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企业应用系统的演进

第二章 企业应用系统的演进

因为我是一个互联网从业者,所以我将以一个互联网企业的系统演进来进行说明。

2.1.最初的业务系统

2.1.1.订单系统

在2005年的中关村,经历了几轮的互联网泡沫,计算机已经走进了家家户户,互联网交易已经是蠢蠢欲动了。这时有一个人叫某某的,想通过互联网卖手机,在中关村练摊几年后,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供应链(就是可以通过上家买到真实的、便宜的手机),然后搭了www服务器,找了一个研发开发了html静态页面,就可以开始叫卖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静态页面,但这却是一个袖珍的订单系统,通过这个页面,可以获取一个用户(叫什么,怎么联系),他想买一款什么型号的手机,他的地址是什么。抱歉,这时候还没有线上支付,某某叫招了一个美女,通过电话联系客户,确定价钱、地址,然后找个人把手机送过去,客户验机后,刷卡,或者现金支付给送货人。送货人回家后把钱交给财务,告诉美女货已送到款已收到,美女做好订单记录。
这样一笔交易就完成了。
慢慢的客户多了,通过页面买手机的人多了,然后发现了这个模式的瓶颈:
1、支付很不方便,送货员有拿钱走的风险
2、手机从进货到上架到销售,各个环节严重脱节,货老点不清楚
3、对于财务来说,钱和物也不知道能不能对上,一切依赖人工,赚的钱都数不清

2.1.2.怎么来完成业务的闭环

先不管了,既然要管理货物,那就采购一个进销存系统,管理各种货物;再购买一个财务软件;收款由送货员代劳,这样业务就可以开展了,如图-2.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2-1
这时,业务可以通过系统加人工来进行了,老板只要拉流量就可以了。
很明显的,这种模式在老板挣到钱后,就考虑要提高了。
比如,怎么推广,怎么管理多库存,怎么提高用户体验,怎么减少人工操作,怎么改进支付手段,提高财务的准确度与风险。

2.2.支付的演进

2005年,收货款的途径大体上包括:人工付现、刷POS、刷电话(一种在座机上带刷卡槽的专用电话);付款账户一般是现金、存折、信用卡、借记卡。线上支付还没有开始应用,但是已经有一些网站已经开始通过线上(网页)来展示物品,供用户选择后,送货到家,面对面收钱这种模式。
从2000以后开始互联网门户网站从开始泡沫到破裂,终于在05-06年开始有了新的出路,而且也在同期,国家监管机构也开始酝酿第三方支付牌照,其实这时候还有一个背景,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网上银行渠道的越来越的重要性了。一切,都从阿里巴巴和杭商银行的试点开始运行后,有了突破和发展。
这时候,大家都是这样的:
小商家在极力的找各种平台去开店,寻找销售的机会;
大商家在开店的同时,自己在开网站,找货源,同时找金融机构合作支付;
各平台都在建立自己的支付部门,找银行、银联寻找更加便捷的支付方式;
银行都在强化自己的网上银行,也在积极寻找各平台接入;
银联在分离自己的线上、线下支付部门,同时构建多元化支付方式;
还有一些信息灵通的,砸钱准备第三方支付牌照

这时候的中国,到处都洋溢着冲动与活力,中关村的小商贩,银行的相关人员,还有硅谷中的技术精英,大学里面的思想活跃分子,都蠢蠢欲动。
单从支付来说,这时候分为两种:1是网银支付,需要跳转到银行界面、然后再跳回平台,支付比较费劲;2是快捷支付,直接绑银行卡号进行支付,这中方式主要以银联为代表。

第1种,以银行为核心来做支付,
第2种,以银联为核心来支付(银行就只发个卡),但是第2种的体验太好于第1种了,所以毫无疑问成为了未来(具体的支付流程在后面第三方支付章节详细介绍)。

但是,王炸来了。2010-2011支付宝开始推出扫码支付,虽然开始被国家禁止过,但是其便利性以及安全性,迅速在互联网线下业务模式中开始使用,一发不可收拾。为什么?因为太方便了,因为太安全了!所以,C端交易,支付体验始终的排在首位的。

人类原始的支付需求,基于面对面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今支付。
做生意时,没法面对面的时候,所以发明了票据-汇票支付。商业汇票我们假定是从英国工业革命也就是1860年左右开始使用的。

然后延伸到个人支票,个人信用卡。90年代时,刷卡非实时支付还是最便捷的支付方式。
随着90年代开始,中国网络的覆盖,1990-2005,直连POS垄断了支付,借记卡、贷记卡在中国的使用也完全普及,存折被大多人逐步遗忘了。

2010年,扫码支付是一个里程碑。

看看全球支付的演进过程,看看最近30年有多疯狂。
到目前为止,人民银行一统支付后(建立了统一的支付系统),在互联网领域支付就逐步不是主要矛盾了,所有的支付工具也肯定逐步会国有化、统一化,现在也逐步进入非常稳定的时期了。

那么,支付我们还需要创新吗?

