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信息化:通往智慧之路(1.3-智慧油田在全球的实践)

三、智慧油田在全球的实践

智能油气田是油田企业技术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智慧油田的概念最早可追朔到1991年,在《Oil&GasJournal》杂志上就出现了智能油田(SmartField)词汇和论述。

2005年,IBM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展开智慧油田项目合作。

根据“智慧油田(SmartField)”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际上“智慧油田”的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更早于“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或者说“智慧地球”的概念是IBM在“数据地球”的基础上,并在总结“智慧油田”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全球化的概念,然后在又从“智慧地球”à“智慧城市”à“智慧油田”反过来推动了“智慧油田”蓬勃发展。

也可以说这是IBM全球营销的一种商业运作手段,也就是说: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提概念、定标准”。

由于国际上“智慧油田”概念的提出(1991)更早于中国“数据油田”概念的提出(1999),而中国直到2010年才提出智慧油田的概念,所以笔者把中国智慧油田的发展和国际智慧油田的发展分开叙述,以避免混乱。

1.  智慧油田的国际发展

1)     国际智慧油田的发展历程

①  概念提出与初级发展阶段(1991年--)

智慧油田的概念最早可追朔到1991年,在《Oil&GasJournal》杂志上就出现了智能油田(SmartField)词汇和论述。但是,当时还是一个较为模糊的科研领域的概念,尚处于构想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世纪之交。勘探开发一体化、可视化或虚拟现实、智能井(smartwell)技术日趋成熟。ERP、电子商务的应用进入石油业(主要以国外为主),为智慧油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  中级发展阶段(2000年--)

2000年2月,一家名为“DigitalOilFieldInc”的公司被注册。提出了数字油田解决方案,其定位为:为公司内部各部门和外部供应商之间,提供提高知识管理能力、集成协同工作、优化业务流程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2000年2月剑桥能源研究会(CERA)召开的题为“数字油田—新一代油藏管理技术”的大会。

2003年2月,剑桥能源研究会(CERA)又以“未来的数字油田”为题发表报告,倡导利用IT技术,广泛地实现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的集成化、效率化、最优化和实时化。

2003年,英国石油公司(BP)实施“未来的油田”项目。

Shell:  SmartField

BP: e-Field或FieldOfTheFuture

Chevron:i-Field

Schlumberger:DigitaloilFieldoftheFuture……

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地球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X-Field

③  高级发展阶段(2005年--)

以2005年10月在美国达拉斯举行的石油工程师协会(SocietyofPlasticsEngineers,SPE)年会为标志。发表了Shell、Chevron等“SmartField”的应用实践案例(引自《物联网在数字油田的应用》曾涛2010年)。

以2005年,IBM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合作的智慧油田项目由标志,智慧油田进入的起步探索阶段。

④  全面发展阶段(2010年--)

至2010年初,全球已有大致20多个不同的“SmartField”项目在世界各地实施(引自《物联网在数字油田的应用》曾涛2010年)。

在智慧城市在全球蓬勃发展以后,以2010年智慧油田在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和2013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试点为标志,中国油田也开始进入智慧油田发展阶段。

2)     国际石油公司有关智慧油田的定义
①  BP公司e-Field的定义是:

是技术和业务流程的集合,他们对油田的所有资产,从油藏到销售终端,实时地获取、监视和分析油田数据,提供实时的、连续的、远程的监控和管理。可以频繁地获取油藏图像;快速地浏览集成的油藏、井筒和设备单元的纪录;使用门户等可视化工具方便地访问数据,并对其解释和模拟。基于对地表和地下预测模型技术的数字决策支持系统(Digitaldecision-supportsystems)被用于分析实时数据和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开发生产环境。

②  ChevronTexaco的iFields定义是:

是一个与传统操作方法不同的集成的实时的开发过程控制(real-timecontroloftheexploitationprocess)方式。

③  Shell的SmartFields的定义是:

是一个贯穿整个设备资产生命周期(throughouttheassetlifecycle)的由“测量-模拟-控制(measure-model-control)”到“测量-监控-决策-执行(measure-monitor-decide-execute)过程的转变。其核心思想和技术是闭环(Close)、优化(Optimise)和集成(Integrate)。

3)     国际智慧油田的最佳实践
①  斯塔特福约尔得油田----智能油田开发的典范之一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第一次提高采收率研究和应用的热潮,推动了各种EOR技术的进步和成熟,那么斯塔特福约尔得(Statfjord)等油田以油藏模拟、油藏监测、水平井和油藏管理相结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在21世纪初已经掀起了以智能油田为标志的第二次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热潮。

“智能油田”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实时数据采集、实时解释、实施决策与优化的闭环管理,可以将油井、油田及相关资产相互联系起来统筹经营与管理,因此是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在注剂比较昂贵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目前,随着油藏动态监测技术、水平井油井管理以及建立在水平井基础上的油藏管理技术的进步与成熟,智能油田提高采收率前景已经十分明朗。

北海的挪威海域是智能油田技术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该地区的近海平台全都由光缆相连。该地区最大的油田——斯塔特福约尔得油田正是当代智能油田开发的代表,其开发后期正是通过智能油田开发技术,如:采用实时数据传输、广泛使用四维地震技术提高油藏表征水平、在多分支井上安装流量控制器等有效地提高了采收率,实现了油田可持续发展。此外,北海的古尔法克斯油田(Gullfaks)采用井下监测控制系统和多分支井技术相结合开发外围油田,埃科弗斯克(Ekofisk)油田由于陆地钻探生产中心的建立,使其采收率已从46%上升到50%至60%。这些油田都在进行智能油田技术的实践。

