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崖底稿
![]() |
王见初
相传在战国齐襄公时,已有朱崖店。雪山环抱,淄水映带,从村中东去。有石崖古道,中间赭(zhě)石斑斑,大雨冲刷,朱色显然,故命吾村为“朱崖”。一说朱崖有石猪故名。迄今约有二千多年。“夙享声名小山坞,竟然铁路今生铺,东依松麓西临水,南背雪峰北面湖。”八景环绕,美不胜收。土地肥沃,五谷丰优。向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三八集期,为淄、博、益、临四县要冲之地。四面村首,筑有围门,以御匪乱。村内有田、王两大氏。据田氏谱云:明洪武初年,由直隶枣强迁居益都城西吴胡同住籍,至其四世又由吴胡同迁居田旺庄,再至其九世始由田旺庄迁居朱崖,墓碑天启四年立。王氏后裔回忆:明康乐年间始祖王应春由山西枣酿县枣家庄迁居益都城西黄龙山(现在郭庄南山子);至明天启初年其长子王福生迁居付浪河西岸刘征村;同时其次子王春生迁居孙楼村。至王福生之第十六世孙王珠,于清雍正十二年始由刘征迁居朱崖。当时村内有原有姓氏及后迁来诸姓,到现在已蕃延廿余姓,但均无证可稽。
村南首旧有关帝庙一座,神像巍峨,金碧辉煌。四壁人物,栩栩若生,尤为精美,向为四方人民不断向往。但嘉庆六年,重修碑载:“不知创建何年,重修几次……”
该庙之南,附建炉神庙一座,据碑载: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建祠。并云:“考渊鑑所载,炉神三国时江左人也,父冶工李姓梅根名,被吴帝征冶,以铁不融,误期当斩。女奔往视,以身蹈火,而铁遂溃溢,涌若决川,帝勅(chì)封为炉神,庙食千秋。……商山孟海村之有炉神祠也,盖青州南燕时,曾冶于商山,坟立祠山下……道光四年春旱酷甚,朱崖一带三十余村,翕(xī)然偕(xié)往,祷雨于祠。三日果雨,而岁以丰。……道光二十五年又旱,祷雨灵应,……”故建祠焉。
上述关帝、炉神两庙,解放后毁作校址,现无存。
村南天然石台之上,建有石庙一座,约二米见方宽,高一米半左右,内塑神像。据当时人称:“十大名医庙”。庙两旁石墙上,右刊碑文,左刊书信。碑文:庚子之冬,十月既望,适雪峰右朱崖店南棲凤台之庙貌告成,……崑林田公建基于此,而四方之诚心抙(póu)于者,其灵应已如影如响马。迄今规模廓大,神像更新,非复往日之旧观矣。石墙两边对联:“遍尝百草明药性,内经手著济民生。”由此想像炎帝神农之庙无疑矣。此地即谓吾村八景之一“高台棲凤”是也。“天造层台景最奇,梧桐菶(běng)菶竹离离。能棲灵鸟高千仞,不许凡禽借一枝。淄水终年涵倒影,朝阳何日赞来仪。先生令望人中凤,愿读卷阿吉士诗。”惜原迹未存,惟遗一株合抱多粗古松而已。
吾村四面环景,除棲凤台外,南有雪峰晚照,迴明远闻。西有淄江晚钓,武侯甘泉。东有石门峭壁,北有三元瀑布。村里有石猪现影等八景。
攀登雪峰,淄水带萦,依瞰环山,群峦起伏。如海波澜,凭险御敌,左依屏障。
“楼台高下列群山,山出奇峰雪意闲。积土但须凭白地,悦人何必藉红颜?岚光掩映春风里,秀色玲珑夕照间。登高不愁斜日尽,淄江一带月波环。”此雪山景也。
缘雪山北麓蜿蜒而下,乃至迴明川胜地。“泛舟雪麓下,壁刻“迴明川”。原缘日照壁,光影返溪间。银练展江面,红舫破水穿。儿童温水浴,白鹭上青天。”
“迴明远闻”又有诗赞:“萧条何处觅元音,古洞空明迹可寻,非指飞弦流静意,如金如玉感清心。天风飒飒声相应,涧谷遥遥响未沉。不待移情游海上,高山已鼓伯牙琴。”
