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移动云量子计算领域论文“Enhancing the expressivity of quantum neural networks with residual connections”被Nature旗下、中科院一区TOP期刊Communications Physics收录,论文对基于量子线路架构提出了经典残差神经网络的量子化算法QResNets,并通过大量测试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性能提升。该论文的收录、发表经由Nature Portfolio内部的专业编辑团队和领域内知名学者共同审稿,这也标志着移动云在量子计算方面的学术质量和创新性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充分评估和高度认可。
量子计算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发展而来的概念与技术体系,具有传统计算不具备的超强并行计算能力,因此在大规模复杂数据处理、生物结构解析、材料基因设计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作为我国“数字尖兵”,移动云基于实用先行、产业协同及异构融合三大突破口积极探索量子计算与云计算的融合计算体系,以期为企业、科研团体和量子计算组织提供普惠的量子计算云服务,推进我国量子计算快速发展。
发挥算网资源能力,为量子计算持续创新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
与传统计算相比,量子计算能够带来更强的并行计算能力和更低的能耗,同时量子计算的运算能力可根据量子比特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因此不难预见,在通用人工智能取得广泛应用之际,量子计算能够在“摩尔定律”失效后为AI+落地应用提供稳定的算力支撑。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时,具有高门槛、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因此,通过云计算平台获取算力、算法、应用等一站式服务,成为量子计算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孵化”周期的有效途径。
依托“1+2+N+X”设计模式,移动云打造出全栈式量子计算云服务系统——“五岳”量子计算云平台。该平台能够以“任务式”服务为量子算法理论验证和研究创新提供“多制式”量子算力服务、“多形态”量子应用程序设计和“多场景”量子应用算法,从而让垂直行业用户和高校科研用户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拓展量子计算的应用边界。此后,移动云还成功将集群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内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进行融合,以全国首个“四算合一”算力平台推进了量子计算的应用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启动量子计算挑战赛,助力人才培育跑出“加速度”
量子计算作为面向未来的世纪性科技,在逐步迈向规模化、产业化时,需要不同学科领域、跨越专业的人才加强合作、联合攻关、协同推进。为此,移动云携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量子信息网络产业联盟等单位共同举办了量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创新大赛,以期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用加快量子计算算法研究与应用场景探索,为我国量子计算人才孵化创造优沃“土壤”。
今年4月,移动云“五岳杯”量子计算挑战赛总决赛成功举办。赛事共汇聚近2000支队伍,约5000名参赛成员,并覆盖近500所中国高校,超过900个专业,参赛人数规模、受关注度和覆盖范围均创历史新高。总决赛现场,来自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参赛团队与技术专家们齐聚一堂,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深入挖掘了量子计算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潜力,有力地强化了“产学研用”交流协同。
推进产业生态建设,为量子计算成果转化打造高速“通道”
量子计算和现有的信息技术存在极大的不同,其技术革新与产业化应用不会呈线性发展,因此更需要汇聚企业、科研团体和量子计算组织的前沿思想,共同推动我国量子计算商业化、产业化发展。为此,移动云携手多家量子计算企业共同启动“五岳”量子计算加速行动,并牵头建设了“联创+”量子计算实验室。2024年,移动云进一步深化了与国内9家顶尖量子计算团队的合作,以期通过多渠道、多模态的深入合作在量子计算产业链、创新链和科研链实现重大突破,从而为量子计算产业化应用搭建高速“通道”。
凭借开发与合作的整体思路,移动云在上游“以云促算”,通过云计算平台汇聚了量子计算的新技术、新算法;在下游,移动云通过加强交流合作,持续推动产业创新与合作,为量子计算从研发到应用提供了全链路支撑。此后,移动云也将积极贯彻落实我国量子计算发展战略,加速科研创新和产业平台建设,助力我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