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临香农公式被逼近极限,未来无线通信会朝着哪些方向发展?结合信息论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到了现代,通信标准越来越复杂,与之配套的专利、芯片、设备和软件也越来越复杂。所以只要制定了标准,也就意味着从技术、硬件到软件都占得先机。比如,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有三大标准,WCDMA、CDMA2000和TDS-CDMA。而实现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的核心技术就在高通公司(Qualcomm)[12]手中。因此,当时的高通公司除了卖芯片,还向世界各地的电信设备商和运营商收取相关技术的专利费用,赚得盆满钵满,从1985年7个人创立的小公司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通信企业之一。高通的例子清楚地诠释了什么是“一流企业做标准”。
但是,标准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因为如果没有技术上可实现的有吸引力的方案,也就不会有众多的厂家支持,你的方案是不会被国际电联或其委托的相关机构选为标准,此其一;另外,也不是有了标准就一定会挣钱,因为如果缺乏相应比较经济实用的实现技术,标准依然不会转成效益,此其二。
而Polar码,比之LDPC码,译码复杂度低。若研发其相应技术,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厂家,并带来经济的实现方案。因此,其技术若实现,相应方案是有可能进入新一代无线通信的标准并带来效益的。
2010年,由于加拿大北电倒闭[13]而在2009年加入华为的童文,敏锐地察觉到了Polar码的巨大潜力。虽然,Polar码译码有一定的串行性,但是解码本身复杂度很低。所以,他决定冒一次险,豪赌一把,在工程上实现Polar码的应用。[14]
实践证明,童文赌对了。众所周知,在5G标准的制定中,Polar码以在测试中更优异的性能胜过了Turbo/LDPC码,并最终成为了eMBB场景的短码控制信道编码方案。[15]
而随着标准的制定,华为有更多的专利进入了“标准必要专利”(表1)。
什么是“标准必要专利”?就是你一旦要采用这个通信标准来生产设备或进行运营,就必然会用到这些专利,并向专利持有的厂商缴纳专利费用。
这不但使华为从芯片到硬件都占尽先机,仅是相应的专利费也极为可观。
2.在通信系统中,除了常见的高斯白噪声还有哪些噪声会对我们无线传输造成影响?
按照性质分:噪声可以分为脉冲噪声、窄带噪声和起伏噪声三类。
脉冲噪声是突发性地产生的,幅度很大,持续时间比间隔时间短得多。由于其持续时间很短,故其频谱较宽,可以从低频一直分布到甚高频,但是频率越高其频谱的强度越小。电火花就是一种典型的脉冲噪声。(举个例子, 可以类比于冲激函数,时域上持续时间很短,但它的频谱等于1)
脉冲噪声不是普遍存在的,对于话音信号的影响较小,但是在编码信道中,这类突发性的脉冲噪声会给数字信号的传输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发生一连串的误码。
窄带噪声可以看作是一种非所需的连续的已调正弦波,或简单地看作是一-个振幅恒定的单一频率正弦波。通常它来自相邻电台或其他电子设备,其频谱或频率位置通常是确知的或可以预测的。
窄带噪声也是只存在于特定频率、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所以它的影响是有限的。当选
择工作频段的情况下,这类干扰的影响也是可以防止的。
起伏噪声是遍布在时域和频域内的随机噪声,热噪声、电子管内产生的散弹噪声和宇宙噪声等都属于起伏噪声。
起伏噪声无处不在,所以,在讨论噪声对通信系统的影响时,主要考虑起伏噪声,特别是热噪声的影响。
3.请简述MIMO信道的应用场景,举例说明针对MIMO信道容量的主要结论性成果,并给出推导过程
回顾香农定理,信道极限速率与可用带宽及信噪比有关系。在带宽- -定的条件下只有打信噪比的主意了。也就是通过提升信噪比来提速,但是当信噪比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再提升信噪比的话,速率虽然会提升,但提升的不明显了,画成曲线的话,其走势类似对数曲线。
C= BLOG2+ (1+ S/N) (1)
可见,当信噪比很差的时候,通过提升信噪比可使速率明显提升,因此应用传输分集和波束赋形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噪比,从而提高传输速率和覆盖范围。而当信噪比已经不错的情况下,再通过提高信噪比来获取速率的提升就不明显了。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成本高,运营 商也会让MIMO空分复用模式登场的原因。即在现实中,信噪比很好的条件下想要大幅提升速率只有另辟蹊径,通过空间这个新的维度来增加速率了,也就是说,在离基站信号不远的条件下适合MIMO的空分复用模式。而在基站边缘或覆盖不好的情况下,用波束赋形来提升信噪比更适合。
空分复用
