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概念
在聚焦完成后,在焦点前后的范围内都能形成清晰的像,这一前一后的距离范围,便叫做景深。在镜头前方(调焦点的前、后)有一段一定长度的空间,当被摄物体位于这段空间内时,其在底片上的成像恰位于焦点前后这两个弥散圆之间。被摄体所在的这段空间的长度,就叫景深。
原理
下面是景深的计算公式。其中:
δ:容许弥散圆直径
F:镜头的拍摄光圈值
f:镜头焦距
L:对焦距离
ΔL1:前景深
ΔL2:后景深
ΔL:景深
思考一:对焦距离和镜头焦距之间的矛盾
短的对焦距离和长焦距似乎是矛盾的。因为如果短的对焦距离(物距),焦距也必然调小才行;如果调大焦距,那么就只能拍摄稍远的对焦距离(依据下面公式)。
V:像距
U:物距
F:焦距
思考二:光圈、对焦距离、镜头焦距与景深的关系
根据上面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公式太绕,直接记住结论好啦)。
-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
- 主体越近,景深越小,主体越远,景深越大
注:除了上面的元素,还有一个元素,不过它是不可变的,感光元件大小(与容许弥散圆半径有关)
附:更只管的体现光圈和景深的关系
使用场景
景深的控制主要为了实现以下两种效果
1)虚化效果,缩小景深(大光圈,短的对焦距离或长焦距)。即,近对焦距离或者过长焦距可以实现虚化,也就是说过短焦距或过长焦距都可以实现虚化(实验下吧)。
2)如果我希望整个图片都非常清晰(而不仅仅是焦点处才清晰),就只能加大景深(小光圈、焦距要短),让视野里物体的都在这个景深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