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十字路口的蓝海银行:违规频现、业绩滑坡、治理失衡
近年来,民营银行被寄予金融创新、普惠金融的重要希望,但以山东为基地的蓝海银行,却逐渐成为行业乱象的缩影。多起用户投诉揭示其利率畸高、异地放贷、费用隐匿、恶意催收等问题,而监管层接连开出的罚单、剧烈下滑的业绩和失衡的公司治理,也将这家地方银行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投诉频发:高利率、砍头息、异地放贷成重灾区
根据黑猫投诉平台统计,自2024年以来,蓝海银行涉及的金融纠纷数量持续上升,多个用户指控其通过小花钱包、你我贷、通通分期、哈罗臻有钱等平台联合放贷,实际年化利率远超国家24%的监管红线,甚至高达35.4%—36%。部分贷款合同中“担保费”“融资担保服务费”项目未提前告知,属于典型的“砍头息”行为,涉嫌违反《民法典》及《商业银行法》相关规定。
更严重的是,蓝海银行作为一家地方法人银行,法定经营区域应限定于山东威海,却频繁在湖北、广东等地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严重违反了银保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中明确“不得跨注册地辖区放贷”的禁令。法律专家指出,一旦确认跨区放贷事实,相关借贷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监管重罚:多项违法违规,合规能力饱受质疑
2024年至今,蓝海银行已累计收到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监管机构的至少四张罚单,总金额逾160万元,处罚原因包括:
• 违反账户管理规定;
• 信用信息提供不合规;
• 贷前调查不尽职;
• 与第三方催收机构合作管理失效;
• 严重违反审慎经营原则;
• 异地放贷监管要求落实不到位。
这些罚单既揭示了蓝海银行业务合规体系的系统性问题,也说明其风险管理能力亟待加强。特别是在民营银行治理日益受到政策关注的背景下,蓝海银行的治理能力已成发展瓶颈。
盈利下滑:营收净利“双降”,消费贷模式“反噬”
2024年,蓝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4.52亿元,同比下降39.42%;净利润4.15亿元,同比下滑47.82%。这标志着其过去几年通过消费金融快速扩张的模式,已遭遇重大挫折。
从经营数据看,蓝海银行在2023年达到业绩高点后急转直下,2024年贷款余额下降至372.39亿元,年内减少逾27亿元。不良贷款率升至1.3%,拨备覆盖率降至161.6%,风险资产承压。究其原因,除受宏观经济影响外,蓝海银行大力依赖互联网渠道、合作机构以及担保结构推动的消费贷业务,在监管收紧和市场利率下降的双重打击下,盈利模式被迫重构。
治理失衡:高薪不等于高效,D级评价引人深思
令人讽刺的是,即使在盈利腰斩之际,蓝海银行依然维持着业内颇具竞争力的薪酬体系。2023年年报显示,其董事监事和高管43人合计年薪5280万元,人均薪酬达122.79万元;普通员工年均收入也超过39万元,远高于部分城市商业银行。
然而,这样的“高投入”并未换来治理成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2年公司治理评估结果显示,蓝海银行获得了“D级”评级——意味着其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需重点监管干预。这不仅是对该行治理能力的直接否定,也揭示出其管理体系和业务风控能力的深层隐患。
前景迷雾:是暂时挫败,还是系统性溃败?
蓝海银行自2017年成立以来,一度被视为山东省民营银行的“样板”,但如今,却面临着违规频发、模式受限、治理滑坡三重困局。即便其流动性充足、资本实力尚可,但若核心风控和公司治理体系无法重塑,继续押注于边缘合规与高风险消费贷,只会进一步拉高其信用风险与监管成本。
2024年蓝海银行更换董事长与行长,看似一次自我调整契机,但成效仍待时间检验。随着国家金融监管环境日益趋严,蓝海银行若不彻底厘清发展路径、整改违规问题,其所面临的不仅是盈利压力,更是生存挑战。
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民营银行理应代表金融活力与规范并重的方向。但蓝海银行的现状,却警示了整个行业:快速扩张与高收益背后,若缺乏合规底线与治理支撑,终将迎来“由盛转衰”的宿命拐点。
监管加强、舆论聚焦、客户信任流失之下,蓝海银行走到了一条必须“转型求生”的关键节点。如果不能直面问题、拨乱反正,其未来恐怕难言乐观。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