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摆个龙门阵——用户运营基础方法论

产品摆个龙门阵




前言

写第一篇文章志之前,我也不知道第一篇该写啥,甚至都不知道发到哪个平台,因为本人在toB、toG、B2B、toC方面均有一些“颇为有趣”的是产品实战经验,随着产品的深入,也有时间抽出身来研究更多东西,一切还得从我学SQL、python、R、算法开始,这个我们后话再聊。当从万物皆可分析角度重新看产品时,才明白不忘初心、返璞归真才是真的难,不然飘了~;所以咋们先聊产品吧,先聊一些产品的方法论。
简单介绍:跟大多数产品一样,也是一个打工人;不过从事产品5年期间,呆过金融、干过交通、搞过电商,中途也创过业,开过剧本杀、带过货。很多时候是为了挣快钱“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我这种当过“小老板”也当过打工人的经历让我靠语言和对峙,就能胜对方一筹,甚至靠语言就能把需求的场景说的很透,谁还需要什么GP原型工具。
不过一切还是回到了源头,还是那句话,不同阶段,对自己的审视不一样,随着产品经验的积累,反而觉得产品本身无趣,研究人性、用户、数据、底层才是有趣的,将东西产出给自己才是有趣的,公司也只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工具而已。
其实写东西就像新年立flag一样,豪言壮志最后惨淡收场,当然还是王者荣耀更香。这文章可能写着写着就断更,不过不存在,其实吧有人没人看无所谓,我只是在想几年之后再来看这些文字会不会说:“这沙雕,这思维明显错了嘛”,也或者“咦,这里还有篇我写的文章?”。


Ps:废话是有点多,但是也无所谓,可能过不了多久我就断更了~ 不过后面的文章我不会介绍自己了,直接进入正题,因为了解知识比了解我有用,网络时代,了解我还不如去了解点网红,对吧!看归看,点个赞! 不过后面的文章我不会介绍自己了,直接进入正题,因为了解知识比了解我有用,网络时代,了解我还不如去了解点网红,对吧!看归看,点个赞! 用户运营

一、用户的基础知识

虽然网上关于用户运营的知识点一搜一大把,但是随着产品的成熟与竞争白热化,很多产品或者运营,并没有回来重新考虑用户运营的根本。一方面是公司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套用户基础数据结构和运营体系,另一方面是每天各种KPI的突击,导致根本没时间去重新梳理用户,即使是梳理了,也难以落地;特别是log日志的记录,总会有一些历史原因导致它的缺失。以下是一些整理,虽然是一些方法论,希望能帮助你做一次重新思考。
Ps:实战很久,总会觉得方法论很空,实际上是因为实战之后对方法论有了更新的认知,如果方法论是工具,那节奏就是工具——认知——工具——认知。
用户运营的根本是什么?
用户运营,关键是两个字一人性, 包括:七情六欲,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厚黑学。每个人的习惯和个性都不同,所以要区分不同的用户。
用户对于运营来说意味着什么?
用户就是产品的最终载体,营收的财神爷和用户运营的衣食父母。
用户为什么而来?是属于用户的感觉
1、获得感
用户使用每个产品都是有一定目的的,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会买这个产品或服务,此时,用户只是来了,并没有沉淀下来。
2、归属感
让用户有家的感觉。比如用户是来学习的,有一个学习型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呢?就是让所有爱学习的人集合在一起,这就是大家来的归属感。
3、参与感
小米一直强调米粉的参与,我们会从很多方面做参与。比如说在一些重大时间点邀请用户做活动规划,甚至到后期的时候,一些活动已经下放给用户去做。这会让用户感到他是社区的领头羊,他会帮我们去解决很多事情,同时可以给我们解决很多成本上的压力。
4、成就感
用户参与后还会追着玩的,原因就是他有成就感。比如给他一个参加发布会的邀请函,年终给他发一个VIP勋章等,这些都会激发用户的成就感。

二、我们和用户是什么关系?

用户≠上帝
把用户当成上帝,我们就会特别被动,做的事情越多,一旦用户不满意,就没有办法往下接着做。所以,要和用户做朋友,一起聊天、学习、成长,没有那么多的距离,如果你留一点心,用户也是会留心的。

