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学习

按理,书籍一推出,首先满足所有饥渴读者的需求,所以销量一下子冲高是完全可以想像的。再来的细水长流也完全可以理解。然而很多好书只因出书时机不够好(没赶上三四年前的大热潮,却碰上了这两年的大发生)就被冷落;或者原本以为可以长长久久却只落得苟延残喘。这有三个可能因素:

  • 读者群尚未成熟,还在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阶段;还没意识到「买书的钱像种籽一样」;还没建立品牌概念,没能把好书经验传承给下一届、下一代读者。
  • 出版人水平不够到位,没能把好书推到读者面前。顺风船坐久了,不知道如何面对逆风、面对真正意义的竞争。也就是说在市场混乱(大发生)的情况下,出版人没能为读者明确指出产品特徵和产品信息(抑或出版人对自己的产品也不比读者清楚?)。
  • 大陆读者对於计算机书籍累积了十数年的怨气和能量,在三、四年前高端外版书大量引入期猛烈爆发了。买气有高峰,自然就有谷底;山峰愈雄伟,愈突显谷底的深邃。而外版书疯狂大引进持续至今,貂皮也进,狗尾也进,貂皮与时俱减,狗尾与时俱增。

面对「各技术领域的经典好书只有寥寥销量」的现实,我的心情比较忧虑。这和我个人的作/译者身份没有关系,而是如同五年前当我知道几乎所有经典好书(原版、中译)都没被引进时的迷惑一样:当代技术青年看哪些书?或是不看书?在此同时,单本教材总印量突破千万册、百万册、年印数十万册的消息亦有所闻,这是中国出了旷世巨星?还是一言堂、单一价值、因循不求变的幽微表现?我指的是高校对教科书的干预,以及高校教师自身的教学惯性(惰性)。

提到所谓高端技术图书,我倒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不知道是否能作为对您疑问的一个回应。我认为一年以来,高端技术图书的市场明显更加贴近产业实际,哪个领域兴旺些,需求就旺盛一些。比如目前J2EEWeb开发仍是主流,因此J2EEStrutsASP.NET图书也都有不错的表现。反过来说,有些领域的应用目前没有实际发展起来,比如.NET WinForm开发,相关的图书也就不那麽受欢迎。这一点与前几年大不相同,在《深入浅出MFC》和《C++ Primer》热销的时候,很多读者是抱着提高自己能力与境界的心态去读书的,实用的目的反而在其次。现在的程序员似乎是更加务实了。这就要求出版方在做选题策划时,更多地了解国内软件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程序员群体的实际心理状态,而不仅仅跟着过去的销售数字和国外的排行走。就我个人来说,我还是认为程序员应当有自我提升的强烈欲望,像《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解释与构造》这样的好书,如果有时间还是应该读读。

内地的软件产业,近一年来冷热分化趋势明显。与安全、移动、游戏相关的领域火爆,与健壮行业相关的软件也稳步增长,而做通用软件、平台软件的厂商则为数寥寥,且大多靠着国家的扶植生存。

以前听说很多人选书不选作者,看书不管作者。这真令人大骇。注意,作者就是书籍品质的最佳指示。

侯捷:我很少在意技术方面的取舍决断,在我而言,由於工作性质以及定位的关系,无处不可钻探,无处不得结果。我比较深思并整理发表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只不知大家愿不愿意听!

是的,这一年我有大半时间来回往返於红尘与山林之间。山中其实无鱼虾更乏麋鹿,「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倒不是特意修练人生,纯粹只为放下积累已久的疲惫,不愿效那「今年要比去年好」的凡世追逐。然而不经意的安排也确实让我感受了大自然对人心的力量,对陶冶胸怀的重要。走到中年,人生有了点成绩,工作上又全然独立自主,有时会倦怠,有时会自满,有时好逸恶劳想暂停脚步,这时就需要重新省思自我的价值与定位,重新激发凌云志。当雄伟的中央山脉一字排开眼前,当惊心动魄的皓皓明月伴我於虫声四起的幽隐山夜,我得以倾听自己的内心。

