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OJ 基础题67 三角形的个数

文章讲述了明明与父亲通过游戏探讨如何构造周长为15且边长不等的三角形,引发了一个编程问题:编写C++程序计算给定周长n(3≤n≤100)下的此类三角形数量。文章最后给出了使用暴力法的C++代码示例。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问题描述 :

明明的爸爸常用玩游戏的方法来激发明明对几何学的兴趣。这天明明的爸爸和明明又玩起了有关三角形的游戏。

明明爸爸对明明说:“我们能不能构造一个周长为15的三角形?” “太简单了,”明明说道:“三条边长都是5的三角形,它的周长不就是15吗?” “明明真聪明,算得真快。”明明爸爸接着说:“可是,我不想要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哪!” 明明大眼睛一转,说道:“那也好办啊,我只要对这个等边三角形的一条边减去一个数,再把这个数加到另一条边上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周长为15的三角形。例如,在第一条边上减去1,在第二条边上加上1,这样不就可以得到一个周长为15的新的三角形了吗?” “哇,明明太聪明了”爸爸称赞道。“对,如果把第一条边上减去的1加到第三条边上去不就又可以得到周长为15的另外一个新三角形了吗?”爸爸模仿着明明的方法和语气。 “不对呀,爸爸。你构造的三角形和我构造的三角形是同样的三角形。爸爸你看,我的三角形三条边分别长为4、6、5,而你的三角形三条边分别长为4、5、6,将三条边按其边长排序后都得到4、5、6,所以它们是同一个三角形,不是两个不同的三角形。” “啊,还是明明聪明。那还有没有其他周长为15的三角形吗?” “当然有啦。三条边边长分别为4、4、7的三角形,它的周长就是15,不过你可能不喜欢它,因为它有两条边的边长相等。” 明明和爸爸玩了一下午这样的三角形游戏,明明一共又构造了另外两个他认为他爸爸喜欢的三角形,即边长分别为2、6、7的三角形和边长分别为3、5、7的三角形。

晚上,明明躺在床上还在思考:如果周长不是15,而是90,那么爸爸喜欢的三角形有多少个呢?

明明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根据一个正整数n(3 ≤ n ≤ 100),要求统计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

边长都是整数。

周长为n。

边长两两不相等。

之所以有上述第一个条件,那是因为明明只知道正整数,没有学过分数和实数,因此他构造出的三角形的边长均为正整数。 请你写一个程序来帮助明明计算出他认为他爸爸喜欢的三角形的个数。

输入说明 :

你写的程序需要从标准输入设备(通常为键盘)中读入多组测试数据,每组测试数据仅占一行,每行仅包括一个正整数n(3 ≤ n ≤ 100),代表需要被统计的三角形的周长,n的前后都没有任何空格。每组测试数据与其后一组测试数据之间没有任何空行,第一组测试数据前面以及最后一组测试数据后面也都没有任何空行。

输出说明 :

对于每一组测试数据,你写的程序要求计算出一组相应的运算结果,并将每组运算结果依次写入到标准输出设备(通常为启动该程序的文本终端,例如Windows中的命令行终端)中。每组运算结果为一个大于等于0的整数构成,即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例如:测试数据n为15时,运算结果应为3。输出时,每组运算结果占一行,其行首和行尾都没有任何空格或其他字符,每组运算结果与其后一组运算结果之间没有任何空行或其他字符,第一组运算结果前面以及最后一组运算结果后面也都没有任何空行或其他字符。

输入范例 :

15
30

输出范例 :

3
12

完整C++代码

直接暴力最方便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n;
	while (cin >> n) {
		int count = 0;
		for (int i = 1; i < n / 3; i++) {
			for (int j = i + 1; j < n; j++) {
				for (int k = j + 1; k < n; k++) {
					if (i + j + k == n && (i + j) > k && (i + k) > j && (j + k) > i) {
						count++;
					}
				}
			}
		}
		cout << count << endl;
	}
	return 0;
}

😋欢迎大伙私信或者评论区交流讨论😋

  • 7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以下是使用 C++ 实现二叉树层次遍历的示例代码: ```c++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queue> using namespace std; // 定义二叉树结构体 struct TreeNode { int val; TreeNode *left; TreeNode *right; TreeNode(int x) : val(x), left(NULL), right(NULL) {} }; // 二叉树层次遍历函数 void levelOrder(TreeNode* root) { // 如果根节点为空,则直接返回 if (!root) return; // 创建队列,存储每一层的节点 queue<TreeNode*> q; // 将根节点添加到队列中 q.push(root); // 循环遍历队列中的节点,直到队列为空 while (!q.empty()) { // 获取队列中的节点数量,也就是当前层的节点数量 int size = q.size(); // 循环遍历当前层的所有节点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 获取队列中的头节点,并将其弹出 TreeNode* node = q.front(); q.pop(); // 输出当前节点的值 cout << node->val << " "; // 如果当前节点有左子节点,则将其添加到队列中 if (node->left) q.push(node->left); // 如果当前节点有右子节点,则将其添加到队列中 if (node->right) q.push(node->right); } // 输出换行符,表示当前层已经遍历完成 cout << endl; } } int main() { // 创建二叉树 TreeNode *root = new TreeNode(1); root->left = new TreeNode(2); root->right = new TreeNode(3); root->left->left = new TreeNode(4); root->left->right = new TreeNode(5); root->right->left = new TreeNode(6); root->right->right = new TreeNode(7); // 二叉树层次遍历 levelOrder(root); return 0; } ``` 其中,我们使用队列来存储每一层的节点,然后循环遍历队列中的节点,并对于每个节点,输出其值,并将其左右子节点添加到队列中。当当前层的所有节点遍历完成后,我们输出一个换行符,表示当前层已经遍历完成。最后,我们的二叉树层次遍历就完成了。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