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怎么连接的》 学习小记3

第二章 用电信号传输TCP/IP——探索协议栈和网卡

2.1 创建套接字

2.1.1 协议栈的内部结构

        本章我们将探索操作系统中的网络控制软件(协议栈)和网络硬件(网卡)是如何将浏览器的消息发送给服务器的。

        协议栈的内部如图,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

        协议栈的上半部分有两块,分别是负责用TCP协议收发数据的部分和负责用UDP协议收发数据的部分,它们会接受应用程序的委托执行收发数据的操作。 

浏览器、邮件等一般应用程序收发数据时用TCP;DNS查询等收发较短的控制数据时用UDP

        下面一半是用IP协议控制网络包收发操作的部分。在互联网上传送数据时,数据会被切分成一个一个的网络包,而将网络包发送给通信对象的操作就是由IP来负责的。

        此外,IP中还包括ICMP协议ARP协议。ICMP用于告知网络包传送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以及各种控制消息,ARP用于根据IP地址查询相应的以太网MAC地址。

2.1.2 套接字的实体就是通信控制信息

        在协议栈内部有一块用于存放控制信息的内存空间,这里记录了用于控制通信操作的控制信息,例如通信对象的IP地址、端口号、通信操作的进行状态等。本来套接字就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并不存在实体,如果一定要赋予它一个实体,我们可以说这些控制信息就是套接字的实体,或者说存放控制信息的内存空间就是套接字的实体。

        上面说的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套接字中记录了用于控制通信操作的各种控制信息,协议栈则需要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下一步的行动,这就是套接字的作用。

协议栈是根据套接字中记录的控制信息来工作的。

        在Windows中可以用netstat命令显示套接字内容。图中每一行相当于一个套接字,当创建套接字时,就会在这里增加一行新的控制信息,赋予“即将开始通信”的状态,并进行通信的准备工作,如分配用于临时存放收发数据的缓冲区空间。 

        既然有图,我们就来讲讲图上这些到底都是什么意思。比如第8行,它表示PID为4的程序正在使用IP地址为10.10.1.16的网卡与IP地址为10.10.1.18的对象进行通信。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本机使用1031端口,对方使用139端口,而139端口是Windows文件服务器使用的端口,因此我们就能够看出这个套接字是连接到一台文件服务器的。我们再来看第1行,这一行表示PID为984的程序正在135端口等待另一方的连接,其中本地IP地址和远程IP地址都是0.0.0.0,这表示通信还没开始,IP地址不确定。 

2.1.3 调用socket时的操作

        看过套接字的具体样子之后,我们的探索之旅将继续前进,看一看当浏览器调用socket、connect等Socket库中的程序组件时,协议栈内部是如何工作的。

        浏览器委托协议栈使用TCP协议来收发数据[插图],因此下面的讲解都是关于TCP的。 

        在这个过程中,协议栈首先会分配用于存放一个套接字所需的内存空间。用于记录套接字控制信息的内存空间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因此我们先要开辟出这样一块空间来,这相当于为控制信息准备一个容器。但光一个容器并没有什么用,还需要往里面存入控制信息。套接字刚刚创建时,数据收发操作还没有开始,因此需要在套接字的内存空间中写入表示这一初始状态的控制信息。到这里,创建套接字的操作就完成了。 

创建套接字时,首先分配一个套接字所需的内存空间,然后向其中写入初始状态。

        接下来,需要将表示这个套接字的描述符告知应用程序。描述符相当于用来区分协议栈中的多个套接字的号码牌。

        收到描述符之后,应用程序在向协议栈进行收发数据委托时就需要提供这个描述符。由于套接字中记录了通信双方的信息以及通信处于怎样的状态,所以只要通过描述符确定了相应的套接字,协议栈就能够获取所有的相关信息,这样一来,应用程序就不需要每次都告诉协议栈应该和谁进行通信了。 

2.2连接服务器

2.2.1 连接是什么意思

        创建套接字之后,应用程序(浏览器)就会调用connect,随后协议栈会将本地的套接字与服务器的套接字进行连接。

        套接字刚刚创建完成的时候,里面并没有存放任何数据,也不知道通信的对象是谁。在这个状态下,即便应用程序要求发送数据,协议栈也不知道数据应该发送给谁。浏览器可以根据网址来查询服务器的IP地址,而且根据规则也知道应该使用80号端口,但只有浏览器知道这些必要的信息是不够的,因为在调用socket创建套接字时,这些信息并没有传递给协议栈。因此,我们需要把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等信息告知协议栈,这是连接操作的目的之一。        

