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你人生的终极目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你人生的终极目标

马斯洛历程梳理

第一阶段:心理学研究向人本主义靠拢

马斯洛提出自己理论依据的来源是对灵长目动物、印第安人、自己孩子以及其它群体样本的观察,通过观察他开始怀疑行为主义的很多观点(行为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塑造的产物,通过进行一定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就可以培养出想象中的人物)。许多常见的问题用当时的经典理论解释不通,马斯洛决定要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

第二阶段: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提出

之后二战爆发,其开始研究全球性问题,其希望人类不能只是盯着人类的病态、弱点、阴暗面,应该去发展健康的方向,此时35岁的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提出,并且出现了著名的“自我实现”理念。希望人类能更多的追求创造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理想。

第三阶段:心理学荒漠开垦

当进入一个新领域,并且研究方向、方法均不在“主流”认可的情况下,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马斯洛的心理长期处在孤独、怀疑、无助、彷徨中,1946年,38岁的马斯洛便开始体力迅速衰退,得了一种怪病,最后不得不离职休养。

此时其在兄弟开的加州任马斯洛制桶公司挂名分公司经理,在加州一个风景优美、宁静闲散的小山村疗养,期间接触到一些学术界精英。

1951年,马斯洛受邀请担任新成立的、几乎还是一片荒芜的布兰代斯大学心理学系的系主任,到这里承担起了创建心理学科的使命。在担任系主任期间,他对学术研究更有浓厚的兴趣。1954年他的《动机与人格》完成,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之作,这本书使马斯洛在全国出了名,被公认为是50年代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1958年马斯洛到墨西哥度假,进行自由式研究,奠定用人本主义彻底清理心理学领域的思路。

第四阶段:思维体系完善

在《动机与人格》之后,马斯洛把目光转向了另一个心理学概念——“高峰体验”,这也是他最著名、最有影响的研究之一。马斯洛阅读了大量东方宗教思想的背景材料,他认为高峰体验人人皆有。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在管理中得到了验证,企业界已经意识到对人的激励应该从金钱转移到关心员工自身上。之后“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等成为主流公共术语。

晚年马斯洛提出了“超个人心理学”,这一学说着重研究宗教精神和“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提出了“自我超越”理念,被称为“Z理论”。自此,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6层理论(也有人将“自我超越”归属于“自我实现需求”中)。

第五阶段:最终版本

在1970年版本的《动机与人格》新书中,首次提出另外两个需求: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自此马斯洛需求层次,又添加两层需求。

之后马斯洛一直希望理论研究能运用到实际管理中,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但他仍然没有停止对心理学和管理学理论的思考,直到1970年去世时,还留下了许多有待完成的计划。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迭代

经过对马斯洛整个人生梳理,我们发现早期马斯洛思维体系是5层理论: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你人生的终极目标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你人生的终极目标

之后随着“Z理论”的提出,可分为6层: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你人生的终极目标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你人生的终极目标

临终定型,马斯洛添加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自此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终定型为8层: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你人生的终极目标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你人生的终极目标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