确如孟岩所言,大多数人身处闹世,难有如此机会。「大隐隐於市」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不过每个人还是可以创造出自己的静思环境,并不太困难。你随时可以把自己抽离於繁嚣,放到校园、街里、巷弄中。简简单单的「每日三省吾身」就可以带来极好效果。在呼朋引伴嬉笑怒骂的年轻岁月中,看似单纯的自省功夫就能让你卓尔不群。

讲到技术人的公共情绪,立刻让我联想「30岁现象」和「何去何从」这两大 徨。「30岁现象」是程序员的一种集体浮躁,纯粹基於社会过度快速膨胀而产生的一种失根焦虑。由於前无来者,你看不到典范,於是你焦急自伤。但是不妨想想国外的发展,那便是一种可能的未来。我们不能把「程序员」想做纯粹「写程序代码」的人,应该想成「软件开发人员」。一个人当然不该 20,30,40,50岁都写相同层级的代码,做相同层级的工作,那太没长进,但技术这条路绝对可以进行到底,进行到罹患阿兹海默症(老人失智症)为止。

「何去何从」的困惑,任何时代都有,程度轻重而已。我们不妨引伸为「求深 vs. 求广」的话题。胡适先生说:「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深来要能广」,能够深广兼顾固然最妙,但你我难及胡适的才情。高度分工的社会需要的是专才,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求深」。

我对孟岩说「面对着汹涌澎湃的浪潮感到吃力」,是真的,并不开玩笑。但我其实心情笃定,因为知道自己基础深,上手快。这只是「为与不为」和「何时为」的问题。曾经下过的深功夫,在这里就可以体现价值。

有一项数据可以反映年轻人的想法。根据《天下杂志》(台湾知名杂志,探讨政经、文教、社会)於2004/05针对18~35岁台湾年轻人(62.5%是上班族)所做的价值观调查结果发现,被问到「在未来社会脱颖而出的条件是什麽」时,许多人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复选,最多三项):「能适应变化」占89.2%,「能与人合作」占67.5%,「能处理未知」占51.2%,「有一技之长」占50.6%,「有家世背景」占11.4%,「有高学历」占05.8%。也就是说,很多人希望自己「能适应变化」以便「在未来社会中脱颖而出」。「能适应变化」很容易和「知识面广」划上等号,然而不该是这样!你把一门学问深刻钻研,成一家言,你很容易就可以触类旁通,反而比一般人更容易「适应变化」。当然一跳十万八千里的那种变化是无法触类旁通的,但人生极少那种变化,在技术道路上你也极少做出那种变化。

所以,在繁华似锦五花八门的技术中,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就够我们卓越一辈子了。孟岩说得很好:任何一条路走下去,最终都能得正果。

就着刚才的话题,我想补充一点。年轻朋友要「在未来社会中脱颖而出」,多半得看看自己是不是符合了社会的要求。我们这个年纪,做为管理阶层,把守面试大关,「我们看重什麽」对年轻朋友很有提示作用。我举个例子,在一次对哈佛商学院的演讲中有人问投资之神巴菲特 (Warren E. Buffett) 的用人哲学,他回答了三个条件:一是诚实正直的个性,二是聪明,三是有活力。之後他补充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第一个特质,那麽第二个也不重要了。

我想强调什麽呢?专长与才干固然是进入职场的关键,品性更是前提。虽然品性不能够一眼看穿,但日久见人心。品性不好不可能在人生路上有好发展?纵有也只一时。

谈到品性,谈到诚实正直,这里又有一份数据,是前述调查的另一个题目:「你认为什麽是诚实」?排名第一的是「敢於面对自己的缺陷」(77.1%), 排名第二的是「敢於表达自己的欲望」(17.0%),排名第三的是「不脚踏两条船」(02.1%),排名第四的是「敢於揭露别人的虚假」(02.1%),排名第五的是「考试不作弊」(01.8%)。

最吸引我目光的是排名最後的一项。喔欧,这麽容易反求诸己的一项却被排在最後一名,我觉得糟透了。「台湾教育长期追踪资料库(TEPS)」(针对台湾中学生教育所做的一个大规模调查)第一年(2004)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最常见的偏差行为就是作弊。这问题不独此辈有之,我辈、父辈、祖辈皆有之。说到品性,说到诚实正直,行远必自迩,请大家注意。往者已矣,来者可追,愿大家忠实面对自己。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