村前怀“武侯甘泉”虽不复当年原迹,其井尚存。当年水旺之时,供应四面环村,水清味甘,沏茶益香,饮茗者特地专汲颇多。每当岁旱或春季水浅之际,周围十余村,前来汲水者,络绎不绝,诚朱崖一带之甘泉。赞武侯甘泉,不亦宜乎?据民国二年修井碑略云:淄水发源于原山,北流蜿蜒百余里,其间为长峪道,有井十八眼。相传三国诸葛居琅琊时,至此所穿,故名曰:“诸葛井”。该二年井筩忽塌丈余,勺水不得汲,村人修井,勒石以誌。由是观之,三国时朱崖店之有斯可能也。
“汲水平滩得所求,深深古井问谁修?阳滨胜地怀文正,淄畔甘泉说武侯。自昔饮和膏万户,于今砥柱障中流。可憑徐子诗为记,应教诸葛迹水求。”
“淄江晚钓”即在井边。“半世生涯一笠蓑,淄江垂钓意如何。地滨东海怀尚父,人来西塞效志和。对面山光衔落日,中流竿影掠轻波。晚来豈必求鱼食,川上溯逥真乐多。”
沿淄江迤北,即到吾村之西北角“三元瀑布”清幽胜地。“不让庐山瀑布悬,飞流接落水中天。澜洄百尺雪峰下,练挂三元画阁前。珠影抛来神鬼茯,玉音鸣处鼓钟喧。声闻耻作盈沟水,听取渊渊有本泉。”吟其诗犹若设身处地,亲履其境,大有乐而忘返之势。惜遭雍正洪水,片迹无存。
“群山万壑自东来,起伏蜿蜒到峡?。一泻洪涛归碧海,长留峭壁锁苍苔。屏开树影高如许,月下风声敲几回。昨日登门翘首望,高高下下尽楼台。”此为吾村去东北半公里处,“石门峭壁”是也。“石门悬万丈,拱璧夹衢通。峭壁红花放,涧中雪浪生。车飞留路迹,雁影印潭清。对面音容辨,相逢万不能。”
相传石朱崖下,有一石猪,惟妙惟肖,即“石猪现影”。“不贪糟粕不吹风,影现斜阳古径中。应是海神鞭乍起,漫疑河上渡来同。出身似厌涂泥辱,潜迹何妨道路通。载缵武功豜欲献,须凭射石老英雄。”村中古宝珍玩,人人垂涎。惜于清代风雨夜里,为人盗去,迄今无线。
古代名胜古迹,其本身固有吸人之力,但与文人雅士之塑造,不无攸关。如我村清道光年间,有邑廪生田也霖,家甚贫,善书法,为城西一枝名笔。村南关帝庙门前匾额:“独有千古”、殿内“惠及群黎”,并写有建炉神庙碑。颇为当时淄、博、益三县向青州投考诸生,啧啧称赞。淄博益各村入门求书对联等书迹者,屡见不鲜。博得文人珍视,甚而相传数世而善藏之。继而相踵善书者,如田也新、田永啟等多人,碑碣匾额,常见其字。
据碑载:清时朱崖王公铭,警斋其字也,性孝友。幼读书应试,因理家政,改业岐黄。二十余年,有求即应,贫病者,多赖以济。晚年得种牛痘法,为一方开其始,而小儿免痘症之厄。
姜(春藻)王(元善)二先生,当时享有盛誉。王先生字復亭,乐善好施,贫赖以济。享有“善人”之称,遐迩均闻。清同治间丙子充贡,门前匾额“明经进士”,墓碑:“皇清钦赐岁贡六品顶戴职衔”。继授教职,后淄邑不靖(刘德沛乱),团练乡丁,捍卫桑梓,邑西南隅,赖以保全,洵一乡之善士等语。
姜先生字鑑堂,柳泉号也。清光绪二年丙子入贡,墓碑已毁无考。善读,博学书史,学识渊颖,富有才华。乐山林,淡富贵,好诗。一生著有《雪峰诗草》一卷,颇为后生所景仰。其门人起意付刊,因费巨大,旋而中辍。任教多年,学生多无白丁。他《入贡后值岁试有感》:“文章无定价,去岁偶成名。搔首怀前事,扬眉望后英。矮簷催日速,下笔觉风生。见猎心犹喜,悠悠今昔情。”他自注去岁之下:“丙子科考,谬居第一。”
惜《雪峰诗草》未付剞劂,现存者鲜。但姜王二先生之美德,影响后世殊深。才华善端,堪为后世法。有歌曰:“雪峰之右,生于王姜。復亭“善人”,城西远扬。柳泉“诗草”,后生景仰。村内喜丧,弗离王姜。片言折狱,敬感莫遑。德才并茂,淄水洋洋。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村庠
