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技术交流群里,大家讨论了很多关于自动化测试落地面临的痛点和如何创造价值的话题,颇有感触。
自动化测试这个话题,从出现到在国内大规模开展实践,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早期,大家对自动化测试的理解和使用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机器自动执行,替代人的手工执行,寄期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降低人手工执行带来的误差和遗漏,想法很美好。后来在国内各大小公司大规模开始实践,就开始变形了。
这个变形过程,大致分为这几个阶段:
1、以工具为载体,将测试用例从人工执行变成机器执行。在这个过程中,工具的不断迭代和演进帮了大忙,同时在某段时期造就了自动化测试工程师这样一个专项岗位。
2、以平台为载体,通过标准化的平台来降低功能测试人员的上手难度,主打一个人人都可以自动化,为研发测试赋能。这个大饼让很多管理心动不已,投入大量资源支持,也寄托了很高的期待。
3、以工程师为载体,号称一栈到底。就是说只要你是一个测试工程师,就应该搞定自己负责部分的所有测试工作,包括自动化、性能、安全各种,这也是当前市场对测试工程师的定义和要求。
这个过程背后体现了这几个趋势:
- 对测试岗位的专业程度要求变高;
- 对测试产出的结果预期开始挤泡沫;
- 从工具平台的高大上思维转变为能落地创造成果的接地气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