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轨迹记录的另类诠释——《智慧学九论》

智慧学九论自序导读


 
自序

    千百年来,无数智者孜孜探索人生,铺就了一条条康庄大道。后人飞驰其间,有的意兴风发,自诩为万物之灵;有的匆匆驶过,不过充塞些流量,遗留些秽物;更有人面对万象,驻足踯躅,徘徊深思,不知何去何从。

    道路两旁的景物,时而开阔,时而局促,观之略同,究之又大异其趣。人类文明又何尝不是?千古以降,人智仿佛丛峦叠翠,绵延起伏。今人得以凌风登月,不可谓不智矣,然而撷去物质技术,人之愚昧如故,迷惘如故,梦呓如故。

    人知身外之物,知身内之感,而不知人生之方向,是不知也。人得藏书盈库,得方帽满载,却未悉箇中精义,是未得也。人能日驰万里,能点石成金,而不能自我控制, 是无能也。人有华屋玉宇,有长生百岁,而无平安幸福,是空又且乏也。

    既不知又未得,不仅无能,且空乏终生。人生若此,所为何来?纵观人类文明,圣哲林列,徒留空谷足音,今昔宛如天渊。

    人生在世,无非生命之延续、思维之承袭。若以时、空两维展开,作座标图视之, 在主观立场上,以我为中心,各种事物皆呈显出抛物线轨迹,逸向无尽的他方。再以客观立场,置身太空而观,所谓人类文明,只不过是环被地球的遗迹罢了。

    个人只是组成这些遗迹的尘埃,小得微不足道,但却连绵延续,脉脉相承。再若层层上溯,每一道轨迹都有其必然的因果,作用产生作用。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个体行径终将成为遗迹,随风而去的,尽是无意中残留的雪泥鸿爪。

    人能认知自己在宇宙舞台上的时空位置?人能决定自我的轨迹?有人忙碌终生,来不及思考;有人认为人生如梦,偏偏又把梦境抓得牢牢,沉迷不醒;有人大言不惭,自以为了悟生死,却又镇日空坐,只是等待死亡之降临。

    人生有一定的目的吗?人类的前途将伊于胡底?难道人的生命,只是偶然遇合的精子卵子?每一种思想,只是凑巧冒出的火花?忽然间有了,然后就此遁入虚无?果真如此,为什么有人能自我反思,跳脱主观立场,直趋客观真实?

    本书不过是人类轨迹记录的另类诠释而已,不论东方西方,三千年前,人智已经完备成熟。但因「概念」俗成的特性,并未建立真如的介面,以致智俗之间缺乏共识。不幸的是,人囿于成见,「概念」已成化石,前人以指指月,今人则握指为得。

    人类文明的进阶,相当于个人的成长,对儿童来说,最能满足他们想像力的故事, 就称之为童话。而初民则有「神」话,那正是人心探幽访秘的特质,后人把神话中的神只形象化,奉入殿堂,成为人类文明发扬光大必经的的第一步。

     「神」的概念并没有错,错的是后来登坛的神职人员,他们只知维护神权,而未认清神的真相。等到哥白尼的「地动说」震撼人心之后,物质科学大兴,实证的力量建造了物质的新天堂。在感性上,神仍受人尊崇、依恋,而理性上,人却遁入了空无。

    科学也没有错,错的是利益既得的科学从业者,他们完全丧失了求真的科学精神, 充其量不过是些工匠。人类的黑暗时代从来不曾消逝过,理性的光明也一直高高挂在遥空,改变不了的,是人性的愚昧与无知。

    我个人从来没有天真到相信愚昧可以改变,但却深知「无知」来自「概念」的「迷信」。当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看到行星运行的真相时,举世又有几位明智之士?当今社会的菁英,与中世纪的僧侣又有多少分别?

    前车可鉴,一时的成功,并不代表永远繁荣。曾经存活了二十万年的尼安德塔人, 早已消失在欧洲的某些洞穴阴影中,我们这些「智人」的后裔,能不深思吗?