村庠(xiáng),清末亦名“儒塾”、“书房”。我村儒塾,设有三四处,任塾师者非秀才,亦是饱学儒生。儒塾有启蒙、大廪(lǐn)学二种,各塾至多学生不过五六人。入学者报名,交“束脩”,始得入学受教。学习满篇,遵照科考制度,按期赴考。塾师有田永聚字星五、田犖(luò)同字子卓、姜永洛、王琨、王檀等。当时并设有“义学”一处,经费由公家盐店供给,学生不缴束脩。
民国十几年,我村有田树仪、田树偓(wò)二人负笈(jí)赴县立蚕业高小肄(yì)业,后因匪乱,未获卒业。同时田恒沣字注东,髫(tiáo)龄负笈赴县东关高小毕业,转升省立第十中学、青岛大学、北平国立交通大学、铁道管理学院,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得称铁道管理科学士位。学士田恒沣卒业后,派赴杭州西湖葛岭实习,忽染猩红热,于民国二十二年十一月廿九日逝于西湖之葛岭。其所以得称学士位者,实其祖惠堂公之力也。
田先生惠堂习儒医,外科驰名,为益都县城、龙山峪各村、淄博一带,遐迩求医者,门前若市。远者留宿、赐饭,近者诊遣,体谅病难,随到随诊。贫病者,多赖以济,博得人民好评。
惠堂公不但诚心为人治病,对教育事业尤为关心。因鑑邻县各村,由校毕业学生,已为社会服务,深悉学校为选诣人材之捷径,一面先聘北城满族秀才郭寿禄来村,设校教学,继又请田犖同赴县“单级”培训,回村继教。如是先后外聘教员数人,仍不解于惠堂公热心培养人才之渴望。终于民国二十二年前,不辞劳瘁,忙于奔波,亲赴县城烦请宋君惠吾、李君有经,多方周旋。终于民国二十二年冬,盼到县派高小校长杨廷臣、教员黄冠廷到任朱崖。住在惠堂公药铺,管其生活。于二十三年春正式成立“益都县立朱崖第八高级小学”,开班授课。
当因校舍窄狭,惠堂公不因其孙恒沣之死,心不灰意不倦,积极招工垫基,高楼建成,使学生安心受课。解决了远近学生急于求学之困难。因而博得黄杜杨三县长先后书联以奖励。不幸惠堂公于1938年四月因病逝世。
民国二十三年春,校舍不敷应用,热心教育事业的有田惠堂、田星五、田文林、王允恭等,并邀请外村,长秋冯旭臣、冯广太。上庄薛兰杜。四区井同殷竹亭,黑旺柳书田诸公,与区长马骏祥、校长杨冠卿,开会协商。定地基,建校舍,鸠工备料,垒堰筑基。以经费无几,四方募捐。赖办学诸公,轮流督工。惠堂公年逾七旬,朝夕靠勤,废寝忘食,时刻不离。终于在民国二十五年春,学校大楼工竣告成。雪山环抱,淄水映带,蔚然大观。
民国二十五年岁第一届高小毕业生,朱崖田恒汝(后改名田振)、王密之二人升入博山洗凡中学。其他田永瑄、田恒泾、田恒兴、田世英等升入青州私中。王密之因事退学,不久又插入青中。于民国二十六年春,该青中与县立师讲合并,甄别后,改校名为“益都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甄别及格者,只有王密之及西坡李寿为二人。肄业至该年秋后,因“七七”之变,遣散返籍。博山洗凡中学,同时亦遣田恒汝回籍,均未毕业。
朱崖高小二届学生亦因“七七”,师生回籍,学校停顿,学生失去求学机会。1938年正月初八日,日寇第一次进犯朱崖,同年四月十三日二次进犯。九月廿一日三次来村放火,烧毁房屋达七百余间,打死打伤,掳掠财物,不计其数。第四次日寇进驻朱崖,係1939年九月十八日,至廿一日为四支队新一营冯毅之夜袭一次。日寇为防御再袭,积极令饬附近各村,召集民工,在石猪制高点,修筑岗楼,以防万一。在其马鞭督促之下,民工早来晚归,如有不慎,马鞭加顶。如是铁蹄蹂躏,备尝辛苦。炮楼月余告竣,逐渐向外村“扫荡”。烧杀抢掠,实行“三光”,逮捕无辜,妄加刑禁,迫索妓女,极尽兽欲,一向未闻,惊骇目覩,惨酷备至,不忍缕述。幸1945年八月,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朱崖,救民于水火,解民倒悬,益都半壁人民重见天日。
