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偷绿色能量被支付宝好友删除是一种什么体验?”
乍一听,因为一个游戏里的行为就删好友,似乎有点“那个”;但是想一想那些为了攒能量多走路绕圈、为了收能量而定闹钟早起的日子,如果列表里有一个好友,每次都能把自己的能量偷走、但自己却从来偷不到ta的,的确,太讨厌了!
也难怪这个问题在知乎热榜收获了一百多万的浏览量,还有人问:“我有一个朋友每天偷我支付宝蚂蚁森林的绿色能量,我把他删了,我做得对吗?”
这不禁让人想起十年前,QQ农牧场还流行,正是“中国一大怪,一亿人在种菜”的时候,不少小伙伴们就会定半夜的闹钟爬起来收菜、偷菜;如果同学半夜偷了自己的菜,至少要不理他半天;如果是下属偷了领导的菜,甚至会被“穿小鞋”。
你是哪种玩家?
虽然很多朋友对蚂蚁森林相当佛系,表示“不常看蚂蚁森林”,认为“开心和放松最重要,不会删偷能量的好友”,但对这个简单的小游戏“较了真”、当成现实社交场景去维护的玩家也大有人在,并且也都是有原因的。
- “讨人厌”玩家:只偷不浇水,自己保护罩
“我就是为了多攒能量多种树才加好友的,当然要偷别人的了!我也不愿意让别人偷,所以会用能量保护罩。”
“天天早上七点钟起来收能量,一收一大片……困是真的困,那也要收!”
认真玩蚂蚁森林的玩家们,应该没有人不盼着自己的小树长大。常偷能量这样的行为虽然惹得好友不太爽,但是对自己有利呀!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选择利己是无可厚非的[1];近期的心理学研究更是发现,利己也许是一个自动化、快速决策的选择[2]。
研究发现,在经历过高难度或高压力的任务后,当人们感觉到注意力不足、内心损耗时,自我控制能力也会降低,从而表现出自动化的行为。一些研究支持自我损耗后行为自动化的结果是利己,也就是说,刚睡醒迷迷糊糊收能量时,和加完班深夜回家路上打开支付宝时,这些人可能更容易对好友的能量下手,连老板和女朋友的能量都不会放过(或者是在变相表达对老板和女朋友的不满?)。
- “老好人”玩家:少偷多浇水,随便你们偷
“我喜欢给别人浇水,尤其是那些好久不收能量的好友,我还会帮他们收;然后他们发来的感谢会在我的树上飘~”
也许种树的小伙伴们都希望好友列表里多一些这样的小伙伴。这些小伙伴会完全自愿地帮助他人浇水、收能量,哪怕自己根本不会获得什么奖赏或酬劳,这是一种纯粹的利他行为[3]。
这是图啥呢?
其实,很多人并不会对“老好人”们视而不见,所以其实“老好人”们也会收到“回礼”,被人回浇。社会交换理论[4]认为,社会的本质是“交换”。社会生活中多次反复交往的经验促使人们追求公平,少有人会对常常给自己浇水的人无动于衷,而往往会积极回浇,以达到长期获益的目的。
即便没有受到回浇,“老好人”们虽然少了能量,但依然能够收获很多快乐。社会交换理论告诉我们,人们之间的交往是靠交换维持的,人们会交换物质性商品,还会“交换”信息、友爱等社会性商品。利他行为虽然不会收获什么实际的益处,但是常常受到社会的承认或鼓励:几g能量算得了啥,收到别人的感谢才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多帮好友浇水,大家遇到我的时候都多朝我笑呢!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做出利他行为后,自己能收获肯定和满足,被回浇时内心也会感到愉悦;而愉悦又会鼓励着“老好人”们继续做出利他行为。研究已经发现,心情也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5],人们愉快、满足、心情好的时候,更觉得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有意义,也就更乐于帮助他人,对种树浇水的兴趣更高了。
- 心机”玩家:偷讨厌的人,浇喜欢的人
“我定了每天7:11的闹钟,就是为了偷某个人的能量!”
“我不怎么给别人浇水,除了……我喜欢的那个男孩子。我天天给他浇水,三次——只给他一个人喔。”
就像小时候在班里发零食,一定要给喜欢的人留自己喜欢的口味,我们也会想着,为喜欢的人表现得nice一些,为他们保留着一点“特权”。
这当然是为了给喜欢的人留下好印象。社会学家认为,人们的社会互动是一种“戏剧表演”,人在“表演”的过程中,为达到其预期的“自我形象”,而强调或隐藏某些与自身有关的事物,有策略地给其“观众”呈现某一特定印象,也就是印象管理[6]。给喜欢的人浇水,就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很友善啦。
而且,这样做说不定真的有用。根据人际关系的互惠原理,我们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如果这种喜欢是只针对自己的,效果还会更好[7];所以,也许假装不经意地让喜欢的人看到这种小“心机”,能让小树见证爱的果实呢!
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引发讨论:弱社交关系中的我们
其实不止蚂蚁森林、十年前的QQ农场,就连微信跳一跳,也曾经引发过“跳不过好友就删人”的讨论。有人觉得,在这些游戏中“讨人厌”的玩家,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自私的,只不过现实生活中碍于情面无法与其绝交,就只能在游戏中删好友以示不满了。
不过,被删掉的好友,多半不是熟人;如果是熟人“作案”太猖狂而删掉了,也会嬉笑怒骂几句又加回来了。
我们跟不同好友们的亲疏是不同的,交流和接触的强度是有强弱区分的[8]。每天见面、畅聊深聊的闺蜜,无条件信任和支持的家人,这些人跟我们的关系也许是强关系;而毕了业就再无联系的同学、一饭之缘加了好友转账的隔壁同事,对于我们来说就没有那么多的交集了,这就是一种弱关系。
弱关系在当下越来越普遍了。在车马都慢的过去,一封家书要寄数天甚至数月,动身拜访一次异地好友要花数月甚至年余,种种限制让人们很难维持弱关系:成本太高了。但现在,见面打个招呼就可以加微信,游戏群里招呼一声就能组一局队友,弱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越发容易:哪怕一年也说不了几句话,只要还躺在通讯录里,就还能说是“好友”;哪怕游戏之外几乎没有交流,只要想组队的时候有人应答,就还能称上一句“队友”。这种关系虽然不够深入,但也并非不重要。
某种程度上,弱关系能以种树等形式得到巩固。尽管浇水不会让一般的朋友变成密友,不会让弱关系转化为强关系,但就像在偷菜游戏还盛行的时候,有人说的那样:“好久不联系的人,因在偷好友菜时,悄然记起,大家虽不用语言交流,可也知道了,原来,我们都彼此存在着。”[9] 现在也有人调侃称:“跟有些人的情谊,就剩下蚂蚁森林帮收能量了。”
以浇水来维系那些平常交往不多的弱关系朋友,能让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中去除那种久不联系的陌生感。不管是偷能量还是浇水,都是一种打招呼:好久不见,我还记得你。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它应该是有助于促进现实交往的。北京大学杨伯溆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强调基于零和博弈的关系,却逐步地失去了与生人交往的能力。
也许,下次因为被偷能量而想删人的时候,戳开那个久未有消息的对话框,问问近况如何,能让我们收获比收能量还多的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