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人工智能的概念出发,在总结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回顾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产业分布、岗位、工资等方面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章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替代部分岗位、促使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流动的同时,还会加快劳动力市场中岗位极化的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引起工资不平等问题。从长远看,替代与创造效应将长期共存,但后者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工资不平等可以通过长期社会政策予以弥补;岗位极化现象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劳动者在产业间的流动本质上是劳动技能在技术变革后与任务需求相匹配的结果。更多学者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是可控的,关键在于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以实现广泛而有效的人机合作。【关键词】人工智能产业结构岗位工资【作者】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邱子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吴清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重大规划项目“数字技术革命与工作世界的未来”(编号:17XNLG06)的阶段性成果。一、引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影响已成为就业研究中难以回避的主题。围绕产业、岗位、工资等方面进行人工智能应用的就业效应研究,既能从宏观层面了解人工智能对就业形势的方向性影响,也能在微观层面观察现有的工作任务、收入分配在面临人工智能时出现的具体变化。在讨论各方面的影响之前,需要首先明确人工智能的概念及其应用和现阶段对其就业效应研究的主要方法。国外学者对于人工智能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在发展初期,人工智能被描述为具备等同于人类的思维、行动能力并在未来能够超越人类相应能力的“思考机器”(McCorduck,1979)。也有学者认为能力的发挥需要特定的载体与外部环境,Dreyfus(1972)对人工智能的经典批判①和Searle(1992)的“生物自然主义”观点①都认为实现类人的智能需要像人一样的身体体现和社会背景。目前对人工智能概念较为全面的描述来自MIT电气工程领域的研究,即人工智能是一个有机整体,是通过模型建立的关于思维、感知和行动的表达系统,以生成测试法为基本运行方式,这一系统存在一定的约束条件,并通过算法(程序或方法)实现约束条件的作用(Finlayson等,2010)。由于人工智能正在全面进入和重塑生产、生活空间,对其描述既要避免认识论上的卢德主义,又要避免技术决定论,以保持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客观认识②(张成岗,2018)。因此,本文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是:为实现特定任务目标而创造的能够表现出与人类能力(认知、思维或行动)相似水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借助相应的载体(工具)及应用环境发挥作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工智能的应用载体主要是计算机化和自动化设备,应用环境即为工作任务执行环境。现阶段国外学者进行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研究,通常基于任务模型方法。Autor等(2003)区分认知和手工任务、常规和非常规任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计算机化③如何改变工作技能的需求。从“机器视觉”出发将具体的工作拆解为不同的任务,判断哪些任务可以由计算机执行,并给出了工作场所中四类不同任务可被计算机替代的若干情况,即替代、互补及有条件的替代或互补。Autor等认为,计算机已经成为许多日常任务的替代劳动力,同时与执行非常规认知任务的劳动力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Autor等并没有预测与执行非常规手工任务(非常规体力劳动)的劳动力之间的互补性④(Frey等,2017)。二、对就业的产业分布的影响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农业生产部门受人工智能的影响较小,制造业部门劳动者受人工智能替代效应的影响将逐步转移到服务业领域(Autor等,2013),钟仁耀等(2013)认为这种情况与原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变化适应能力有关。美国劳工统计局的研究显示,到2024年,几乎所有新增就业机会将集中于服务业,尤其是在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服务领域(Trajtenberg,2018)。(一)对农业的影响虽然现阶段人工智能应用并未对农民数量产生显著影响(Manyika等,2017;Frey等,2017),但人工智能技术确实会转变农民生产劳作的习惯与方式,并强化与市场的联系。一是从农业生产角度考虑,Ampatzidis等(2017)指出,目前的自动化和机器人可以实现从作物选择、播种到灾害预防等直到作物收获,即整个农业生产流程的人机合作。二是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角度考虑,Lele等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