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发

 

联系的观点5

2.2:联系就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1.0: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2.2: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并非主观臆想的,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与多样性。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和普遍联系,提高活动自觉性。

发展的观点3

2.2: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1.0: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将事物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正反,转化

2,2: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各自总结)

1,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联合总结)

2,2: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互踩)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互踩)

2,0: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联合总结)

3,0:事物的发展不仅相辅相成也可以相反相成。(联合总 )

4,0:所以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种把握对立,促进事物的转化。(方法论)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2.2: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1.0: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全面看待、分析、解决矛盾。

矛盾具有特殊性 

2.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1.0: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矛盾问题的精髓:

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材施教,dna和性格

2,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2,2:个性不能脱离共性而存在,没有共性就没有个性,因为个性的背后隐藏着共性;

共性也不能脱离个性而存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3, 0: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4, 0:所以我们要坚持事物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从个别中概括一般,再将一般应用于个别,学会举一反三。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2:”两点论”(四点论)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特定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次要方面。“重点论”(两点论)是指在“两点论”的前提下,着重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0:“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依存的。

2.2:重点论不能脱离两点论而存在,重点论是以两点论为前提。根据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中存在许多矛盾,而必有一种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变化。所以在只有在两点论中分清把握重点论;

两点论也不能脱离重点论而存在,两点论包含着重点论,同理事物发展过程中,我们主观能动的去区别这些矛盾,就是为了住重点,如果没有“重点”,那这种区分也就没有意义了。

2.0:忽视了“两点论”或“重点论”会陷入形而上学“一点论”或“均衡论”,这都是错误的。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全面看事物,分清主次抓重点,用主要力量解决这个重点,同时不能忽略次要矛盾的发展,共同促进事物前进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

2.2:主要矛盾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分清主次抓重点,用主要力量解决这个重点,同时不能忽略次要矛盾的发展,共同促进事物前进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内因和外因)辩证统一关系

2.2: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矛盾的次要方面则处于被支配地位,起着影响作用。

1.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关系,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外因又通过影响内因起作用。

2.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分清主次抓重点,既要注重解决事物内部矛盾,也要注重解决事物外部矛盾,共同促进事物前进。

原因与结果辩证统一:

2,2: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

1.0: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一对范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的,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2.2:没有“无果之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同样也没有“无因之果”,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2.2: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确定界限,不能颠倒。但在事物因果联系的长链中,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是结果。

2.0:原因和结果是复杂多样,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的因果关系,也要分析发展过程不同原因和不同结果,在生活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活动自觉性,预见性和调控性

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

2.2: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各自总结)

1.0:必然和偶然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的,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2.2:必然性不能脱离偶然性存在(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不能脱离必然性而存在(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的背后藏着必然并受其制约。(互踩)

2.2:必然性源于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偶然性源于事物外部条件(或非根本矛盾),只能影响事物发展使其呈现不同的面貌。

2.0:当必然的条件改变时事情的发展就从必然性转变为偶然性。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也要充分估计各种偶然因素,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在生活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活动自觉性,预见性和调控性。

现实与可能性辩证统一:

2·2:现实是当下事物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可能是事物潜在趋势,标志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也会是事物稍微存在,标志事物未来可能存在的方向

1·0:现实与可能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中不同趋势关系的一对范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的,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相互影响

2·2:现实性不能脱离可能性,没有可能性的事物不会转变成现实事物;可能性也不能脱离现实性存在,可能性的内在根据(背后藏着)是现实性,是尚未开展的现实性。

2.0:现实性与可能性在客观事物发展中,现实中不断产生可能性,可能性又不断变化成现实性。相互渗透,达到一定程度时相互转换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都要从实际出发,从现实性出发。为人处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坏的可能性,趋向好的可能性(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想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努力。

现象与本质辩证统一:(真假)现象都表现本质(原来面貌没有对错)

2·2: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是个别的,具体的,多样的;本质是事物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深藏于事物内部需要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是相对稳定的。(各反总结)

1·0: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的,相互影响

2·2:本质不能脱离现象,因为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不能脱离本质,因为本质决定现象(现象的背后是本质,并受其制约),是相象客观来源,产生的基础。

2·0:现象有真像和假象,都是客观存在的。都表现着本质,只不过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透过现象看(认识)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现象与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现象与本质的对立与统一,说明科学研究要通过大量现象的研究,才能发展事物的本质,才能有所创造与发现。

