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维网普及之前,影响比较大的网络攻击事件,基本上都是入侵政府机构和各大公司的内部网络,并且攻击的技术门槛比较高。其中有些事件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着重讲述其中两个事件。
第一个事件:1991年,一群荷兰黑客入侵了美国国防部的内部网络,访问了美国陆军、海军、空军的多台计算机,获取了关于海湾地区的军事人员和设备的大量敏感信息。不过,由于荷兰属于北约,这些敏感的军事信息也没有泄露给伊拉克,美国和荷兰两国政府并没有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但该事件充分展现了网络入侵的潜在影响力,对军事和战略价值目标的网络入侵行动开始出现。
第二个事件:1994年,俄罗斯黑客列文带着几个助手,入侵了美国花旗银行(CitiBank)的内部网络。当时,花旗银行还没有开通基于万维网的网上银行业务。列文进入花旗银行的内部网络后,通过更改账户余额信息的方式,陆续将1000万美元转到了自己和朋友的账户上。后来,花旗银行发现客户账户上的钱不翼而飞,才在惊慌之间找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联邦调查局经过追查,最终抓到了正在ATM自动取款机上取款的列文,并在美国对他进行了审讯,判处列文3年徒刑。该事件标志着以非法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网络入侵行动开始出现。
万维网普及后的网络攻击事件众多,第一个小故事的关键词是“脚本小子”。
1994年,美国当时最大的网络运营商之一——美国在线,遭到了一群“脚本小子”的严重破坏。“脚本小子”到底是谁呢?所谓“脚本小子”,是指他们只对在网络上实施入侵、攻击、恶作剧本身感兴趣,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原理、各种编程技术的了解比较粗浅,自己并没有动手制作攻击工具的能力,全靠“拿来主义”。以拿别人编好的现成源代码,到处搞破坏为乐。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活跃着大量的“脚本小子”。
这次破坏活动,开始于一个17岁的少年黑客。为了抗议美国在线的网页限制政策、发泄不满,他使用美国在线提供的编程接口,编写了一个名为“活见鬼”的工具包。该工具包具有自动发送垃圾邮件、在聊天室自动发送轰炸性的垃圾消息、创建虚假账户免费上网、通过自动聊天套取对方账号密码等一系列自动化的功能。然后,他把这个工具包放到了网上,开始到处呼朋唤友,一起搞破坏。
来自美国各地、无所事事的“脚本小子”们下载了这个工具包,开启了一场持续一周的破坏活动。这场破坏活动,导致美国在线用户的电子邮箱被塞爆,聊天室被重复的消息刷屏。更可气的是,“脚本小子”们用的都是匿名账户或盗取的他人账户;美国在线不仅抓不到任何肇事者,还得为他们访问网络产生的费用买单。这件事,标志着攻击技术拥有者和攻击行为发起者分离现象的出现。
第二个小故事的关键词是“群众演员”。
1995年,为了抗议法国政府的核电站发展政策,巴黎的一个社会团体决定要在互联网上搞一场虚拟抗议活动。有趣的是,这个团体没有借助任何程序和代码来对目标网站实施攻击,而是组织了大量抗议群众,在同一时间集中访问法国政府的某个网站,并反复地刷新、加载,硬生生地把这个网站给搞瘫痪了。
当然,这种方式是纯“人力”实现的,效率非常低下。但这件事表明,不依赖网络技术或只依赖很初级的网络技术,同样可以发起破坏性的网络攻击。
第三个小故事的关键词是“挂黑页”。1996年8月,美国司法部的网站服务器遭到黑客攻击。黑客把主页上的“美国司法部”改成了“美国不公正部”,把司法部部长换成了阿道夫·希特勒,把司法部的徽章换成了纳粹党党徽。
一个月之后,黑客又光顾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网站服务器,把主页上的“中央情报局”改为“中央愚蠢局”。1996年12月,黑客又入侵了美国空军的网站服务器,把主页上关于空军介绍、新闻发布等内容换成了一段色情录像,同时声称美国政府所说的一切都是谎言。这次入侵行为,让美国国防部迫于压力暂时关闭了80多个军方网站。
除了政府机构和军方网站,雅虎等大型门户网站,也多次遭遇这种篡改网站内容的“挂黑页”攻击。一般情况下,攻击者只需要利用一些公开的网页篡改工具,就可以对那些没有及时修补漏洞的网站实施类似的攻击。由于网站的数量实在太多,缺乏安全意识的网络管理员也不在少数,“挂黑页”攻击基本上每天都在发生。
网络攻击者的规模急剧膨胀
三个小故事讲完了。你觉得,这些小故事中的网络攻击行动,技术含量高不高?显然,除了开发攻击工具的人,其他人的行动基本上没什么技术含量。而在媒体对这些小故事的新闻报道里面,仍然会以“黑客”来称呼故事的主角。
这充分反映,网络对抗中“主攻”一方的规模急剧膨胀。除了醉心技术、好奇探索、探测系统边界、不主动侵犯他人利益的传统黑客,抱有特定政治、经济目的,通过网络入侵和破坏达到目的的“入侵者”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大量“既没有高超技术、又没有钻研精神,只有青春期的荷尔蒙、无知者无畏”的“脚本小子”,他们对网络技术缺乏理解、也缺乏敬畏,只要拿到攻击的工具,就没头没脑地乱冲一气,完全不为攻击后果负责。
来自技术社区的传统黑客,不屑与这些“入侵者”和“脚本小子”为伍,称他们为“Cracker”(中文译名为骇客),认为他们是不负责任、不光明磊落甚至有罪的人。但很多媒体和公众不明就里,没有办法将真正的黑客和“入侵者”“脚本小子”区分开来。
同时,这些来自三教九流的网络攻击者,向世人展示了网络攻击的形形色色动机——有人是为了炫技,有人是为了好奇,有人是为了偷情报,有人是为了谋利益,有人是为了泄私愤,有人是为了反政府,有人是为了搞抗议,有人是为了恶作剧……
大部分攻击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只是让遭受攻击的机构或脊背发凉、惊出冷汗,或颜面扫地、尴尬不已。比起互联网和万维网带来的巨大好处,这些似乎算不上什么特别大的事情。
网络对抗的生态体系不断演化
不过,事情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涉及利益主体广泛、社会影响深刻、技术元素庞杂的“复杂巨系统”,网络对抗的生态体系也随之从简单的“二元对立”,向更多攻击主体、更多防护目标、更多攻防手段、更多对抗范式演化。
低层次的攻击者,使用一些简单的攻击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然而,这些被媒体披露出来、被公众看到的,却只是网络对抗的“冰山一角”;在深邃的“海面”之下,真正的技术精英们,正在持续研究更多未知的安全漏洞、更致命的攻击手段。
如果这些更致命的攻击手段被公诸于世,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