        那么,服务器这边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服务器上也会创建套接字,但服务器上的协议栈和客户端一样,只创建套接字是不知道应该和谁进行通信的。而且,和客户端不同的是,在服务器上,连应用程序也不知道通信对象是谁,这样下去永远也没法开始通信。于是,我们需要让客户端向服务器告知必要的信息,比如“我想和你开始通信,我的IP地址是xxx.xxx.xxx.xxx,端口号是yyyy。”可见,客户端向服务器传达开始通信的请求,也是连接操作的目的之一。

服务器程序一般会在系统启动时就创建套接字,并等待客户端连接

        连接实际上是通信双方交换控制信息,在套接字中记录这些必要信息并准备数据收发的一连串操作,像上面提到的客户端将IP地址和端口号告知服务器这样的过程就属于交换控制信息的一个具体的例子。所谓控制信息,就是用来控制数据收发操作所需的一些信息,IP地址和端口号就是典型的例子。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控制信息,我们后面会逐一进行介绍。连接操作中所交换的控制信息是根据通信规则来确定的,只要根据规则执行连接操作,双方就可以得到必要的信息从而完成数据收发的准备。此外,当执行数据收发操作时,我们还需要一块用来临时存放要收发的数据的内存空间,这块内存空间称为缓冲区,它也是在连接操作的过程中分配的。上面这些就是“连接”这个词代表的具体含义。 

2.2.2 负责保存控制信息的头部

        控制信息其实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客户端和服务器相互联络时交换的控制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连接时需要,包括数据收发和断开连接操作在内,整个通信过程中都需要,这些内容在TCP协议的规格中进行了定义。具体来说,表2.1中的这些字段就是TCP规格中定义的控制信息。这些字段是固定的,在连接、收发、断开等各个阶段中,每次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进行通信时,都需要提供这些控制信息。具体来说,如图2.4(a)所示,这些信息会被添加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传递的网络包的开头。在连接阶段,由于数据收发还没有开始,所以如图2.4(b)所示,网络包中没有实际的数据,只有控制信息。这些控制信息位于网络包的开头,因此被称为头部。此外,以太网和IP协议也有自己的控制信息,这些信息也叫头部,为了避免各种不同的头部发生混淆,我们一般会记作TCP头部、以太网头部(MAC头部)、IP头部。

        控制信息还有另外一类,那就是保存在套接字中,用来控制协议栈操作的信息。应用程序传递来的信息以及从通信对象接收到的信息都会保存在这里,还有收发数据操作的执行状态等信息也会保存在这里,协议栈会根据这些信息来执行每一步的操作。我们可以说,套接字的控制信息和协议栈的程序本身其实是一体的,因此,“协议栈具体需要哪些信息”会根据协议栈本身的实现方式不同而不同,但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协议栈中的控制信息通信对方是看不见的,只要在通信时按照规则将必要的信息写入头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就能够得以成立。例如,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不同,协议栈的实现方式不同,必要的控制信息也就不同。但即便如此,两种系统之间依然能够互相通信,同样地,计算机和手机之间也能够互相通信。正如前面所说,协议栈的实现不同,因此我们无法具体说明协议栈里到底保存了哪些控制信息,但可以用命令来显示一些重要的套接字控制信息(图2.2),这些信息无论何种操作系统的协议栈都是共通的,通过理解这些重要信息,就能够理解协议栈的工作方式了。 

 通信操作中使用的控制信息分为两类。

(1)头部中记录的信息

(2)套接字(协议栈中的内存空间)中记录的信息

2.2.3 连接操作的实际过程 

        我们已经了解了连接操作的含义,下面来看一下具体的操作过程。这个过程是从应用程序调用Socket库的connect开始的

connect(<描述符>,<服务器IP地址和端口号>,…)

