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后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结束的水平的相关关系可用一种称为“桌面规则”的理论叙述。
任何教育都有个完成阶段。到了这个阶段,专门的教育将停止,该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要依靠毕业生今后的社会实践条件。如果社会环境不断、大量地为他们提供了涉及教育内容的实践条件,这些教育的成果就会巩固和提高。相反,如果他们的环境不或基本不函盖这些教育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逐渐丧失教育给予他们的能力。
所谓“方便、自然”的利用环境,一是指所学知识和技能可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大量的应用;二是指不需要再进行专门的辅导和自学就能应用。
任何学科都受这个规则影响。比如算术,学完加、减、乘、除就结束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肯定有机会不断应用这些知识。但是,如果只学了加法没学减法就退学,计算能力肯定会下降。小学语文水平,由于经常会看报读书,很少返回文盲。只认了七、八百字就退学,一般都成为文盲。扫盲运动所以失败,因为当时要求是1500汉字。这个水平阅读正规出版物有困难,自然会逐步下降(同时适合阅读的读物也少--不能不断、大量的实践)。
我国英语教育中,初中1000多单词,高中3000多单词。显然,初、高中生毕业后的水平离“方便、自然”的应用英语还有很大距离。非英语专业本科4级为4600单词,达不到能够顺利阅读普通水平的书籍报刊。实际上顺利阅读非学习参考类书刊要8000左右词汇量,即使6级水平也有些困难。而且,最方便、大量可以接触的听力材料--英语广播、电视,即使通过6级的学生绝大多数也不能利用。这种情况同解放初期的扫盲教育的情况很接近。因此,大多数学生英语能力迅速下降时必然的。
国内“英语环境”就象一个“桌面”,爬到这个桌面上,英语就很难“掉”下来。而低于这个桌面,一般都会下降,直至落到地面。这是所谓外语学习的“桌面规则”
假如确实存在所谓“桌面规则”,那么出路显然只有两个:“抬高终止教育的标准”和“尽量降低桌面高度”。
抬高标准有两个意思,一是教学大纲的标准提高到到真正的桌面水平,要能顺利阅读普通英语资料,能听懂英语广播、电视(听懂广播电视者听懂会话容易)。二是只要对某群人进行英语教育,就要受教育者达到最低桌面水平。不进行所谓“温吞水”教育。
所谓降低桌面是指增加社会的英语环境成分和降低利用环境应用英语的门槛。这里也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关部门有意扩大大众接触英语的条件。比如增加英语报刊书籍数量,增加播放英语的电视和电台和节目。解放初期扫盲的失败的一个原因是农民即使认了些字,可阅读的东西也极为罕见。二是降低大众接受英语的门槛。比如国家教育部门增加一些报刊、网站、电视、广播,专门发表、播放与当天其他新闻同样的内容,但水平是词汇量四、五千左右人能顺利阅读的。有了这个“阶梯”,不仅学习者容易尽早利用它们进行“实习”,也使毕业水平低的学生有个进步的“缓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