形式与内容辩证统一:(载体没有对错)形式体现内容(理解的对错)

2·2:内容是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即事物内部各种矛盾及这些矛盾决定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发展趋势等总和;形式是把内容中各种要素统一起来结构和表现方式。

1·0: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和其结构,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的,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2·2:内容不能脱离形式,因为任何内容都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发生变化根本变化,形式迟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形式的背后是内容,并受其制约)。

2·0: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首先内容是决定形式的,所以要着眼与事物内容的发展,反对只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其次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也要选择和内容相适应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最后当内容发生较大变化时,要勇于打破不再适合内容的旧形式,变革创立新形式,为新内容服务,相互促进。

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关系

2.2:规律具有客观性,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利用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1.0: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2.2: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脱离客观规律而存在,因为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并承认客观规律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有效的改造世界;也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利用客观规律,让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作用。

2.0:a.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行动。

b.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c.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正确的实践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生活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活动自觉性,预见性和调控性。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2.2: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利用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b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b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1.0: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2:自然规律的存在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现在无法完全掌握大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2.0: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地改造自然,同时改造自己。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辩证统一

2.2: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认识是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1.0: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

2.2:认识不能脱离实践存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正确的认识(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又能反作用于实践,对实践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2.0:真理是人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认识),而认识的真理性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在实践中发展。

实践不只有实践还有认识,在主体对客体的不断实践,必然会对客体有更深人的认识。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做到实践第一,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对获得的经验教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用正确理性的认识指导实践,做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

认识过程是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统一2.2: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变化发展。

1.0: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做到实践第一,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对获得的经验教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用正确理性的认识指导实践,做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2.2:感性认识是实践中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实践中认识的高级阶段。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2:感性认识不能脱离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不能脱离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0: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实践过程第一次飞跃,是实践过程中的首要基础。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做到实践第一,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对获得的经验教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用正确理性的认识指导实践,做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推动作用

2.2:非理性因素是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理性因素是认识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指导,解释和预见作用。

1.0: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2:理性因素制约着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具有重要影响。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推动认识能力的提升。在生活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活动自觉性,预见性和调控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2.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表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时也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1.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2:真理的相对性不能脱离真理的绝对性,无数相对性真理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不能脱离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的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重视两者的统一,不断推动认识真理能力的的发展。在生活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活动自觉性,预见性和调控性。

真理与谬误辩证统一

2.2:真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错误反映。

1.0: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2: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它就会变成谬误;

当然,谬误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真理。谬误不同于偏见。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

2.0:真理和谬误之间有原则的界限,有本质的区别。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坚持真理的一元性,同谬误作斗争,在工作学习中对所犯的错误的认真总结,促使谬论在一定条件下向真理转化。在生活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活动自觉性,预见性和调控性。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2.2: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识,主观同客观的一致;

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客观同主观的一致。

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1.0: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2:价值尺度不能脱离真理,真理是价值尺度的前提,脱离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就偏离合理正确的轨道;

真理也不能脱离价值尺度,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脱离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

2.0: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处理好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生活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活动自觉性,预见性和调控性。

实践标准:实践和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2.2:真理的本性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识,主观同客观的一致;实践的特点(和优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1.0:实践和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2:真理的本性决定了检验标准既不能纯粹在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纯粹的在客观范围内解决。实践的特点是可以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比。

2.0:所以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做到实践第一,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生活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活动自觉性,预见性和调控性。

实践标准: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辩证统一关系:

2.2: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是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具有不可推翻性。

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1.0:实践经验真理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2:已经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而反复去实践检验的目的就是证明真理的客观性,不可推翻性。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做到实践第一,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无数历史发展着的全部人类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在生活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活动自觉性,预见性和调控性。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辩证统一的关系)

2.2: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创新的两个基本方面,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

1.0: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2:理论创新不能脱离实践创新,因为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源泉;实践创新也不能脱离理论创新,因为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科学行动指南。

2.0: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做到实践第一,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对获得的经验教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用正确理性的认识指导实践,做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唯物史观

科学技术的作用

2.2: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在现代,日益成为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1.0: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2: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的客观条件制约,也会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的影响,有时会表现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合理的度量,让其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

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和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

2.2:人民群众是: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历史的的发展。

2.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是一致的;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结局的一致的。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做到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关系:

2.2: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构成生产方式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2.2:生产关系不能脱离生产力,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是生产关系的客观来源,产生的基础。生产力的变更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所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也不能完全脱离生产关系,当先进的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存在能动的反作用,也是生产关系独立性突出的表现。

