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面试题(计算机网络):常见的HTTP请求头和响应头

HTTP Request Header 常见的请求头:

1.Accept:指定客户端可接受的响应内容类型,例如:Accept: application/json。
2.Accept-Charset:浏览器能够显示的字符集
3.Accept-Encoding:浏览器能够处理的压缩编码
4.Accept-Language:浏览器当前设置的语言
5.Connection: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连接的类型
6.Cookie:当前页面设置的任何Cookie
7.Host:发出请求的页面所在的域
8.Referer:发出请求的页面的URL
9.User-Agent:浏览器的用户代理字符串
10.Authorization:用于身份验证,通常在发送认证凭据或令牌时使用,例如:Authorization: Bearer 。

HTTP Responses Header 常见的响应头:

1.Date:表示消息发送的时间,时间的描述格式由rfc822定义
2.server:服务器名称
3.Connection: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连接的类型
4.Cache-Control:控制HTTP缓存
5.content-type:指示响应体的内容类型,例如: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常见的 Content-Type 属性值有以下四种:

1.application/json:表示响应或请求体是 JSON 格式的数据。这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结构化数据时非常常见。

2.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表示响应或请求体是经过 URL 编码的表单数据。这是 HTML 表单默认的提交格式。

3.multipart/form-data:表示响应或请求体是通过多部分形式进行编码的表单数据。通常用于上传文件或包含二进制数据的表单提交。

4.text/plain:表示响应或请求体是纯文本数据,没有特定的格式或编码。这可以用于传输简单的文本内容。

  • 14
    点赞
  • 1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前端性能优化实践# 知识体系与小册格局 ## 写给读者 提起性能优化,大家现在脑海里第一时间会映射出什么内容呢? 可能是类似[“雅虎军规”](https://developer.yahoo.com/performance/rules.html?guccounter=1)和[《高性能 JavaScript》](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362856/)这样历久弥香的经典之作,也可能是搜索引擎聚合给你的一篇又一篇以性能优化为主题的个人或团队实践而来的“私货”。至少当我确定自己的研发方向、并接到第一个性能优化任务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向搜索引擎求助,第二件事是买书,然后开始了摸着石过河,前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深感性能优化实在是前端知识树中特别的一环——当你需要学习前端框架时,文档和源码几乎可以告诉你所有问题的答案,当你需要学习 Git 时,你也可以找到放之四海皆准的实践方案。但性能优化却不一样,它好像只能是一个摸索的过程。 这个摸索的过程是痛苦的、漫长的,也是紧要的。因为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一个前端团队如果只把性能优化这个任务写在纸上,而不投入实践,它将缺失最基本的竞争力。 笔者写这本小册,是希望通过短短十数个章节的讲解,尽可能降低一些大家学习性能优化的成本。 一方面,这本小册为没有接触过性能优化的新同学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前端性能优化的“世界观”,知道性能优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从而使性能优化这件事情有迹可循,有路可走。这样在面试现场被问到性能优化层面的问题时,能够做到滔滔不绝、言之有物,而非像背书一样罗列干巴巴的知识点,最终淹没在茫茫的求职大军中。另一方面,小册可以为在职的工程师们提供一线团队已经实践过的“方法论”,知道什么场景下该做什么事情,最终在脑海中留下一张涵盖核心原理和实践的、可随时查阅并且高度可扩展的性能优化思路索引表。然后在今后的开发生活中可以去践行它,更进一步去挖掘它。把性能优化变作你前端工程师生涯的一门必修课,进而演化为自己研发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相信大家可以明确这样一个学习观念:任何技术的掌握,都离不开一定比例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的支撑。 