小结 103 3.2 技巧16:理解TCP的有序释放操作 103 3.2.1 shutdown调用 104 3.2.2 有序释放 106 3.2.3 小结 110 3.3 技巧17:考虑用inetd来装载应用程序 111 3.3.1 TCP服务器 111 3.3.2 UDP服务器 114 3.3.3 小结 118 3.4 技巧18:考虑用tcpmux为服务器“分配”知名端口 118 3.5 技巧19:考虑使用两条TCP连接 126 3.5.1 单连接结构 127 3.5.2 双连接架构 128 3.5.3 小结 133 3.6 技巧20:使应用程序成为事件驱动的(1) 133 3.7 技巧21:使应用程序成为事件驱动的(2) 140 3.8 技巧22:不要用TIME-WAIT暗杀来关闭一条连接 147 3.8.1 它是什么 147 3.8.2 为什么要使用它 149 3.8.3 TIME-WAIT暗杀 150 3.8.4 小结 151 3.9 技巧23:服务器应该设置SO_REUSEADDR选项 151 3.10 技巧24:可能的话,使用一个大规模的写操作,而不是多个小规模的写操作 155 3.10.1 禁用Nagle算法 158 3.10.2 将写操作合并起来 159 3.10.3 小结 161 3.11 技巧25:理解如何使connect调用超时 162 3.11.1 使用告警 162 3.11.2 使用select 164 3.11.3 小结 167 3.12 技巧26:避免数据复制 167 3.12.1 共享内存缓冲区 168 3.12.2 一个共享内存缓冲区系统 169 3.12.3 一个UNIX实现 171 3.12.4 一个Windows实现 175 3.12.5 小结 179 3.13 技巧27:使用前将结构sockadddr_in清零 179 3.14 技巧28:不要忘记字节的性别 180 3.15 技巧29:不要将IP地址或端口号硬编入应用程序中 182 3.16 技巧30:理解已连接的UDP套接字 187 3.17 技巧31:记住,并不是所有程序都是用C编写的 190 3.18 技巧32:理解缓冲区长度带来的影响 195 第4章 工具和资源 199 4.1 技巧33:熟悉ping实用工具 199 4.2 技巧34:学习使用tcpdump或类似的工具 201 4.2.1 tcpdump是如何工作的 202 4.2.2 使用tcpdump 205 4.2.3 tcpdump的输出 206 4.2.4 小结 210 4.3 技巧35:学习使用traceroute 210 4.3.1 traceroute是如何工作的 212 4.3.2 Windows TRACERT 214 4.3.3 小结 215 4.4 技巧36:学习使用ttcp 215 4.5 技巧37:学习使用lsof 219 4.6 技巧38:学习使用netstat 221 4.6.1 活动套接字 221 4.6.2 接口 223 4.6.3 路由表 223 4.6.4 协议统计 225 4.6.5 Windows版的netstat 227 4.6.6 小结 227 4.7 技巧39:学习使用系统中的调用追踪工具 227 4.7.1 过早终止 227 4.7.2 ttcp性能问题 231 4.7.3 小结 232 4.8 技巧40:构建并使用捕获ICMP报文的工具 233 4.8.1 读取ICMP报文 233 4.8.2 打印ICMP报文 234 4.8.3 小结 239 4.9 技巧41:读Stevens的书 240 4.9.1 《TCP/IP详解》丛书 240 4.9.2 《UNIX网络编程》丛书 241 4.10 技巧42:阅读代码 242 4.11 技巧43:访问RFC编辑者的页面 243 4.12 技巧44:经常访问新闻组 244 附录A 各种UNIX代码 247 附录B 各种Windows代码 250 参考书目 253 索引 257 ======================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余光、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