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在推行、实施对商品的品类管理中,需要遵循简单易行、循序渐进的原则。这里建议分三阶段,完成“商品品类管理”的实施。
一、货架陈列管理阶段
货架陈列管理是品类管理工作的基础性阶段。其工作内容是:将所有门店的商品陈列归入总部管理。如果没有实施该阶段,总部只能了解门店商品的销售情况,但对于销售结果形成的具体原因却很难监控。
比如,某商品销售很不好,可能是因为该商品被摆放在一个很差的货架位置,或者在陈列归类上,根本不符合消费者决策的习惯。当总部能控制门店的陈列情况时,在制定品类评价指标时,就有了稳定的依据。当然,门店也能进行分析。
如果门店能完全根据总部要求陈列商品,并与总部有积极的、很好的沟通,把具体情况,及时反馈到总部,则说明,这个阶段的工作完成。
对于拥有几万个商品、上千个货架的零售企业,要完成这个阶段的工作,是很不简单的事情。
二、品类指标管理阶段
要管理好众多的品类,希望超市商品品类达到最高销售,并且在与竞争对手的商品品类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首先就要做到:为品类评价制定标准,并且通过这些指标评价超市商品品类中的各类商品。通过协调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商品种类与空间、价格与销售、促销与销售,服务与零售企业品牌的关系。
当这种标准被企业广泛接受,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认真的执行,这时零售企业需要调整的只是指标,而不再是每个人的思想和做法。
三、商品品类发展管理阶段
商品品类发展管理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谋求各品类在一个细分目标市场中获得优势地位。具体要通过企业提供的商品附加服务,使品类能赢得更多顾客的喜爱和青睐,并达到较高的忠诚度。最终达到提升销售业绩的目的。
零售企业应对不同的品类有不同的应对策略。有的品类主要是带动客流,有的品类主要是带来利润,有的品类主要是建立企业的品牌。
即使是相同的品类,对于相同业态的零售企业来说,发展策略都可能不同。当商品品类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后,相关部门就要遵守策略指导,使品类向可控的目标方向发展。
超市品类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品类管理,超市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行为,从而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
2. 提高销售额和利润:通过合理的品类组合和布局,超市可以提高商品的销售额和利润。
3. 优化库存管理:通过品类管理,超市可以更好地控制库存,避免过度库存或缺货。
4. 增强竞争力:通过提供差异化的商品和服务,超市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5. 提高顾客满意度:通过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超市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加顾客的忠诚度。
总的来说,超市品类管理对于超市的经营和发展非常重要,可以帮助超市提高经营效率和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凡未注明来源的图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所发稿件、图片均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赞同文章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用作商业用途。若文章涉及版权,请将马上联系,安排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