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一个月前,偶然的机会,老婆告诉我,樊登老师要来咱们这里做演讲了,你去听听吧。
我毫不犹豫第一时间买了票。终于等到今天去能容纳 3500 人的羽毛球馆现场听了演讲。
我最早也不认可听书的,早年知识付费火的时候,我关注得到多一些,买过不少课程。比如梁宁的产品课、吴军的硅谷来信课程、华杉讲营销、华杉孙子兵法等。其实,早期的目的就是打开认知,拓宽思维的边界!
关于读书,每年都会读。但是大部头的书自己一方面是时间没有那么充沛,更主要的是读不懂。这时候,听书就是很好的补偿。其实多少有一点,上学的时候自学搞不明白,找个老师给讲一下的意思。
早些年就下载了樊登读书,当时还是文本信息、语音信息混杂的版本,APP 有闪退的情况,体验不是特别好。听过几本免费的书,就给卸掉了。
同时,也去得到听了讲书系列,后来感觉得到的讲书像是在念读书笔记,没有讲的意味在里面。同一本书,对比才知道樊登讲书讲得有多好。所以,果断又选择装回樊登读书 APP。一直没间断听了 474 小时 23 分钟,完播图书 278 本。
其实这里也经常会受到质疑?这玩意灵不灵?读书还得自己读,听来的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 如此种种。
其实,没法也没有必要去辩驳什么。主要看自己有没有改变、自己的视野有没有更开阔、自己的认知有没有打开?这是我一直关注的。
知识的习得会有很多种方式,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这么长时间下来,我是逐步认可了这种讲书模式。
早期的时候,我主要听音频,其实现在我的方式转变,那就是看视频。其实视频的全方位感知更为震撼,记忆的更为立体化。这也是今天现场听演讲的感悟。
有一点像听演唱会现场和网易云音乐的区别?为什么粉丝去现场?一个是氛围、一个是互动。这两种是云音乐的方式取代不了的。现场听演讲其实就是现场听演唱会,氛围、互动的加持会让樊登老师的魅力更加熠熠生辉。
说一下今晚的收获:
1、幂次曲线
樊登老师以吸烟、癌症等作为开场切入点,健康主题是每个人极其关注的敏感话题,一下子把大家都收住了。
我们自己也常拆科打诨说道:张某良“吃喝嫖赌”样样都在行,但活到了90多岁。其实这属于典型的认知误区。类似的个例会举出很多,但是它依然不符合医学的观察规律。
一些专业的书籍给出的是统计过的结果数据。比如:吸烟有害健康,吸烟和肺癌等各种癌症有关系。
这可能需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去验证,前2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没事。但,一旦有事可能就是“晚期”、“不行了”等状态。
当然,幂次曲线或者幂次法则其实也适用于学习、孩子的培养等。
2、孩子培养的核心——爱
爱是永恒的话题!
我们会对身边的同事和蔼可亲,但是对孩子过于严厉。动不动就责骂、变相体罚等。其实本质的原因自己小时候可能就缺乏爱。自己某方面能力的缺失,想在孩子身上找补。
为人父母之后,会格外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兴趣等孩子的一切。
樊登老师举了梁启超和梁思成的故事,这可是上个世纪初、百年前的事情,梁启超给梁思成的家书,开头是“亲爱的宝贝”、结束语备注“爱你的父亲”类似的话。不敢想象,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
其实要放下原生家庭的一些“执念”,用爱和孩子交流,营造充满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爱”的大环境下茁壮成长!
3、对孩子的管控要有度
“鸡娃”这个词一般在媒体报道中会听到,我不大喜欢,我们家庭中也少见这个词。
从生命的维度来看,人的一生不止是高考、考大学、考个好大学、考个名校这点事。那充其量是人生的 20% 不到左右的奋斗目标。
而人生的路很长、很长......
不要只盯着孩子眼前那点事,作业、手机、电视、时间把控等.......
要从长计议!这里的长我特指长远。要培养孩子的自驱力,不是看家长在的时候、监督的时候作业能完成怎么样?书能读多少?而是看孩子独立的时候,没有老师监督的时候,孩子能完成多少?
要让孩子永葆好奇之心!其实有了好奇心就有了一切!
4、家长是孩子的导游
早些年的书中,樊登老师讲到家长是孩子的复印件。其实,孩子身上但凡有点所谓的“坏毛病”,多半是跟着家长学的。多半都在家长或者家庭成员中找到影子。
导游的本质在于导游不会呵斥游客,如果有呵斥,那绝对不是一个好导游。
导游不会放养,让游客自己玩三个小时,然后各自回家,这绝对不是一名称职的导游。
好的导游会给你讲清楚来龙去脉,会正确的引导你旅游路线、讲解风水人情、古典名迹、历史人文、古今中外等。有一点像俞敏洪和董宇辉那种的级别的才叫好的导游。关键是:得自己肚子里有“墨水”。
反观家长维度,可见一斑。
只有我们自己博览群书,孩子才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只有我们自己以身作则,孩子才能有责任感。
只有我们自己守时,孩子才能不迟到。
只有我们自己不玩手机,孩子才能不拿手机玩。
只有我们自己信守承诺,孩子才能说到做到。
......
好的教育,其实就得从自身做起!
而不是比较,别人家谁谁谁怎么怎么样,那没有半点意义!
人生最终的成长永远是和自己比较,看每天自己有没有进步一点点!
5、认知打开,未来才能来!
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真是“巴掌大的一片天”。非常容易让人禁锢于自己身边的琐碎的小事,容易解不开心结。
不拘泥于自己的专业内容,了解一下认知脑科学、了解:内啡肽、多巴胺、血清素等,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认知。
不混沌于当下,又要满足于“此刻”的幸福。有相对清晰的目标并朝着目标奋进的、在路上的感觉是令人神往的。
我们说的认知不同,是不同人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
认知没有好坏,关键在于自己的习得,取决于你读过的书、见过的人、做过的思考......
认知打开,是指尽可能想办法找到自己的认知盲区,识别出“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点,才能有未来!
6、和别人不一样
这是我近几年一直奉行的原则。其实我一直不明白的是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趋同化。
就是别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别人买个手机壳,不错,我也得买一个。
别人发个朋友圈,我也得发一个。
别人看什么书,我也得看。
......
我其实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的。
我个人的观察,和别人一样,基本上是没有机会的。
当然,这里的不一样,不是凡事都标新立异、特例独行。
而是指:要有自己的想法、要坚信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要不被别人轻易左右!
说在最后
读书改变命运!不是说某一本书读了之后,所有人都能命运立马改变、所有人都飞黄腾达!
而是读大量书后,让我们辨识真伪、分辨善恶;
而是读大量书后,让我们认知突围、打破圈层!
而是读大量书后,让我们慰藉心灵、向上成长!
而是读大量书后,让我们金蝉脱壳、破茧成蝶!
不止是听、看,还要读,更要实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仙人”指路......
感谢樊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