具体到前端性能优化这件事情上,我认为它是 20% 的理论,加上至少 80% 的实践,甚至很多理论本身也都是我们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实践出来的。所以希望大家阅读本小册时,能够读到一些“书本之外的东西”——最好是一边读一边回忆自己既有的开发经历,尝试去留意哪些知识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这样读完之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把这些知识转换为自己的项目实践——前端技术日新月异,性能方案永远都在更迭,所以一定要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 建议每一位读者都带着“学了就要用”的心态去读这本小册。如果阅读结束,能够为你带来哪怕一个小小的开发习惯或者优化观念上的改变,这数小时的阅读时间就算没有白费。 ## 知识体系: 从一道面试题说起 在展开性能优化的话题之前,我想先抛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面试问题: > 从输入 URL 到页面加载完成,发生了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后续的内容都将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为骨架展开。我希望正在阅读这本小册的各位可以在心里琢磨一下这个问题——无须你调动太多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只需要你用最快的速度在脑海中架构起这个抽象的过程——我们接下来所有的工作,就是围绕这个过程来做文章。 我们现在站在性能优化的角度,一起简单地复习一遍这个经典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通过 DNS(域名解析系统)将 URL 解析为对应的 IP 地址,然后与这个 IP 地址确定的那台服务器建立起 TCP 网络连接,随后我们向服务端抛出我们的 HTTP 请求,服务端处理完我们的请求之后,把目标数据放在 HTTP 响应里返回给客户端,拿到响应数据的浏览器就可以开始走一个渲染的流程。渲染完毕,页面便呈现给了用户,并时刻等待响应用户的操作(如下图所示)。 ![](https://user-gold-cdn.xitu.io/2018/10/18/16685737b823244c?w=489&h=329&f=png&s=19023) 我们将这个过程切分为如下的过程片段: 1. DNS 解析 2. TCP 连接 3. HTTP 请求抛出 4. 服务端处理请求,HTTP 响应返回 5. 浏览器拿到响应数据,解析响应内容,把解析的结果展示给用户 大家谨记,我们任何一个用户端的产品,都需要把这 5 个过程滴水不漏地考虑到自己的性能优化方案内、反复权衡,从而打磨出用户满意的速度。 ## 从原理到实践:各个击破 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针对这五个过程进行分解,各个提问,各个击破。 具体来说,DNS 解析花时间,能不能尽量减少解析次数
前端性能优化实践# 知识体系与小册格局 ## 写给读者 提起性能优化,大家现在脑海里第一时间会映射出什么内容呢? 可能是类似[“雅虎军规”](https://developer.yahoo.com/performance/rules.html?guccounter=1)和[《高性能 JavaScript》](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362856/)这样历久弥香的经典之作,也可能是搜索引擎聚合给你的一篇又一篇以性能优化为主题的个人或团队实践而来的“私货”。至少当我确定自己的研发方向、并接到第一个性能优化任务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向搜索引擎求助,第二件事是买书,然后开始了摸着石过河,前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深感性能优化实在是前端知识树中特别的一环——当你需要学习前端框架时,文档和源码几乎可以告诉你所有问题的答案,当你需要学习 Git 时,你也可以找到放之四海皆准的实践方案。但性能优化却不一样,它好像只能是一个摸索的过程。 这个摸索的过程是痛苦的、漫长的,也是紧要的。因为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一个前端团队如果只把性能优化这个任务写在纸上,而不投入实践,它将缺失最基本的竞争力。 笔者写这本小册,是希望通过短短十数个章节的讲解,尽可能降低一些大家学习性能优化的成本。 一方面,这本小册为没有接触过性能优化的新同学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前端性能优化的“世界观”,知道性能优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从而使性能优化这件事情有迹可循,有路可走。