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如同散落在世间的珍珠,而你自己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透露了一个矛盾:“如何在有限精力的情况下,完成知识的采集、消化、吸收、转化、再创造的过程?”
动画片里看到过这一幕,松鼠每天采集树上的松果,去把自己的洞塞得满满当当,为了来年的冬天没有食物的时候,来“磨牙”咀嚼。这与那些平台上“收藏”的按键是何等的相似!
打开自己的百度网盘,你会看到散落的很多内容,有营销的、有心理的、有经济的、有搞笑的、甚至还有些儒释道的内容,我慢慢地成为了收藏松果的松鼠,收藏了很多却很少化时间去消化掉他们。
知识,从来不是一个可以拿来即用的东西,它是些原材料的散件,有时甚至连散件都算不上。
如果不把自己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他们也就不会真正地发挥出它普世的价值,最多也是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那系统化的梳理知识的过程,就是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
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你自己来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三观,所以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的不同,就意味着你自己的知识体系里的重点与别人来说是不一致的。
做自己大脑的主人,不要做一个被别人利用的蠢货!
世界上有两大难事:
1、将自己的想法放入别人的脑袋;
2、将别人口袋的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
然而,随着时间的变迁、科技的进步,第一件事在媒体轰炸、信息泛滥成灾,而有缺乏判断力、三观都分不清的人面前,已经很容易地轻松完成。
不信的话,看看地铁里的年轻人,他们的手机短视频中的内容中,有多少是真正有普世价值的信息,大多充斥着金钱、流量热浪的味道,如果自己也沉溺其中,那么所有的精力也都转化为了别人的能量。
从能量的守恒定律来看,你为它们付出了多少精力,他们就获取了多少能量(或者成为流量)。
而流量的传递过程,就是如此,将高能量的传递到低能量区域,再进行汇聚,于是有了大V,百万、千万粉丝的博主。
那么,你做为一个能力的采集点,你自己本身付出了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甚至是电力、财力成本,你从中获取到了什么呢?
从三观中延申出的方法论,价值判断体系,都是需要你自己的判断力、思考力、思辨力等等,才能去构建。
清理自己的知识渠道,将自己知识渠道中污浊的、堵塞的、偏离的、泄漏的、跑偏的全部进行砍出,断舍离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生活方式。
只有你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同时站在巨人的肩上以观世界,反向优化你自己的人生观,你才能活好这一生。
人生本身是无意义的,如果非要强加给它一个,那么就是你自己来到这个世上的体验和为你自己的环境创造了什么!
能量的被你转化、吸收掉后,存留到最后的到底是什么?
这个需要我们自己去内心寻找对应的答案!
“收藏”这个按钮的设计,是为了后续方便的寻找,还是满足你自己虚荣和焦躁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