政区范围
清末民初,朱崖仍沿旧称为“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附郭乡西南约朱崖庄”。乡约范围(南约领属):井同、蓼坞、甘泉、土峪、赵家岭、西坡、黑旺、西崖头、胡茹台、土湾、朱崖、马岭杭、上庄、长秋、上张、下张、窦家崖、孙家岭、孙西坡、北峪、冯家台、冯家岭、李家峪、杨家安、辛庄、大牟、小牟、曹家庄、赵厓坡、唐北峪、滴水崖、殷公井、西张、中张、滴水张庄、黄巢、李家、富旺、南富、局子、蔡家地、唐庄、大岭、崔崔、南崔、上龙宫、下龙宫、圣峪、三角地、岸青、仁河、仁河淄梢、横峦、曹上等五十五村。
乡约所在地:朱崖
约长:李良瑞(黄鹿井人)
庄长:田永孚(名誉庄长)素有德望,大有政声。
庄内又设地方:田永艺、张鸿云(村中雇用)每年专司催粮(银),秋季赴县纳粮工作,以及村内零碎事宜。
民国七、八年间,正月初八日,匪首赵根率匪十余人,抢劫朱崖鸿茂号盐店,嗣后朱崖庄驻有县警备队一个班,班长王玉琳。旋又驻满洲兵一个班。满兵撤去之后,约在民国十四年之际,朱崖又驻保卫团(隶属益都县薛德洲辖),约有一个班兵力,班长姜兴增,副班长姬长盛、姜兰墀二人。枪支不一:九连灯、七九、老毛斯等步枪。该保卫团于民国十五年九月九日被巨匪赵玉增部包剿,当时击毙团丁一人,击伤一人,枪支全缴,遂垮。
当时约长李良瑞、蓼坞白大令(字文德)又赴县请县警一个班,仍驻朱崖。团总白大令,班长白大开。
适民国十七年夏,因有匪乱,常有警闻。朱崖设坛成立黑旗会,会旨:御匪自卫。授法师系博山太河街王元愷及太河后街陈道平张希良等七八人。入会好处是用功练法,能御枪炮,与匪搏斗无虞。是年腊月初十日,黄旗会又朱设坛,“打匪保乡”为旨。誉称:“黄旗会比黑旗会好,上阵打仗,不掐印脚,握枪自如,杀敌灵活。”因是黑会悉转黄会,入会人数较黑旗会,多达五六倍,会长仍为忠诚老实的田树仁。同年腊月老师傅崔云端,鹤发童颜,年逾七十,率各村黄旗会,多达六七百。路经朱崖,相传南到博山之西河,东移莪庄溜,直抵石岗头与匪作战。因红缨枪远不能击,为匪所杀,随溃而逃。上庄薛六在黄马为匪击毙,亦是同时。
民国十八年自正月初五日开始,我村黄旗会竟捏罪名,先后罚款田庆林、田瑞同各七十元。派遣田世恩赴淄川省庄买枪御敌。自是受其愚,迷心霚?,班门弄斧,不知自量。同年正月廿一日,淄域一带,十余多村的黄旗会,奉会首曹四疯子、四姐姐之命,群起蜂拥,攻打临淄城朱全德,吾村黄旗会亦去,极处乌合,目无法纪状态。
自是我村十亩在前,八亩在后,各自买枪,以防匪扰,否则罚款。先后购买水连珠、六五、七九各种步枪,并匣枪、手枪等四五十枝。自此与匪作战,不赖法术,而仗枪支。外面轰传百余枝,朱崖声势,遂而大振。并又曾于匪会战几次(由雪山进攻之匪,当被击退。在曹家庄东山溃匪等。)小股土匪,迭遭铩羽,因闻之声,潜迹远遁。
当时鼎鼎有名的约长李良瑞、田永瑾等,在名匪白大开、殷传东、赵广庆、王大诰、王大谟、窦保章等头脑中,颇有声威。因此,凡是土匪小批、大批(甚至千余人)由朱崖经过,不敢轻举妄动,稍有不规。我村之保全,人民之安居,幸赖约长李良瑞等人之力。后闻淄川之省庄、龙口等人誉夸“朱崖有能人”(不像民国十九年四月白大开等,打罗村时,俘掳肉票人数,从孤山迤逦到朱崖南门,长达一公里之多),洵不谬也。