这样在面试现场被问到性能优化层面的问题时,能够做到滔滔不绝、言之有物,而非像背书一样罗列干巴巴的知识点,最终淹没在茫茫的求职大军中。另一方面,小册可以为在职的工程师们提供一线团队已经实践过的“方法论”,知道什么场景下该做什么事情,最终在脑海中留下一张涵盖核心原理和实践的、可随时查阅并且高度可扩展的性能优化思路索引表。然后在今后的开发生活中可以去践行它,更进一步去挖掘它。把性能优化变作你前端工程师生涯的一门必修课,进而演化为自己研发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相信大家可以明确这样一个学习观念:任何技术的掌握,都离不开一定比例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的支撑。 具体到前端性能优化这件事情上,我认为它是 20% 的理论,加上至少 80% 的实践,甚至很多理论本身也都是我们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实践出来的。所以希望大家阅读本小册时,能够读到一些“书本之外的东西”——最好是一边读一边回忆自己既有的开发经历,尝试去留意哪些知识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这样读完之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把这些知识转换为自己的项目实践——前端技术日新月异,性能方案永远都在更迭,所以一定要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 建议每一位读者都带着“学了就要用”的心态去读这本小册。如果阅读结束,能够为你带来哪怕一个小小的开发习惯或者优化观念上的改变,这数小时的阅读时间就算没有白费。 ## 知识体系: 从一道面试题说起 在展开性能优化的话题之前,我想先抛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面试问题: > 从输入 URL 到页面加载完成,发生了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后续的内容都将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为骨架展开。我希望正在阅读这本小册的各位可以在心里琢磨一下这个问题——无须你调动太多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只需要你用最快的速度在脑海中架构起这个抽象的过程——我们接下来所有的工作,就是围绕这个过程来做文章。 我们现在站在性能优化的角度,一起简单地复习一遍这个经典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通过 DNS(域名解析系统)将 URL 解析为对应的 IP 地址,然后与这个 IP 地址确定的那台服务器建立起 TCP 网络连接,随后我们向服务端抛出我们的 HTTP 请求,服务端处理完我们的请求之后,把目标数据放在 HTTP 响应里返回给客户端,拿到响应数据的浏览器就可以开始走一个渲染的流程。渲染完毕,页面便呈现给了用户,并时刻等待响应用户的操作(如下图所示)。 ![](https://user-gold-cdn.xitu.io/2018/10/18/16685737b823244c?w=489&h=329&f=png&s=19023) 我们将这个过程切分为如下的过程片段: 1. DNS 解析 2. TCP 连接 3. HTTP 请求抛出 4. 服务端处理请求,HTTP 响应返回 5. 浏览器拿到响应数据,解析响应内容,把解析的结果展示给用户 大家谨记,我们任何一个用户端的产品,都需要把这 5 个过程滴水不漏地考虑到自己的性能优化方案内、反复权衡,从而打磨出用户满意的速度。 ## 从原理到实践:各个击破 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针对这五个过程进行分解,各个提问,各个击破。 具体来说,DNS 解析花时间,能不能尽量减少解析次数
JAVA相关基础知识 1、面向对象的特征有哪些方面 1.抽象: 抽象就是忽略一个主题中与当前目标无关的那些方面,以便更充分地注意与当前目标有关的方面。抽象并不打算了解全部问题,而只是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暂时不用部分细节。抽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过程抽象,二是数据抽象。 2.继承: 继承是一种联结类的层次模型,并且允许和鼓励类的重用,它提供了一种明确表述共性的方法。对象的一个新类可以从现有的类中派生,这个过程称为类继承。新类继承了原始类的特性,新类称为原始类的派生类(子类),而原始类称为新类的基类(父类)。派生类可以从它的基类那里继承方法和实例变量,并且类可以修改或增加新的方法使之更适合特殊的需要。 3.封装: 封装是把过程和数据包围起来,对数据的访问只能通过已定义的界面。面向对象计算始于这个基本概念,即现实世界可以被描绘成一系列完全自治、封装的对象,这些对象通过一个受保护的接口访问其他对象。 4. 多态性: 多态性是指允许不同类的对象对同一消息作出响应。多态性包括参数化多态性和包含多态性。多态性语言具有灵活、抽象、行为共享、代码共享的优势,很好的解决了应用程序函数同名问题。 