        上面的调用提供了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这些信息会传递给协议栈中的TCP模块。然后,TCP模块会与该IP地址对应的对象,也就是与服务器的TCP模块交换控制信息,这一交互过程包括下面几个步骤。首先,客户端先创建一个包含表示开始数据收发操作的控制信息的头部。如表2.1所示,头部包含很多字段,这里要关注的重点是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端口号。到这里,客户端(发送方)的套接字就准确找到了服务器(接收方)的套接字,也就是搞清楚了我应该连接哪个套接字。然后,我们将头部中的控制位的SYN比特设置为1,大家可以认为它表示连接。此外还需要设置适当的序号和窗口大小,这一点我们会稍后详细讲解。

连接操作的第一步是在TCP模块处创建表示连接控制信息的头部。

通过TCP头部中的发送方和接收方端口号可以找到要连接的套接字。 

        当TCP头部创建好之后,接下来TCP模块会将信息传递给IP模块并委托它进行发送。IP模块执行网络包发送操作后,网络包就会通过网络到达服务器,然后服务器上的IP模块会将接收到的数据传递给TCP模块,服务器的TCP模块根据TCP头部中的信息找到端口号对应的套接字,也就是说,从处于等待连接状态的套接字中找到与TCP头部中记录的端口号相同的套接字就可以了。当找到对应的套接字之后,套接字中会写入相应的信息,并将状态改为正在连接。上述操作完成后,服务器的TCP模块会返回响应,这个过程和客户端一样,需要在TCP头部中设置发送方和接收方端口号以及SYN比特。此外,在返回响应时还需要将ACK控制位设为1,这表示已经接收到相应的网络包。网络中经常会发生错误,网络包也会发生丢失,因此双方在通信时必须相互确认网络包是否已经送达,而设置ACK比特就是用来进行这一确认的。接下来,服务器TCP模块会将TCP头部传递给IP模块,并委托IP模块向客户端返回响应。 

        然后,网络包就会返回到客户端,通过IP模块到达TCP模块,并通过TCP头部的信息确认连接服务器的操作是否成功。如果SYN为1则表示连接成功,这时会向套接字中写入服务器的IP地址、端口号等信息,同时还会将状态改为连接完毕。到这里,客户端的操作就已经完成,但其实还剩下最后一个步骤。刚才服务器返回响应时将ACK比特设置为1,相应地,客户端也需要将ACK比特设置为1并发回服务器,告诉服务器刚才的响应包已经收到。当这个服务器收到这个返回包之后,连接操作才算全部完成。

        现在,套接字就已经进入随时可以收发数据的状态了,大家可以认为这时有一根管子把两个套接字连接了起来。当然,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么一根管子,不过这样想比较容易理解,网络业界也习惯这样来描述。这根管子,我们称之为连接。只要数据传输过程在持续,也就是在调用close断开之前,连接是一直存在的。

        建立连接之后,协议栈的连接操作就结束了,也就是说connect已经执行完毕,控制流程被交回到应用程序。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Protobuf是一种高效的序列化协议,可以用于数据交换和数据存储。它的主要优势是大小小,速度快,可扩展性强。下面是使用Protobuf的一些小记: 1. 定义消息格式 首先,需要定义消息格式,以便Protobuf可以将数据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消息格式定义在.proto文件中,使用protobuf语言编写。例如,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消息格式定义: ``` syntax = "proto3"; message Person { string name = 1; int32 age = 2; } ``` 这个消息格式定义了一个名为Person的消息,包含两个字段:name和age。 2. 生成代码 一旦消息格式定义好,就可以使用Protobuf编译器生成代码。编译器将根据消息格式定义生成相应的代码,包括消息类、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方法等。可以使用以下命令生成代码: ``` protoc --java_out=. message.proto ``` 这将生成一个名为message.pb.java的Java类,该类包含Person消息的定义以及相关方法。 3.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一旦生成了代码,就可以使用Protobuf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数据。例如,下面是一个示例代码,将一个Person对象序列化为字节数组,并将其反序列化为另一个Person对象: ``` Person person = Person.newBuilder() .setName("Alice") .setAge(25) .build(); byte[] bytes = person.toByteArray(); Person deserializedPerson = Person.parseFrom(bytes); ``` 这个示例代码创建了一个Person对象,将其序列化为字节数组,然后将其反序列化为另一个Person对象。在这个过程中,Protobuf使用生成的代码执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操作。 以上是使用Protobuf的一些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