三、什么是用户运营

寻找平衡点:在用户与用户的期望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

四、用户分层及应用

实际上在互联网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用户分层战略,如公司在中后期想提高用户利润,则需要将RFM模型当中的M,替换成利润指标;注意,这里一替换,随之二层指标、细分指标也会随之有相应的调整,从而在下个阶段指导运营动作。
不管是哪个行业,金融理财、批发零售、增值服务业、保险业都先要从用户那里获取信任,然后再推销产品。而如今新生的互联网行业的产品运营,更是需要以用户为基础。有句话说的好,用户对你的产品了解多少,取决于你对用户了解多少。你越了解用户,你的推广就会越精准越全面,用户就会对你的产品越了解。因此,将不同的用户进行分层,能够更加精准的进行运营活动。
RFM模型是广泛使用于各个行业的用户分层模型,它用三个维度的数据,来划分消费用户的层级,分别是:
R (Recency) :离某个时间点最近的一次消费,为[近度」维度;
F (Frequency) : 一段时间内的消费频次,为「频度」维度;
M (Monetary) :对应这段时间内的消费金额,为「额度」维度。
Ps:其实这里面是一个概率问题,每次都能命中RFM模型当中的分组,则就可以基于该分组反向去影响用户,人为控制效率又很多,所以加入了算法。关于图形,自行百度,关于用户画像在这个点,聊的更加全面。关于这个地方的实战,相信各位也有自己的深度理解,特别是在研发角度,有兴趣的可以留言讨论~
那么怎么去用?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选择部分用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活动、宣传设计。例如,对于高流量消耗,但没有产生流量购买行为的用户,可以对其进行定向推送,观测用户是否会变成「双高」用户(高消耗高消费)。那对于没有流量消耗的用户,告知流量消耗应用可以提升体验,促使其使用会产生流量消耗的应用,提升用户的应用使用活跃度。
最后,通过运营得到的结果,去扩展到全量用户的运营。后续可以叠加其他工具,让用户在产品中获得更多的权益和好处,使其对品牌产生认可。
根据不同的需求,根据用户画像的不同属性,可以为用户设计不同的运营渠道。
官方论坛:官方论坛是未必是用户运营最便利的渠道,但是一定必须要的一个渠道。虽然现在可以找到许多立即可用的用户运营渠道,但是官方的论坛还是必不可少的。
QQ群:微信群和QQ群是用户运营必不可少的两个平台,它们是社群最直观的表现,也是了解用户最好的形式。QQ群的功能多,它可以被搜索,利于新用户的加入。它的功能很多:可以发群公告;可以上传群相册、群文件;可以在群里发起投票;可以设置管理员,管理员可以是非官方人员,但是代表官方去处理用户报障和收集产品意见; QQ群还可以设置活跃等级,这个可以用与区分群成员的活跃程度,便于识别活跃用户和非活跃用户。这点很重要QQ群的基本属性决定了QQ群的广度更大,它能容纳更为复杂的用户。所以QQ群作为新用户运营,是一个不错的平台。
微信群:微信群相对于QQ群就显得更封闭一些,但是他的移动性更强。很多的用户可能都是上班族,在上班时间可能用QQ用的多,但是下班之后可以更多的时间都是花在微信上。所以微信群可以作为用户运营更为有深度的运营平台。
微信公众号、微博:这两个平台也是非常重要的用户运营平台,但是它们也承载了十分重的信息发布的功能。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也是很多活动的发起点,这里的即时通讯功能弱很多,适合作为用户咨询活动细则和反馈产品意见的平台。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可以作为一个活动的发起点,可以作为内容运营的主阵地。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可以作为用户运营的辅助阵地之一,它可能更多作为与老用户深度交流的一个平台。

五、用户运营的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进阶

  • 熟悉用户属性一他们是谁

分析数据,比如用户的年龄层、职业、行业等,了解大致的用户层。

  • 组建用户团队一分门别类

用户已经有了,就要对其进行分类。

  • 发掘种子用户一调剂用户活跃性

之后,你会发现一 一些活跃的核心用户。这时候,就要用一些激励手段来激发这些种子用户,把这些用户充分挖掘出来。

  • 组建核心团队一个人价值体现

把最忠诚的种子用户组建起来,成为你的团队成员。

  • 用户包装一我要你成为谁

一定要想好做用户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要包装某个用户成为最优秀的意见领袖,那你就应该给予指导,让他成为意见领袖。

  • 用户是我一轻运营

运营的最高境界就是用户是我,或称为轻运营。运营后期,很多具体的事务,比如用户的招募、任务考核、活跃等,都不需要你去做了,有专门的用户帮助解决。

六、路径依赖对用户行为的影响

在给定条件下,人们的决策选择受制于其过去的决策,即使过去的境况可能已经过时,这就是路径依赖。对于信息产品来说也是如此,用户的行为同样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一旦我们做了选择,适应了某些模式,用户惯性就会不断强化,使得我们没法轻易走出去。
QWERT键盘是个很好的例子。实际上我们现在所使用的QWERT 布局的键盘并不是一种最优的方案(甚至在早期为了避免发生打字机的机械故障有意做了按键分布的处理,让高频按键不放在一起,这可能反而会影响速度),但是因为使用的人数太多了,所有后来的产品都要和它兼容,以至于即使有更好的选择也没法做出改变。这使得行为模式进入到锁定状态。
当一个产品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它所形成的用户习惯会深深的影响用户的行为模式,从而创造出压倒性的用户惯性,很难轻易改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两个非常典型的产品,一个是微软的office,一个是微信。
微软的Office 因为占有率相当高,形成了巨大的惯性,很多同类型的生产力工具软件都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参照它。如果有产品试图改变,用户将面临非常大的学习成本,以至于微软曾经自己做改变时,都遭遇了困难。当然因为他们的优势地位,可以强行让用户重新适应。我们曾经做过实验,在类似Office 的产品中改变功能图标的位置,用户就已经要抓狂了,因为这已经成为用户固有的知识和经验。有趣的是微软在这个领域实际上申请了很多界面设计的专利,基于用户习惯的专利在未来会是有力的武器。
微信的力量同样非常强大,不仅仅是它所覆盖的用户,所聚集的流量,更是它对用户行为习惯的塑造。支付宝在加入即时通讯同能时,界面照搬了微信,单纯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正确决定。从用户惯性和路径依赖的角度的确应该跟进,最大程度的减少用户的认知成本。
产品的成功依靠的是全方位的竞争力,而不仅仅是界面层面的标新立异。我们常常需要把握的是「跟」与「不跟」。从路径依赖的角度来说,「跟」有时候并不是坏事,反而能够让我们将力量集中在那些「不跟」的创新上面。作为一个后来者,在某个点上破坏用户行为的路径依赖,会更容易引起注意,形成传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