2.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通过实践联系起来,而实践的主体是人。人在进行物质生产时通过实践产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通过指导人的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生产

2.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生产力这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石,不断通过改革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向前。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做到实践第一(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拓实自身专业技能让自己在各方面都努力与时俱进,用自己的能力改善生活环境,为社会做出有利的贡献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2: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制度化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构成社会形态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2.2:上层建筑不能脱离经济基础,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是上层建筑的客观来源,产生的基础。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也不能完全脱离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同样能反作用于生产力)所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存在能动的反作用,也是上层建筑独立性突出的表现。

2.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都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通过实践联系起来,而实践的主体是人。人在经济基础中通过实践产生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通过指导人的实践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生产力这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石,不断通过改革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向前。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做到实践第一(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拓实自身专业技能让自己在各方面都努力与时俱进,用自己的能力改善生活环境,为社会做出有利的贡献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2.2: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2:社会意识不能脱离社会存在,因为社会存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产生的基础。社会存在的变更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所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不能完全脱离社会意识,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所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也是社会意识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0: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主要通过物质生产方式联系起来,物质生产方式联系人们为获得物质生活资料 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通过实践联系起来,实践的主体是人。人在社会存在中通过实践产生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通过指导人的实践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生产力这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石,不断通过改革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向前。

3.0: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做到实践第一(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拓实自身专业技能让自己在各方面都努力与时俱进,用自己的能力改善生活环境,为社会做出有利的贡献

 

【【【【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都是属于社会存在的。

 

经济基础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所以等同于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属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属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可知经济是一种社会存在,能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根本性质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中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因此,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的状况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意识的发展,而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反映。

 

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人的关系

AgAABnatHXjpsgnxpZtFbpA8CJNSe6Vy.jpeg?w=550&h=340

AgAABnatHXgs3-RUdxhEGpAdNZmW6oI6.jpeg?w=1924&h=698

第二问万能模板

我们应该坚持辦证思维,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学习和运用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把握事物规律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把握机遇,从偶然中发现必然。同时还要注重实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不析推动认识的深化发展,将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推动认识与实践历史的、具体的发展。

 

AgAABnatHXh51sVCxG1LfrVwVgxcA7rB.png?w=1947&h=1620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在生活、工农业生产中是不可缺少的。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工农业生产的展,需水量也在日益增长,水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珍贵。但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导致水体的污染,水质恶化,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紧张。长期以来,油类物质(石油类物质和动植物油)一直是水和土壤中的重要污染源。它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而且使水质恶化,严重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因此各国都加强了油类物质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的治理。对于水中油含量的检测,我国处于落后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所以难以满足当今技术水平的要求。为了取得具有代表性的正确数据,使分析数据具有与现代测试技术水平相应的准确性和先进性,不断提高分析成果的可比性和应用效果,检测的方法和仪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证了这两方面才能保证快速和准确地测量出水中油类污染物含量,以达到保护和治理水污染的目的。开展水中油污染检测方法、技术和检测设备的研究,是提高水污染检测的一条重要措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质污染现场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科学研究价值。 本课题针对我国水体的油污染,探索一套检测油污染的可行方案和方法,利用非分散红外光度法技术,开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国情的适于野外便携式的测油仪。利用此仪器,可以检测出被测水样中亚甲基、甲基物质和动植物油脂的污染物含量,为我国众多的环境检测站点监测水体的油污染状况提供依据。
### 内容概要 《计算机试卷1》是一份综合性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测试卷,涵盖了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试卷包括单选题和操作应用两大类,单选题部分测试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操作应用部分则评估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 ### 适用人群 本试卷适用于: - 计算机专业或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用于课程学习或考试复习。 - 准备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职业资格认证的人士,作为实战演练材料。 - 对计算机操作有兴趣的自学者,用于提升个人计算机应用技能。 - 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资源或出题参考。 ### 使用场景及目标 1. **学习评估**:作为学校或教育机构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评估工具。 2. **自学测试**:供个人自学者检验自己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操作熟练度。 3. **职业展**:帮助职场人士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工作竞争力。 4. **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或学生的课后练习。 5. **竞赛准备**:适合准备计算机相关竞赛的学生,作为强化训练和技能检测的材料。 试卷的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题目设计,帮助学生全面复习和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实际操作题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试卷的学习与练习,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为未来的学术或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Knuuy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