2、String是最基本的数据类型吗? 基本数据类型包括byte、int、char、long、float、double、boolean和short。 java.lang.String类是final类型的,因此不可以继承这个类、不能修改这个类。为了提高效率节省空间,我们应该用StringBuffer类 3、int 和 Integer 有什么区别 Java 提供两种不同的类型:引用类型和原始类型(或内置类型)。Int是java的原始数据类型,Integer是java为int提供的封装类。Java为每个原始类型提供了封装类。 原始类型封装类 booleanBoolean charCharacter byteByte shortShort intInteger longLong floatFloat doubleDouble 引用类型和原始类型的行为完全不同,并且它们具有不同的语义。引用类型和原始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用法,它们包括:大小和速度问题,这种类型以哪种类型的数据结构存储,当引用类型和原始类型用作某个类的实例数据时所指定的缺省值。对象引用实例变量的缺省值为 null,而原始类型实例变量的缺省值与它们的类型有关。 4、String 和StringBuffer的区别 JAVA平台提供了两个类:String和StringBuffer,它们可以储存和操作字符串,即包含多个字符的字符数据。这个String类提供了数值不可改变的字符串。而这个StringBuffer类提供的字符串进行修改。当你知道字符数据要改变的时候你就可以使用StringBuffer。典型地,你可以使用StringBuffers来动态构造字符数据。 5、运行时异常与一般异常有何异同? 异常表示程序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正常状态,运行时异常表示虚拟机的通常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异常,是一种常见运行错误。java编译器要求方法必须声明抛出可能发生的非运行时异常,但是并不要求必须声明抛出未被捕获的运行时异常。 6、说出Servlet的生命周期,并说出Servlet和CGI的区别。 Servlet被服务器实例化后,容器运行其init方法,请求到达时运行其service方法,service方法自动派遣运行与请求对应的doXXX方法(doGet,doPost)等,当服务器决定将实例销毁的时候调用其destroy方法。 与cgi的区别在于servlet处于服务器进程中,它通过多线程方式运行其service方法,一个实例可以服务于多个请求,并且其实例一般不会销毁,而CGI对每个请求都产生新的进程,服务完成后就销毁,所以效率上低于servlet。 7、说出ArrayList,Vector, LinkedList的存储性能和特性 ArrayList和Vector都是使用数组方式存储数据,此数组元素数大于实际存储的数据以便增加和插入元素,它们都允许直接按序号索引元素,但是插入元素要涉及数组元素移动等内存操作,所以索引数据快而插入数据慢,Vector由于使用了synchronized方法(线程安全),通常性能上较ArrayList差,而LinkedList使用双向链表实现存储,按序号索引数据需要进行前向或后向遍历,但是插入数据时只需要记录本项的前后项即可,所以插入速度较快。 8、EJB是基于哪些技术实现的?并说出SessionBean和EntityBean的区别,StatefulBean和StatelessBean的区别。 EJB包括Session Bean、Entity Bean、Message Driven Bea
前端性能优化实践# 知识体系与小册格局 ## 写给读者 提起性能优化,大家现在脑海里第一时间会映射出什么内容呢? 可能是类似[“雅虎军规”](https://developer.yahoo.com/performance/rules.html?guccounter=1)和[《高性能 JavaScript》](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362856/)这样历久弥香的经典之作,也可能是搜索引擎聚合给你的一篇又一篇以性能优化为主题的个人或团队实践而来的“私货”。至少当我确定自己的研发方向、并接到第一个性能优化任务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向搜索引擎求助,第二件事是买书,然后开始了摸着石过河,前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深感性能优化实在是前端知识树中特别的一环——当你需要学习前端框架时,文档和源码几乎可以告诉你所有问题的答案,当你需要学习 Git 时,你也可以找到放之四海皆准的实践方案。但性能优化却不一样,它好像只能是一个摸索的过程。 这个摸索的过程是痛苦的、漫长的,也是紧要的。因为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一个前端团队如果只把性能优化这个任务写在纸上,而不投入实践,它将缺失最基本的竞争力。 笔者写这本小册,是希望通过短短十数个章节的讲解,尽可能降低一些大家学习性能优化的成本。 