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考研国家线公布当日,#多专业国家线创5年新低#冲上热搜。
哲学:-12、
经济学-15、
文学:-14、
理学:-14、
工学(工学照顾专业):-9、
工学(其他学科专业):-13、
...
这一现象背后有两层原因:
1.考生人数首次跌破400万:相较2024年减少50万人,部分考生因就业压力转向直接求职。
2.考试难度升级:英语等科目题目难度提升,导致考生分数普遍低于预期,部分二战考生成绩甚至骤降20分。
看似“上岸”机会增加,实则暗藏挑战:复试竞争加剧,低分考生很可能因为技能不足而被淘汰。而且,调剂机会也需要考生主动去争取。
扎心拷问:你考研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名校情结:
学历自卑:
提升自己:
逃避就业:
不知道干什么:
调研显示,多数考生选择考研的初衷包括:
-
延缓就业焦虑
-
体制内门槛需求
-
名校情结
-
学历自卑
-
跟风考研
然而,这些动机往往与市场需求脱节。
据智联招聘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4届毕业生中,大专学历就业率较去年略增,本科学历就业率较去年略低,而硕博学历的就业率较去年相差较大。
这表明,高学历并不等同于高能力。
当下,“学历倒挂”现象愈发凸显,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高学历群体曾经拥有的天然优势正逐步减弱。
1.研究生扩招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各高校持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部分高校甚至出现研究生数量超越本科生的情况。研究生群体的不断壮大,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高学历的含金量。
2.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严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可能未能充分契合市场的动态需求。这就造成部分研究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所需存在偏差,难以直接应用到工作场景中。
3.学历通胀现象加剧。随着研究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学历的相对价值在不断缩水。在就业市场上,研究生学历曾经带来的显著优势已不如往昔明显,高学历不再是就业的“万能钥匙”。
4.高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也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其实际操作能力不足,难以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
当然,如果你已经选择了考研,并且即将面临就业问题,那么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找到适合的职业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不要盲目跟风或者逃避就业。
最后,小编想说,考研不是逃避就业的避风港,上岸也不是终点。我们每个人都在无可避免地被时代裹挟前行,你应该开始思考「关于未来」,比如提前规划好职业方向,掌握一门技能。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