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0.24219*4=0.96876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但是这个时间并不准确,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400/4*(1-0.96876)=3.124天),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在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如果还要准确点,每400年多出0.124天,那么大约每3226年又会多出一天(3225 1/0.124*400=3225.8064516年),那么这一年也是闰年。
那为什么要有闰年呢?目前的公历称为格里历,在这之前使用的是儒略历:一年365天,每四年加一闰日,即平均一年365.25日。这样一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天,比地球绕日旋转的回归年365.2422天多0.0078天,到了公元1582年,积累的差值达到了10天左右——也就是说这时日历上的6月22日,与地球真正的夏至日差了十天,再往后积累,也许会出现夏至日下雪的情况了。为消除这个差数(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进行历法改革),把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日定为10月15日,并采用400年制97个闰日的法则,整百年只有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称为格里高利历。这样历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误差为0.0003天,要大约三千多年才与回归年长度差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