一方面,这本小册为没有接触过性能优化的新同学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前端性能优化的“世界观”,知道性能优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从而使性能优化这件事情有迹可循,有路可走。这样在面试现场被问到性能优化层面的问题时,能够做到滔滔不绝、言之有物,而非像背书一样罗列干巴巴的知识点,最终淹没在茫茫的求职大军中。另一方面,小册可以为在职的工程师们提供一线团队已经实践过的“方法论”,知道什么场景下该做什么事情,最终在脑海中留下一张涵盖核心原理和实践的、可随时查阅并且高度可扩展的性能优化思路索引表。然后在今后的开发生活中可以去践行它,更进一步去挖掘它。把性能优化变作你前端工程师生涯的一门必修课,进而演化为自己研发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相信大家可以明确这样一个学习观念:任何技术的掌握,都离不开一定比例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的支撑。 具体到前端性能优化这件事情上,我认为它是 20% 的理论,加上至少 80% 的实践,甚至很多理论本身也都是我们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实践出来的。所以希望大家阅读本小册时,能够读到一些“书本之外的东西”——最好是一边读一边回忆自己既有的开发经历,尝试去留意哪些知识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这样读完之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把这些知识转换为自己的项目实践——前端技术日新月异,性能方案永远都在更迭,所以一定要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 建议每一位读者都带着“学了就要用”的心态去读这本小册。如果阅读结束,能够为你带来哪怕一个小小的开发习惯或者优化观念上的改变,这数小时的阅读时间就算没有白费。 ## 知识体系: 从一道面试题说起 在展开性能优化的话题之前,我想先抛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面试问题: > 从输入 URL 到页面加载完成,发生了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后续的内容都将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为骨架展开。我希望正在阅读这本小册的各位可以在心里琢磨一下这个问题——无须你调动太多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只需要你用最快的速度在脑海中架构起这个抽象的过程——我们接下来所有的工作,就是围绕这个过程来做文章。 我们现在站在性能优化的角度,一起简单地复习一遍这个经典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通过 DNS(域名解析系统)将 URL 解析为对应的 IP 地址,然后与这个 IP 地址确定的那台服务器建立起 TCP 网络连接,随后我们向服务端抛出我们的 HTTP 请求,服务端处理完我们的请求之后,把目标数据放在 HTTP 响应里返回给客户端,拿到响应数据的浏览器就可以开始走一个渲染的流程。渲染完毕,页面便呈现给了用户,并时刻等待响应用户的操作(如下图所示)。 ![](https://user-gold-cdn.xitu.io/2018/10/18/16685737b823244c?w=489&h=329&f=png&s=19023) 我们将这个过程切分为如下的过程片段: 1. DNS 解析 2. TCP 连接 3. HTTP 请求抛出 4. 服务端处理请求,HTTP 响应返回 5. 浏览器拿到响应数据,解析响应内容,把解析的结果展示给用户 大家谨记,我们任何一个用户端的产品,都需要把这 5 个过程滴水不漏地考虑到自己的性能优化方案内、反复权衡,从而打磨出用户满意的速度。 ## 从原理到实践:各个击破 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针对这五个过程进行分解,各个提问,各个击破。 具体来说,DNS 解析花时间,能不能尽量减少解析次数
前端性能优化实践# 知识体系与小册格局 ## 写给读者 提起性能优化,大家现在脑海里第一时间会映射出什么内容呢? 可能是类似[“雅虎军规”](https://developer.yahoo.com/performance/rules.html?guccounter=1)和[《高性能 JavaScript》](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362856/)这样历久弥香的经典之作,也可能是搜索引擎聚合给你的一篇又一篇以性能优化为主题的个人或团队实践而来的“私货”。至少当我确定自己的研发方向、并接到第一个性能优化任务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向搜索引擎求助,第二件事是买书,然后开始了摸着石过河,前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深感性能优化实在是前端知识树中特别的一环——当你需要学习前端框架时,文档和源码几乎可以告诉你所有问题的答案,当你需要学习 Git 时,你也可以找到放之四海皆准的实践方案。