迨民国十九年后六月初十日,巨匪白大开,率匪号称五六百之多,趁拂晓大雨滂沱之际,侵犯上庄。当时该庄亦有自卫团,团长段守楷智勇兼备,督率有方,奋起当先,英勇率战。灰药抬枪,遇雨失效,远者枪击,近者缨枪、大刀,左冲右突,展开巷战。激战二小时之余,幸赖黄旗会会首曹四疯子,率会员二十余人,由新庄直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背后大喊猛冲。敌不明援兵多寡,唰地溃退。上庄之劫,乃以解围。当场击毙匪首白大开,枭首悬槐示众。并击伤击毙土匪多人。村内团丁牺牲五名,停柩上庄湾崖,秋后唱戏追悼。后以红枪会嫌疑,长秋与上庄起讼,上庄负。团长段守楷及苦主孙允铸,均被县长杨九五逮捕入狱,达三年之久,联保释放。
区、镇之设
自民国十九年秋后,县以下开始设区,再以后又设乡镇,基层单位是庄。庄长田恒幹。
益都县第三区区公所驻地在朱崖。
区长王葆团(四区王家寨人)兼任。
助理员邱方田,由其胞弟邱方本(字乐亭)暂代。
区丁一个班,由张明恭(四区张家坡子人)带队。
民国二十年春,县府委派赵聿盛(四区张赵人)为三区正式区长。助理先后是:邱方本、曹XX,及赵良德(四区蓼坞人)、冯伯鸿等人。朱崖庄长田恒幹。
民国二十二年县又派马骏祥为区长,助理刘宏文、梁绣亭(均系淄川人)。区政以下设乡、镇。朱崖镇长田文林,庄长田恒幹。
民国二十四年,县府委任田汉三为三区区队长之职。助理赵雪轩(益都七区人)。区丁一个班,班长姜兰曾。镇长田文林于是年七月病故,镇长之职由王允恭继任,此时庄长也换做田立昌。
区辖乡镇如下:
朱崖镇、南上乡、长秋乡、张庄乡、李富乡、杨集乡。
朱崖镇领属各村如下:(朱崖镇公所设在朱崖庄)
朱崖庄、北后峪、南后峪、大牟、小牟、曹家庄、赵崖坡、唐北峪、滴水崖、殷公井等十村。
各村选有庄长,负各该村之应有责任及办一切应尽事宜。
民国二十五年春,益都县开始“土地陈报”。镇长王允恭在任伊始,在区队长田汉三和庄长田立昌共同协助之下,各村开始着手办理“土地陈报”。量地亩,插地标,明四至,清地亩,定粮银。黑地无银,因而清晰。
区队长田汉三,以德为怀,抱有政声,汉慎从事。座右铭是:“粉身碎骨都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镇长王允恭,奉公守法,为政以德,花落满庭民咏德,风清两袖吏称廉。
庄长田立昌,智勇兼备,奉公惟勤,临危不惧。
土地陈报,在其三人协力之下,是年秋后,办理完竣。“七七”事变,区乡镇庄体制,逐渐解散。
抗日
朱崖田振(前名田恒汝,博山洗凡中学肄业生),在1938年春参加益都县朱崖区中队邱乐亭部,40年参入廖容标部任指导员。后又入任第三军分区参谋,鲁中军区司令部作战科长,鲁中南军区首长办公室主任,山东军区军务处长。又入南京军委学院学习,调任北京军事科学院战术部部长,山东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步兵学校副校长。田振同志当日寇入侵之初,奋勇参战,积极抗日,为朱崖一带树立旗帜,影响后英,急起抗战,其功可嘉!现离休与否不详。
田恒清(前名田恒泾,朱崖高小毕业,青州私中肄业),1947年八月在鲁中军区政治队学习,后调入鲁中南军区教导团教育处任收发,又在泰安军分区任文化教员,新泰县武装部军事干事。52年十月转业益都仁河区卫生所任会计,县人民医院朱崖分院会计,80年一月退休,82年四月改办离休居家。