    在宇宙进化的过程中,生命层次由低而高,由浅而深,智慧则是最终的境界。生存不是目的,连最低级的滤过性病毒,都已延续了亿万年之久。人若仅以生存、生活来评断生命的成败,显然绝非智者。人的智慧有大有小,小到生不知朝夕、感不过方寸,大到通古达今、融贯心物。如此天壤之别,才是做为一个人应该追究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当今科技精进,物质盛兴,人人眼界大开,无不希望平步青云,立即功成名就。有如见到一位足球健将,在球场上盘球如飞,后进者欣羡之余,咸效法其花巧的脚法,哗众取宠,却不愿由基本动作开始,扎扎实实地苦练。

    人生活在日光、空气、流水中,久而久之,视之为理所当然。人人用概念沟通,谈天说地,便以为「概念」平淡无奇。更遗憾的是,时贤好高骛远,每见虚玄深奥的「观念」,辄心向往之,但对最基础的概念认知,却视为雕虫小技,望而却步。

    真相是,基础不够深厚,不可能建立摩天大厦;没有日光、空气、流水,任何生命将无从生存。人若不了解基本的概念,当然得不到超人的智慧。基础经常是看不见的、 最有价值的、最平实的。一心梦想追求光鲜外表的人,终将成为虚荣的奴隶。

    更无奈的是,在机缘成熟之前,人们总以为只要读读书,查查字典,就懂得什么是「概念」了。其结果,人云亦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如何能痛下苦功?即令是专家学者,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若非残缺不全,就是断章取义。如此这般,任何人只要略识「之无」,就足以在群盲中道寡称孤,怎怪有心人不得其门而入?

    有谁知道宇宙进化的方向呢?不具智慧的人当然不知道,不知道的人,当然自以为是,认定人生只有功名利禄、吃喝玩乐。概念不过提供了生活、生存所需,以便唱唱山歌,发泄发泄一时的情绪。至于日光、空气、流水,不过碰巧在那里等着我们罢了。

    需知,「智慧」就是认识宇宙真相的能力,而人与智慧之间唯一的介面,正是「语文概念」。人挣出茧壳,孤独无知,全靠语文与客观世界沟通。等到彻底了解,才能进一步深入探索,就这样一代一代地薪火相传,直达宇宙真如。

    宇宙是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个人之渺小,欲求理解整体之浩瀚,不得不借用一些「概略的理念」,分门别类,以简驭繁。正因为「概略」的模糊性,人类才得以通过似是而非的主观经验,逐步认清繁复的宇宙万象。

    概念本为人类智慧的结晶,祗惜今人坐拥宝山,却未识藏宝的真面目。能有效掌握概念的人,本就不多,再能到达智慧彼岸的,更似凤毛麟角。所幸,随着文明的进程, 人类的认知逐渐累积,「概念」也将日趋完善。

     「智慧学」实际上即为「系统概念学」,系将概念的诠释系统化。透过这种系统, 组成一多相交连的「概念网络」,由单一的概念可达于万,由万亦能回归于一。既能在层层的定义下,将概念精确无误地微分到用机械指令执行,同时又能返本溯源,通透宇宙真实的本体,形成完整的认知。