但性能优化却不一样,它好像只能是一个摸索的过程。 这个摸索的过程是痛苦的、漫长的,也是紧要的。因为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一个前端团队如果只把性能优化这个任务写在纸上,而不投入实践,它将缺失最基本的竞争力。 笔者写这本小册,是希望通过短短十数个章节的讲解,尽可能降低一些大家学习性能优化的成本。 一方面,这本小册为没有接触过性能优化的新同学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前端性能优化的“世界观”,知道性能优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从而使性能优化这件事情有迹可循,有路可走。这样在面试现场被问到性能优化层面的问题时,能够做到滔滔不绝、言之有物,而非像背书一样罗列干巴巴的知识点,最终淹没在茫茫的求职大军中。另一方面,小册可以为在职的工程师们提供一线团队已经实践过的“方法论”,知道什么场景下该做什么事情,最终在脑海中留下一张涵盖核心原理和实践的、可随时查阅并且高度可扩展的性能优化思路索引表。然后在今后的开发生活中可以去践行它,更进一步去挖掘它。把性能优化变作你前端工程师生涯的一门必修课,进而演化为自己研发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相信大家可以明确这样一个学习观念:任何技术的掌握,都离不开一定比例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的支撑。 具体到前端性能优化这件事情上,我认为它是 20% 的理论,加上至少 80% 的实践,甚至很多理论本身也都是我们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实践出来的。所以希望大家阅读本小册时,能够读到一些“书本之外的东西”——最好是一边读一边回忆自己既有的开发经历,尝试去留意哪些知识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这样读完之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把这些知识转换为自己的项目实践——前端技术日新月异,性能方案永远都在更迭,所以一定要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 建议每一位读者都带着“学了就要用”的心态去读这本小册。如果阅读结束,能够为你带来哪怕一个小小的开发习惯或者优化观念上的改变,这数小时的阅读时间就算没有白费。 ## 知识体系: 从一道面试题说起 在展开性能优化的话题之前,我想先抛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面试问题: > 从输入 URL 到页面加载完成,发生了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后续的内容都将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为骨架展开。我希望正在阅读这本小册的各位可以在心里琢磨一下这个问题——无须你调动太多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只需要你用最快的速度在脑海中架构起这个抽象的过程——我们接下来所有的工作,就是围绕这个过程来做文章。 我们现在站在性能优化的角度,一起简单地复习一遍这个经典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通过 DNS(域名解析系统)将 URL 解析为对应的 IP 地址,然后与这个 IP 地址确定的那台服务器建立起 TCP 网络连接,随后我们向服务端抛出我们的 HTTP 请求,服务端处理完我们的请求之后,把目标数据放在 HTTP 响应里返回给客户端,拿到响应数据的浏览器就可以开始走一个渲染的流程。渲染完毕,页面便呈现给了用户,并时刻等待响应用户的操作(如下图所示)。 ![](https://user-gold-cdn.xitu.io/2018/10/18/16685737b823244c?w=489&h=329&f=png&s=19023) 我们将这个过程切分为如下的过程片段: 1. DNS 解析 2. TCP 连接 3. HTTP 请求抛出 4. 服务端处理请求,HTTP 响应返回 5. 浏览器拿到响应数据,解析响应内容,把解析的结果展示给用户 大家谨记,我们任何一个用户端的产品,都需要把这 5 个过程滴水不漏地考虑到自己的性能优化方案内、反复权衡,从而打磨出用户满意的速度。 ## 从原理到实践:各个击破 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针对这五个过程进行分解,各个提问,各个击破。 具体来说,DNS 解析花时间,能不能尽量减少解析次数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王 歪歪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