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四版)

2.3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分为两大类- 导向传输类-铜线和光纤 非导向传输类-自由空间 2.3.1 导向传输媒体 双绞线-1.无屏蔽 2. 有屏蔽 3.近端串扰-双绞线重要指标 同轴电缆 曼彻斯特编码-将码元分成两个相等的间隔。1的前半为高,后半为低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1的前半与上一个码元相同,0则相反 光纤 2.3.2 非导向传输媒体 4. 局域网 局域网特点:网络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局域网的拓扑:星形,环形,总线网,树形网 1)静态划分信道:频分,时分,波分,码分复用-代价高,复试和局域网和默写广播信道网络 2)动态媒体接入控制(多点接入): 随机接入:随即发送-碰撞-失败-需要解决碰撞的网络协议 受控接入:用户发送受控-a.令牌环局域网. b.集中控制的多点线路探询(轮询) 4.2 传统以太网 4.2.1 以太网工作原理 1.以太网的两个标准 IEEE 802 委员会:专门制定局域网和城域网的标准的机构 802.1 桥接/体系结构 802.3 CSMA/CD 802.15 无线个人网 802.16 宽带无线接入 802.17 弹性分组环(resilient Packet Ring) 逻辑链路层LLC(Logical Link Control):透明的 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与接入倒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都放在MAC子层。 2.网卡的作用 网络接口板:通信适配器或者网络接口卡 总线网络:当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的时候,总线上的所有计算机都能检测到这个数据,广播通信。仅当数据帧中的目的地址和计算机的地址一致的时候,该计算机才能接受到这个数据帧。 为了使通信简便,以太网采取两种重要措施: 1.无连接的工作方式,不必简历连接可以直接发送数据 2.数据帧不进行编号,也不要求对方发回确认 以太网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交付,尽最大努力交付。错误数据-丢弃 CSMA/CD协议: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协议中,一个站不可能同事进行发送和接受,该协议的以太网不可能进行全双工通信儿只能进行双向交替通信 争用期(contention period)又称为碰撞窗口(collision window)经过正用期这段时间还没有检测到碰撞,才能肯定这次发送不会发生碰撞。 以太网使用阶段二进制指数类型的退避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1.确定基本退避时间,一般是取为正用期2t 2.定义参数k,k《10 3.从离散数列中随即去一个数,记为r重传所需的延时就是r倍的基本退避时间 4.重传达到16次还不能成功的时候,丢弃该帧,像高层报告。 以太网取52.1us为正用期长度,最短有效帧长为64byte, 新退避算法-二进制对数仲裁方法BLAM(binary logarithmic arbitration method) 强化碰撞-一旦发现碰撞,除了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外,还要再继续发送若干比特的人为干扰信号(jamming signal)以便让所有用户都知道现在发生了碰撞 网卡的主要功能 1.数据的封装和解封 2.链路管理 3.编码与译码 以太网的信道占用率 1 4.3 以太网的MAC层 4.3.1 MAC层的硬件地址 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有称为物理地址或者MAC地址,网卡从网络上每次收到一个MAC帧就首先用硬件检查MAC帧中的MAC地址。如果是发往本站的帧则收下,然后再进行其他的处理。否则就将此帧丢弃,不再进行其他的处理,这样做就不会浪费主机的处理机和内存资源。这里“发往本站的帧”包括一下三种帧: 1.单播帧(一对一),即收到的帧的MAC地址与本站的硬件地址相同。 2.广播帧(一对全体), 3.多播帧(一对多), 4.3.2 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 1.DIX Ethernet V2标准 最常用,由5个字段组成,前两个字段分别是6字节长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字段。第三个字段是2字节的类型字段,用来标志上一层使用的是汉森么协议,一边吧收到的MAC帧的数据交给上一层这个协议。第四个字段是数据字段,长度在46倒1500字节之间,最后一个字段是4字节的帧检测序列FCS。 2.IEEE 802.3 标准 不常用,略 网桥的好处: 1.过滤通信量,网桥工作在链路层的MAC子层,可以使局域网的各个网段成为隔离开的碰撞域,从而减轻了扩展的局域网的负荷, 2.扩大了物理范围 3.提高了可靠性 4.可互联不通的物理层、不同的MAC子层和不同的速率 透明网桥的工作原理: 1.从端口x收到的无差错的帧(如有差错即丢弃),在转发表中查找目的站MAC地址。 2.如果有,则查找出倒次MAC地址应当走的端口D,然后进行3,else 5 3.如到这个MAC地址去的端口D=x,则丢弃此帧(以为这个表示不需要经过网桥进行转发)。else 从端口d转发此阵 4.转到6 5.向网桥除x意外的所有端口转发此阵(这样做可以保证找到目的站) 6.如源站不再转发表中,则将源站MAC地址加入倒转发表,登记该帧进入网桥的端口好,设置计时器,然后转到8.如源站在转发表中,则执行7 7.更新计时器。 8.等待新的数据帧,转到1 这事网桥就在转发表中登记一下三个信息: 1. 站地址:登记收到的帧的源MAC地址 2. 端口:登记收到的帧进入该网桥的端口号 3. 时间:登记收到的帧进入该网桥的时间 网桥转发表的原理:如果网桥现在能够从端口x收到从源地址A发过来的帧,那么以后就可以从端口x将一个帧转发倒目的地址A 透明网桥使用的一个支撑树的算法,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试将TCP/IP和OSI的体系结构进行比较。讨论其异同之处。 答:(1)OSI和TCP/IP的相同点是二者均采用层次结构,而且都是按功能分层。(2)OSI和TCP/IP的不同点:①OSI分七层,自下而上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分四层:网络接口层、网间网层(IP)、传输层(TCP)和应用层。严格讲,TCP/IP网间网协议只包括下三层,应用程序不算TCP/IP的一部分。②OSI层次间存在严格的调用关系,两个(N)层实体的通信必须通过下一层(N-1)层实体,不能越级,而TCP/IP可以越过紧邻的下一层直接使用更低层次所提供的服务(这种层次关系常被称为“等级”关系),因而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开销,提高了协议的效率。③OSI只考虑用一种标准的公用数据网。 12、 有600MB(兆字节)的数据,需要从南京传送到北京。一种方法是将数据写到磁盘上,然后托人乘火车将这些磁盘捎去。另一种方法是用计算机通过长途电话线路(设信息传送的速率是2.4Kb/s)传送此数据。试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劣。若信息传送速率为33.6Kb/s,其结果又如何? 答:假定连续传送且不出错。若用2.4Kb/s速率,传600MB(=600×1048576×8=5033164800 bit)需要24.3天。若用33.6Kb/s速率传送,则需时间1.73天。比托人乘火车捎去要慢,且更贵。 15、卫星通信的数据率为1Mbit/s。数据帧长为2000bit。忽略确认帧长和处理时间,并设卫星信道传播时延为0.25秒。若忽略可能出现的传输差错,试计算下列情况下的信道利用率:(1)停止等待协议; (2)连续ARQ协议,WT=7; (3)连续ARQ协议,WT=127; (4)连续ARQ协议,WT=255。 答: t发 2000/106 1 (1)信道利用率= = = t发+tp 2000/106+2×0.25 251 t发×WT 7 127 (2)(3)(4)信道利用率= ;(2)= ;(3)= ;(4)=1 t发+tp 251 251 10、在以下条件下,分别重新计算上题,并解释所得结果。 (1)总线长度减小到1km。(2)总线速度加倍。(3)帧长变为10000bit。 答:设a与上题意义相同 (1) a1=a/4=0.025,Smax1=0.9000
