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最终没有摔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忌惮关羽的武力:
- 关羽在当时威名远扬,曾有斩颜良、诛文丑等辉煌战绩,是吕布死后的头号猛将。周瑜看到刘备身后站着关羽,关羽手握剑柄、高度戒备,眼神中充满杀气,这让周瑜意识到如果此时摔杯动手,恐怕很难成功诛杀刘备,反而自己可能会有性命之忧。以关羽的武力和反应速度,在刀斧手冲出来之前,很可能就已经将他斩杀。
- 考虑到孙刘联盟的重要性:
- 当时曹操势力强大,孙刘联盟是对抗曹操的重要力量。如果周瑜此时杀了刘备,孙刘联盟必然破裂,东吴将独自面对曹操的威胁。曹操拥有庞大的兵力和资源,东吴很难独自抵御曹操的进攻,这对东吴的生存和发展极为不利。
- 对东吴内部局势的担忧:
- 东吴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也存在着不同的势力和声音。鲁肃等一部分人主张维护孙刘联盟,他们在东吴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周瑜擅自杀死刘备,可能会引起东吴内部的分歧和矛盾,不利于东吴的团结和稳定。
- 矛盾与纠结:
- 一方面,周瑜确实认为刘备是个有雄心壮志的枭雄,日后必成东吴的大患,所以有除掉他的想法。在之前的接触和观察中,周瑜已经看出刘备的能力和野心,担心东吴的未来会受到刘备的威胁。
- 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考虑到当前的局势和各种利弊因素。杀刘备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让他在做决定时十分犹豫和矛盾,内心不断权衡得失。
- 对自身安全的顾虑:
- 周瑜是东吴的大都督,身负重任,他不仅要为东吴的利益考虑,也要为自己的性命负责。关羽的存在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深知一旦动手,自己的生命安全将无法保障。这种对自身安全的顾虑,使他在摔杯的那一刻产生了迟疑。
- 对东吴长远利益的思考:
- 周瑜虽然有杀刘备的冲动,但他也是一个有大局观的将领。他明白东吴的长远利益不仅仅在于眼前是否除掉刘备,还在于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保持东吴的优势。孙刘联盟在一定程度上对东吴是有利的,这让他在做决定时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