    智慧既是人类认知的总汇,人要得到智慧,就必须孜孜不倦,执着地体验学习。大道无功,智慧就是智慧,得失之间存乎一心,唯有德者得之。

    本书视宇宙为一,不辩心、物之一元、二元,也无所谓东方西方。 《智慧学九论》 只是一个起点,试图敞开一扇门户,以供后学参考。

    幸得赵家安兄、谭伟豪兄及吴乃华兄投资合组公司,生计不愁。闲时勤学慎思,观念渐熟,遂有此书。今不揣浅陋,就教时贤,缘鸟鸣树梢,期鸣鸟相应也。

    本书得沉红莲、张淑媛于百忙中校稿润色,本人得免后顾之忧。

朱邦复序于杨梅,一九九八年六月


目录
自序--------------------------第1页

导读--------------------------第6页

第一论天理论--------------------------第25页

第二论观念论--------------------------第63页

第三论层次论--------------------------第99页

第四论思维论--------------------------第131页

第五论人性论--------------------------第161页

第六论认识论--------------------------第197页

第七论价值论--------------------------第229页

第八论行为论--------------------------第257页

第九论知识论--------------------------第287页

    恭录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导读 (本节务请先行阅读,否则难于理解各系统之关系。) 当一个体有一特定需求,且能透过某种形式,与另一个体沟通并达成目 的,此一形式即可称之为「概念」。 而在现实中,人因生活环境有别,需求复杂,在主客观条件中,无一雷 同。因此,人与人的沟通,尽管有各种约定俗成的概念,却始终祗是各自主 观的表达,鲜少相互认同的契机。然而在讨论思想、宇宙真实时,必须兼顾 个体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连续互动关系,此时,概念就显得有所不足了。 本书提供一种「系统方法」,将主观立场与客观真实视为纵横交联的系 统,界定概念范围,明辨宾主关系。每个系统都相互独立,却又彼此交连, 待宏观位置清楚了,微观又浮现成为宏观,如此一层一层分析下去,直到能 够理解为止。 此一方法的第一步,应确立所讨论的主题,定名为「封闭系统」;再厘 定上、下、左、右各系统间的关系。讨论时采用主观、客观等多种立场,交 互分析:在系统之间,是「接口」关系;在一系统内,则有「基因」、「结构」、 「性质」等元素,待全部阐释完毕,再以前述之系统定义,举例「应用」。 此外,为了避免主观概念认知的殊异,每个主题都有「释文」及「定义」。 本书所采用的主题,皆为「词组」,是以两个汉「字」组合而成,这是汉字 的一大特色,利用有限的单「字」,组成众多且能达意的「词」。 释文:是以汉字的常识结构,考证《康熙字典》,用《易经》的分类法 则,逐字分析而得(全部资料已经定稿,名为《新易-易词》)。其中前缀字 身系指形声法则之常识分类,在「*」之后始为本字之解释。 定义:以「本系统」的立场,界定含义。 例: 释文:「封」-字身:圭,上圆下方的玉器,古时用以分封诸侯。前缀: 寸, 规律,守其法度。*诸侯执圭以守受赐之土,引申为专用。 「闭」-前缀:门,房屋的出入口。字身:才,木横贯状。*门上之木 栓横贯,关而未开,象征不通达状。 定义:局限于某一范围之内者。 一、本书各论统一之格式 系统定义 系统名称:(本系统之主题) 上系统:(衍生本系统之系统) 下系统:(本系统衍生之系统) 前系统:(本系统之本体) 后系统:(本系统之效用) 系统接口:(本系统供人理解的接口) 系统基因:(本系统组成之基因) 系统结构:(本系统组合之结构) 系统性质:(本系统所具有之特性) 系统应用:(推论、泛论、结论) 二、系统 释文:「系」-象形字,象丝之相连也。 「统」-前缀:纟,细丝。字身:充,使实。*以丝总束众丝的端绪, 使归属于一也。 定义:以单一的主题,依序将相关者总束连成一体者。 「宇宙真实」指人所认知之本源,其中不论是具体的事物或抽象的观念, 在在都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在理解上,所有讨论的主题或对象,都应明确 地定义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不仅要界定讨论的范围,而且要标明其 间的各种关系。 【系统】系指在某一主题下、所统率的、互相关联之各部分,其中每一 部分又可另成系统,如此层层相连。系统之最上层者,称「开放系统」;在 系统中指定讨论者,为「封闭系统」。但凡封闭系统,皆有一「主题」,且讨 论范围限指本主题之内在关系。 开放系统则指各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是以开放系统即为封闭系统外在的 大环境。 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依其表列的方位,分垂直向及水平向,作两 维的定义。 对一个探讨中的封闭系统而言,在垂直向指定为因果关系,其因称为「上 系统」,本身称为「本系统」,衍生之果称为「下系统」。水平向的系统,则 视为体用关系,以「前系统」为体,「后系统」为用。 根据上述定义,在系统之间,其相互之关系为: ┌───────────────────────────────┐ │一、开放系统包含全部所属的各个系统。 │ │二、上系统与本系统为因果关系,本系统又与下系统有因果关系。 │ │三、前系统与本系统为体用关系,本系统又与后系统有体用关系。 │ └───────────────────────────────┘ 开放系统之图标: ┌───┐ │前系统│ └─┬─┘ 体用关系 ┌───┐ ┌─┴─┐ ┌───┐ │上系统├因果关系┤本系统├因果关系┤下系统│ └───┘ └─┬─┘ └───┘ 体用关系 ┌─┴─┐ │后系统│ 三、接口 释文:「介」-前缀:八,象一分为二。字身:象人之形。*人居两者 之间。「面」-象形,人之前颜,观察他人之处,引申为可观察的外表。 定义:居于两个系统之间,具有两系统相交连之关系者。 下图为开放系统接口定义的模式: ┌───┐ │前系统│ └─┬─┘ 水平接口 ┌───┐ ┌─┴─┐ ┌───┐ │上系统├垂直接口┤本系统├垂直接口┤下系统│ └───┘ └─┬─┘ └───┘ 水平接口 ┌─┴─┐ │后系统│ └───┘ 由于各系统性质不同,讨论时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