田珍三(原名田树宝,朱崖高小学生),民国二十五年九月投考国民党宪兵学校(在南京,校长蒋介石)。相继任宪兵学校十二期丙级学生队班长,云南宪兵十三团代排长,甘肃玉门油矿矿井大队分队长、督察、中队长,总教练官中校代理大队长。1949年八月廿六日就地率部起义,同年十月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酒迪运输司令部干训大队学习,又派往酒迪运输司令部輓马大队副大队长,后又调入新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六师,任六师十六团三营会计,后又改编为新疆军区工程处卫一团会计,57年因历史反革命判刑十三年,刑满留场就业。1981年四月平反,改定行管21级(并未恢复国民党的中校副团级原职原薪)。81年五月退休,82年四月改转离休,回原籍定居。
十五支队保安第六旅在朱崖:
“七.七”日寇入侵中国之后,王密之于1938年三月到同年六月,先后任游击第八战区第十五支队(司令部设在朱崖)朱崖特务连上士司书,十五支队保安第六旅第六大队书记,后居家。该六旅司令王葆团,后为四支队廖容标部新编第一营冯毅之,于1939年七月十四日晚打垮,溃退到临朐,相继投靠日寇,盘踞县城。至1948年春,县城为解放军解放,王葆团遂毙。
在日寇统治下,区、乡(镇)政机关:
1939年九月十八日朱崖为日寇侵占以来,益都县以下设有区、乡(镇)政辖机关。
益都县第三区区公所,所在地朱崖村。
区长姜兰曾系1941年春任职,到1942年正月初八日病故。该区长无文化,嗜酒乐牌,善言耿直,不畏强暴,平易近人。助理员张连真(张家坡子人)字子荣。
朱崖镇长王允恭。庄长田立昌。
姜区长病故,遗缺由田汉三继任,助理仍是张连真。1942年夏继任区长王允恭,助理张连真,会计曹余三。镇长遗缺由曹家福(曹家庄人)递补。
1942年冬白文德又任区长,助理薛可钦、白汉光,经委会主任薛可忠,会计曹余三、孙星垣。此时,王允恭仍任朱崖镇长,辅镇长曹家福。43年春白汉光去,该区文书由王密之担任,至45年二月。45年八月日寇投降,区、乡(镇)体制遂解。
区属乡(镇)如下:
朱崖镇、南上乡、长秋乡、张庄乡、李富乡、杨集乡、马庄乡(有无不清)、蓼坞乡、南术乡。
乡属之下是庄,不详。
日寇时期学校到解放
1940年春,朱崖镇长王允恭,因鉴事变以来,朱崖庄长期无校,有误少年学习,实非久策。于是召集庄长田立昌、教员田春堂、王密之商议设校招生之事,校址暂假约长李良瑞(朱崖十字口)酒厂闲房,招收学生两个班。无课本,暂念四书,先行开学。继而再由朱崖集、秤、斗、牙行(各行由专人承包)部分积金,抽建被日寇焚烧的校舍(在朱崖南首)。由庄长田立昌负责招工备料,披房屋,泥墙壁,安门窗。是年麦后学校南迁,照常上课。又请教员田永瑄共教员三人,薪金寥寥无几。后田永瑄因事离职。至42年夏,因区、乡(镇)人事调动频繁,王密之离校。嗣后45年二月至八月间王密之仍回小学任教,此时已换上级印发课本。至1945年八月日寇投降,学校即停。
王密之45年八月到46年六月,任益都县保安队上士司书,后又任益都县第二区经委会文书、人和区公所文书。47年六月至48年三月任益都县保安第二大队中尉书记。1948年春益都县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王见初(前名王密之)于1948年十月至1958年三月在朱崖小学和完小任教师。旋又赴杨家安小学到66年七月。继又在冯家岭小学,1968年十二月底体制下放在朱崖小学。72年六月又调任上张小学任教师,到1977年十一月退休,又在朱崖小学。至1982年四月改办离休,麦假回家。(完)
建议:缺少解放前后党组织建设和村行政机构,希望抓紧时间下续(因老党员老干部已经不多了)。
王春德 97.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