2.3.中国40年计算机系统发展

计算机被发明出来的时候,是说他有极高的算速,多快的CPU,多大的内存等等,这时候的计算机就是工具-单机版的工具。
在单机世界时,都是用户通过界面,直接操作程序,还不分前台、后台。这时候界面有:
控制台行界面
控制台shell,画一个控制界面
控制台界面
窗口(和windows的演进是一样的)

不管什么界面模式,程序系统架构是一样的:直接操作Server程序。

90年代之前的中国是这样的:
计算机还没有普及,你去银行存钱都是由柜员拿笔记到账本上。计算机还比较娇贵,每个计算机还必须要恒定的温度、湿度,所以要有专门的机房:封闭、放静电的地板,进去要穿白大褂。这时候人们使用的普遍还是IBM的PC机、小型机、中型机、大型机。PC机也有其他型号,小型机我知道惠普有,对于中型机和大型机,好像就IBM有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搜。

计算机主要运用在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有一些单机游戏,主要就是为了老师计算大量的课题,但是很少有计算机方面的书籍,有的只是Basic、Fortrun等计算机语言,有书的都是秘籍了。
第二、研究所。国外已经有了很多专业软件,比如绘图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的软件。这些软件很贵,计算机基本都是IBM的PC、小型机,数据输入还是穿孔机。
第三、全国性国企,比如气象局、人民银行、四大行(这时还没有银联),他们有全国联网的需求。他们用的大多都是IBM的大型机。一台像房子一样的主机,接了2000个终端。

第二、第三的来源是一样的,只有这些企业才有足够的资金从国外购买的正版的软件和硬件。
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全国网络的铺设。刚开始的时候,还需要调制解调器来联网,就是点对点必须要有两个拨号设备,用程序进行拨号通讯(x.25协议)。费劲而且不稳定,那时候搞网络的需要一个团队,没事天天检查线路。

这时候的系统,开始演变为C/S架构。在C如何驱动S上面,有很多种方式,但是基本上是这样来进化的:
1、数据驱动;C和S共同访问一个数据库,C有需求时,给数据库一个table里面存一条包括所有已知信息的记录;S定期(每分钟)去读这个table,拿到数据时,开始调起自己的任务,完成C的需求,然后修改记录后保存。C定期读table,看到数据修改后,给自己的用户反馈。
2、通过共享内存的编程方式来实现;C和S建立共同的信号灯、共享内存,通过进程间交互来完成服务的调度。
3、共享内存的方式,很快有出现了专业软件-中间件:CICS、TUXIDO、MQ等,他们提供的专门的Client端访问方式、Server端响应方式,之间的稳定连接封装到了中间件中。
这种架构下,PC机和小型机越来越占据了主流,因为CS模式可以演变为C/S/S多层架构,技术人员可以把大系统拆解为多个小系统,组合起来完成超大的任务,典型的机器就是IBM的深蓝RISC6000。那年头还是很有水花的,深蓝的蓝。

2000年以后,在互联网的浪潮下,银行的网银系统也越来越普及,这时候系统称之为B/S模式。服务器也分为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在各层都开始了极为飞凡的发展。

什么是互联网技术?做个对比,两个深蓝共享一套ORACLE数据库的大型系统,系统软件、硬件合并起来造价可能上亿。但是在互联网下,搞20台PC加10个mysql数据库,合起来能花多少钱您可以算算,但是应用软件不同。传统模式下,应用系统开发完成,部署好了以后是不需要再动的,也很少出问题;互联网模式下,讲究迭代,在初级应用系统上线后,还需要一些技术人员对其功能进行迭代、完善,同时解决一些运行中的问题,保障系统接着运行。

互联网技术可以说是百花争鸣了,非常丰富。开源的,不开源的,在企业应用前都需要自己好好加工一下。这时PC/PC Server可以说是一统天下了。虽然小型机还在一些行业普遍使用,但是新系统,最经济的选择一定是PC了,这大多也是IBM离开中的最无奈的选择。

由于主机趋向于小型化,所以这时候大家越来越注重系统架构设计,注重服务化,注重纵向领域的拆分,在复杂业务+高频业务催生下,系统越来越复杂了。这也是我觉得系统架构还有点东西和大家来说的原因。

2.4.企业信息系统路径

从以上内容,我们看出企业信息系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业务系统,每个企业都把自己的业务系统叫做核心业务系统,就是每个企业用来挣钱的业务。比如挖煤、餐饮、制造、物流、计算机软件、咨询公司等,不同行业的公司,有着不同的业务系统。采购或者自研一套适合的业务系统,找一个支付公司(或者银行)作为支付的途径,采购一个财务软件,对于一个企业就基本可以了。所以对于一个小型的,起步的公司,谈企业架构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当一个企业逐步变大以后,一切就都改变了。

当交易量起来以后,如果订单侧每分钟可能就10万笔交易,那么从订单到仓单、运单到财务单据、发票单据,就可能需要在乘10变成100万笔单据了。那系统就一定需要拆分了;另外,当交易金额起来后,那么交易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风控的需求就上来了,就需要在正常交易外附加很多安全模块,也会导致系统变的越来越复杂。

所以,对于研发能力受限的企业来说,采购商业软件是一个非常高效和经济的路径。但是当企业在逐步变大以后,如上所述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我们往往是通过各种补丁解决着子系统之间的问题,或者忍受着系统的局限性带来的问题和缺陷,然后用人工去查漏补缺。

所以,其实我们要讨论的问题,都是针对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一是要满足目前的业务需求,另外也要能够支持未来业务强劲的增长。这也是我们讨论并学习系统架构的最根本的原因:
(一)在功能上快速支持扩展;
(二)在经济的前提下,满足局部系统对量的支持;
(三)总体数据完整、一致、准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