计算机网络习题解答 教材 计算机网络 谢希仁编著 第一章 概述 习题1-0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答: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系统是以批处理信息为主要目的。它的缺点是:如果计算机的负荷较重,会导致系统响应时间过长;单机系统的可靠性一般较低,一旦计算机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多主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了克服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的缺点,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将多台计算机相互连接的方法。人们首先借鉴了电信部门的电路交换的思想。所谓“交换”,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就是由交换设备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资源或信道带宽所采用的一种技术。电话交换机采用的交换技术是电路交换(或线路交换),它的主要特点是:① 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用户独占分配的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即采用的是静态分配策略;② 通信双方建立的通路中任何一点出现了故障,就会中断通话,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方可继续,这对十分紧急而重要的通信是不利的。显然,这种交换技术适应模拟信号的数据传输。然而在计算机网络中还可以传输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信与模拟信号通信的本质区别在于数字信号的离散性和可存储性。这些特性使得它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仅可以间断分时发送,而且可以进行再加工、再处理。 ③ 计算机数据的产生往往是“突发式”的,比如当用户用键盘输入数据和编辑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未得出结果时,通信线路资源实际上是空闲的,从而造成通信线路资源的极大浪费。据统计,在计算机间的数据通信中,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甚至1%。另外,由于各异的计算机和终端的传输数据的速率各不相同,采用电路交换就很难相互通信。为此,必须寻找出一种新的适应计算机通信的交换技术。1964年,巴兰(Baran)在美国兰德(Rand)公司“论分布式通信”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存储转发(store and forward)的概念。1962 — 1965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和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National Physics Laboratory,NPL)都在对新型的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研究。英国NPL的戴维德(David)于1966年首次提出了“分组”(Packet)这一概念。1969年12月,美国的分组交换网网络中传送的信息被划分成分组(packet),该网称为分组交换网ARPANET(当时仅有4个交换点投入运行)。ARPANET的成功,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现在大家都公认ARPANET为分组交换网之父,并将分组交换网的出现作为现代电信时代的开始。 分组交换网是由若干节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每一结点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它的工作机理是:首先将待发的数据报文划分成若干个大小有限的短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前面加上一些控制信息(即首部),包括诸如数据收发的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块的序号等,形成一个个分组,然后各分组在交换网内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将数据从源端发送到目的端。由于节点交换机暂时存储的是一个个短的分组,而不是整个的长报文,且每一分组都暂存在交换机的内存中并可进行相应的处理,这就使得分组的转发速度非常快。由此可见,通信与计算机的相互结合,不仅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递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而且也大大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各种性能。由此可见,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实质上是在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的一种策略。值得说明的是,分组交换技术所采用的存储转发原理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借鉴了电报通信中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的思想。它们的关键区别在于通信对象发生了变化。基于分组交换的数据通信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通信,其通信过程需要定义严格的协议;而基于报文交换的电信通信则是完成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因而双方之间的通信规则不必如此严格定义。所以,分组交换尽管采用了古老的交换思想,但实际上已变成了一种崭新的交换技术。表1-1列出了分组交换网的主要优点。与电路交换相比,分组交换的不足之处是:① 每一分组在经过每一交换节点时都会产生一定的传输延时,考虑到节点处理分组的能力和分组排队等候处理的时间,以及每一分组经过的路由可能不等同,使得每一分组的传输延时长短不一。因此,它不适用于一些实时、连续的应用场合,如电话话音、视频图像等数据的传输;② 由于每一分组都额外附加一个头信息,从而降低了携带用户数据的通信容量; ③ 分组交换网中的每一节点需要更多地参与对信息转换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