无线信号在密集城区、室内覆盖等环境中会频繁反射,使得多个空间信道之间的衰落特性更加独立,从而使得空分复用的效果更加明显。无线信号在市郊、农村地区多径分量少,各空间信道之间的相关性较大,因此空分复用的效果要差许多。
现实中MIMO通信网络的部署也能从上述分析中得到启示:在一个典型的小区蜂窝网中,基站往往架设在较高的地方,四面开阔,极少有反射体和遮挡物,所以为了保证MIMO系统享有较好的性能,通常在基站侧要拉大天线间的间距(至少为5~10倍波长),从而保证足够多的不相关的多径信号;而在用户侧情况就不同了。我们周围充斥着大量的建筑、墙体,用户本身就处在天然的、丰富的反射体包围中,所以用户设备一般不需要太大的天线间距就可以满足性能的需求(一般为波长的0.5~1倍),现在不用担心将来的手机长着像牛角一样分叉的天线了。
对于适用于密集城区地区的MIMO应用,可以用开环MIMO和闭环MIMO 2种MIMO模式选择,如图所示。1其中闭环MIMO由于基站依赖终端的反馈信息进行预编码,对环境要求较高,但由于拥有PMI/RI的反馈调整,其数据可靠性较强;对于开环MIMO,其健壮性较强,对SNR要求和信道相关性要求不如闭环。
波束赋形也叫波束成型或智能天线,在3G技术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多根天线输出信号的相关性进行相位加权,使信号在某个方向形成同相叠加,在其他方向形成相位抵消,从而实现信号的增益。系统发射端能够获取信道状态信息时(例如TDD系统),系统会根据信道状态调整每根天线发射信号的相位(数据相同),以保证在目标方向达到最大的增益;当系统发射端不知道信道状态时,可以采用随机波束成形的方法实现多用户分集。
波束赋形技术在能够获取信道状态信息时,可以实现较好的信号增益及干扰抑制使小区边缘性能提升。波束赋形技术不适合密集城区、室内覆盖等环境,由于反射的原因,接收端会收到太多路径的信号,导致相位叠加的效果不佳。
现实中,中国移动采用的TDD-LTE上下行是用同一个频率,因此可以通过单边的信道估计来获取上行和下行的信道情况,所以,TDD网络非常适合波束赋形(因为波束赋形功能的前提是对信道有个良好的估计),可以提高一定的信噪比,在网络边缘的覆盖能力更强。而FDD-LTE上下行是不同的频段,因此不具备这种优势,一般不采用波束赋形。
2.3 双流波束赋形=波束赋形+空分复用
波束赋形(智能天线)是否能实现明显增益,受到无线环境的影响。无线环境可以分为以下2种:
1)直视信道(LOS,line of sight)具有贫散射环境,更有利于智能天线的使用:天线阵元间相关性高、主径明显、能量集中、赋形算法简单、受信道估计精度影响小,智能天线易获得增益。
2)非直视信道(NLOS,none line of sight)具有富散射环境,智能天线较难获得明显增益:天线阵元相关性低、主径不明显、能量分散、赋形算法较复杂,受信道估计精度影响大,更适合使用MIMO空间复用。
为了协调波束赋形与空分复用的矛盾,双流波束赋形正是将波束赋形和空分复用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的一种方案。它在一副天线阵元上叠加2套赋形权重,形成2个波束,在终端角度看来,形成2个等效的“虚拟天线”。2个虚拟天线上可以一个用户终端传送不同的数据,即空分复用;也可以给2个不同的用户终端传送数据,也就是空分多址。
为了实现双流波束赋形,中国移动的TDD-LTE基站一般具备8天线,如下图红色虚线框中所示。为了实现双流波束赋形,8根天线分为两组。
● 两组天线之间的极化方式为垂直交叉极化:红色组天线+45°极化,蓝色组天线-45°极化。这样就使组间的天线相关度低,从而易于实现空分复用。
● 每组天线内,天线大约在空间上间隔四分之一波长。这样就使天线阵列在组内可以实现高度的相关性,从而易于实现波束赋形。
三大运营商采用的LTE双工方式不同,中国移动确定采用TDD-LTE。大规模外场测试中无线通信环境边界条件复杂,使用不同的传输技术以适配不同的应用场景尤为重要。如果选择不当,不仅不能达到网络性能最优,而且会造成网络干扰加大等恶劣影响。MIMO的几种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按照切换的边界条件来分,从离城市中心到郊区以及小区边缘,分别可以用如下传输方式布网:离基站比较近、信号较强、靠近市中心、多径衰落较强的城市中心地区,可以使用闭环MIMO,由于有闭环的RI/PMI反馈,其速率稳定、误码率较低,可以获得多天线增益,但是对边界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如果环境较为恶劣,SNR较低,信道相关性稍低,可以使用开环MIMO方式;在城市郊区较为开阔、信道相关性较高的郊区地区,依照速度的不同,选择波束赋形,波束赋形技术更可以利用TDLTE系统中上/下行信道互易性,针对单个用户动态地进行波束赋形,从而有效提高传输速率和增强小区边缘的覆盖性能。以上各种模式均可切换成发射分集模式,发射分集模式的健壮性强,对速度、信道环境与SNR要求均不高,但是无法产生多天线速率增益,只可以享受由于多天线并行传输带来的分集增益。
如果运营商使用FDD-LTE,根据前文所述,更多会采用4×4或8×8MIMO空分复用。
P02014245薛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