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4月金融统计和社会融资数据显示,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受季节性因素等影响较上月明显下滑,保持同比多增势头。当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同比多增649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2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729亿元。
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0.85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4月新增信贷、社融数据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大幅下滑,信贷节奏趋于平稳,也反映出经济向好回升下持续加码宽信用的必要性在下降。接下来,对于居民消费和购房意愿还需进一步稳固。
▍长期逻辑——政策改变利于估值修复。
2022 年底开始,政策不再提金融让利。银行业也开始落实,比如一些地方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后,股份行也出现下调;而年初的低利率放贷现象也消失了,新发放贷款利率在上行。此外,今年也没有下达普惠小微的政策任务。政策改变的原因之一是银行需要资本扩展,需要恰当的盈利积累,不能过度让利;另一个是中央讲中特估和国企改革,银行作为资产规模最大的国企行业,按政策导向要提高资产收益率。而取消金融让利有利于银行估值修复。从 2020 年开始的金融让利使银行股的PB 估值低于正常估值。银行作为 ROE 较高(大于 10%)的行业,在利润正增长的情况下正常 PB 估值应该在 1 倍多,但由于让利之下市场担心银行 ROE 会降低,给出的估值在 0.5 倍。现在政策导向的改变对银行股是一种长时间的利好,有利于银行估值的逐步修复,从 0.5 倍 PB 到 1 倍 PB,我们认为未来一两年银行股的收益会在 1 倍以上,投资者可以选择弹性较大的个股。
▍长期逻辑——不良率连续下降。
银行不良率和债务风险周期相关,现在已进入不良率下降周期。2020 年底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开始下降,到今年一季度已经连续 10 个季度下降了,这有利于股价上涨,不过按历史规律,上涨会存在滞后性。目前市场还没充分意识,银行股价刚刚启动,如果不良率下降周期能够持续验证,我们认为这会让银行业的 PB 从 1 倍到 1 倍以上。部分投资者对于地产和城投风险有担忧,但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很低,在 3%-6%左右,对银行整体不良率影响较小;而且中国经过对债务风险的分部门处理,地产上下游的很多行业的债务风险已经解决。总体上银行不良率还是下降的。
▍中期逻辑——业绩出现拐点,疫情扰动结束。
银行收入增速自去年一季度开始逐季下降,今年 Q1 已到最低点,单季来看今年 Q1 比去年 Q4 营收增速略微提高。我们预计 Q2、Q3、Q4 银行收入增速会逐季改善,特别是中小银行。出现拐点的原因是去年上半年 LPR下降,今年 1 月 1 号银行进行贷款利率重定价,利率出现下降。这是一个已知利空,市场已经消化,所以银行股会出现修复。此外,过去三年疫情使得银行股估值被压制。现在乙类乙管多时,对银行估值不会再有太多影响,疫情折价已过,估值将会正常化。
▍短期逻辑——存款利率下调,政策未收紧。
最近银行业出现存款利率下调,低利率贷款行为经过窗口指导已经取消,这对银行息差有比较正向的催化,是一个短期利好。此外 4 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并未如市场预期一样出现明显政策收紧,对银行业是另一个短期利好。
▍投资策略及建议:
交易层面催化。第一,债券市场出现资产荒,一些稳定的高股息行业会成为替代品,银行股就得益于此。第二,现在政策重视提高国企 ROE,很多做股票投资或股权投资的国企央企可以投资 ROE 相对高的银行股,从而来提高自身 ROE。对于未来银行股上涨的持续性,我们给予肯定态度。接下来的 5-7 月份的业绩真空期,银行股的表现将取决于宏观环境、政策规划以及市场交易情绪,我们认为在没有经济衰退和政策打压的情况下银行股不会出现大幅回撤。关于如何避免可能的小回撤,我们建议选股时选择业绩好但股价还未上涨的小银行。之前中特估的概念使得大行的估值得到抬升,我们认为之后其他类型的银行估值也要相应抬升,本质原因是各类银行的估值没有系统性的差异。最近 3 周除了大行,中小银行也出现了上涨,比如中信银行、杭州银行。
我们建议关注业绩优秀的标的,如杭州银行、江苏银行、苏州银行。此外,也可以考虑招行、宁波银行等可能具有短期修复性机会的标的。
参考资料: 海通国际证券《中国银行行业 China Banks银行上涨的逻辑梳理Logical Combing of the Rise of Bank Sto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