斯塔特福约尔得油田使用的智能油田技术包括:实时数据传输、四维地震技术提高油藏表征水平、安装流量控制器的多分支井技术。

a)采用实时数据传输系统

斯塔特福约尔得油田建立了实时数据传输应用系统。该应用系统用于传输来自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的操作平台和分包商的井底钻具的所有测量数据,从海上到陆上的实时数据传输有效地支撑钻井、修井和生产作业。需要新的工艺来促进远程支持以及对生产测井、随钻测量、钻井参数、地质构造、完井、工艺调整和生产优化的质量控制。陆上/海上视频会议(2次/天)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促进工艺的综合化。Tampen地区(斯塔特幅约尔得是其中的一部分)具有稳固的网络通信服务质量。建立了陆上和海上控制室,控制室包括电视会议设备、智能板、投影仪、功能强大的电脑、无线电通讯以及平台和平台工作组,从陆上操作室中还可以获得来自于平台的不同照相机上的工业电视图像。从而实现了实时数据流与高速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有效结合。

(1)使用实时数据进行自动监测,加上陆地机构的日常关注减少了意外事故的发生。降低了关井数量和工艺设备的数量并加强了其运转的规律性。

(2)2005年约有70口井是通过来自陆地的实时数据来支撑其运转的。这种来自陆地的实时支持缩短了70%的操作时间,从而更有效地利用陆上工程资源。

(3)综合作业(IO)作为海上作业实时跟踪工具,已发展成一种强大的作业技术,有力地促进了更好、更快、更安全地制定决策。

(4)利用实时数据流结合创新型软件的应用和高速计算机系统,为建立快速反馈的动态油藏模型奠定了基础。

b)广泛使用四维地震技术提高油藏表征水平

斯塔特福约尔得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规模采用四维地震模拟技术。1979年进行了产前的生产测量,1991年和1997年进行了重复测量,并对这3次测量进行了平行和交叉的均衡校对,以便进行时延地震分析。随着钻井数增多,油田东翼的复杂构造日益明朗。1997年进行了海底电缆测量(OBC),用P波数据为复杂的东翼地区提供了更好的构造成像。海底电缆测量仅覆盖了主油田的一小部分以及东翼地区。现在滑坡区已钻了85口井,加上较好的软件设备,可以显现从主油田滑塌岩石上脱离下来的滑脱面。

(1)4D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确定布伦特油藏未波及的剩余油,进一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因此,使用从180口井的流动模拟结果中综合出的测井资料建立了一个3D地球模型,以便用时延数据解释油藏流体的运移情况。该模型结构包括一系列3D地层网格,这些地层网格覆盖了布伦特油藏上下两层及其盖层。确定中侏罗系布伦特群经历了早期水侵的砂岩产层内未被驱替的剩余油区。提高了油藏表征精度,更好地确定了剩余油分布状况和提高了开发效果。至1996年,对95%的井都已经进行了精确的含水拟合。

(2)地质构造对烃类的流动具有极大影响,尤其是在构造复杂的油藏更是如此,同时地质构造也是油藏模拟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之一,为了加强油藏管理研制了油藏模型以分析油藏动态和预测未来产量。模型的油藏表征越精确,油藏管理效果越好。

c)井下监测控制系统和多分支井相结合(智能井)

该项技术在古尔法克斯油田外围的斯塔特福约尔得组实施,位于北海挪威区段的34/10断块。

油藏特征:斯塔特福约尔得组构造复杂,断层多,油藏非均质严重,连通性差,渗透率低(具体范围不详),开采过程中气窜现象严重,埋深在海平面以下3300米,油藏最初压力47.6兆帕,温度为128℃,地质储量为30.16×106吨,可采储量10.86×106吨。

解决措施:针对这些局限性,实施了井下测试、四维地震监测以及在地面控制井底流量的井底测试设备与控制系统(DIACS)和采用多分支井技术(MLT)。用多分支的长水平井穿透整个地层接近油水界面,并且采用地面控制的流量控制器对整个油藏进行混合开采以限制斯塔特福约尔得组上层的气窜。

完井:在多分支井上安装可调节的井底阀门以控制两个分支的流量达到最优化。在地面通过液压系统控制井底阀门。下方阀门控制新分支井筒的产量,上方阀门控制主井筒的产量。使用液压系统和标准的控制线对这些可调节的井底阀门进行井底控制和操作

实施效果:

(1)采用井底测试设备与控制系统(DIACS)和多分支井技术(MLT),通过增加排液点的数量来增大油藏泄油面积,提高了油田的产量,使得该外围区块2005年的剩余可采储量从207×104吨增长到465×104吨。此外,还可以开采边际储量和原本可能被遗漏的低产区储量。已获取的重要的油藏信息为更好地了解油藏奠定了基础。

(2)智能井系统通过远程节流或者及时关闭区块以实现产量优化,不再需要任何昂贵的传统修井。此外,该系统提供了来自每口井流量控制器的流量动态数据的连续性信息。

(3)把从智能油田中获取的连续性油藏信息输入到构造模型和动态模型中。更新后的模型对于油田进一步开发和油藏评价都很关键。

(4)水下油田的生产测井费用很高并且钻具的获取受限。可用井底测试设备与控制系统代替以助于在不同区域监测油藏条件,提供关键信息参与制定驱替策略。获取新的油藏知识有助于在油藏内进一步调整钻井方案。

(5)多分支井可通过老井筒侧钻方式进行完井,降低了钻井和完井成本。

结论:

斯塔特福约尔得油田开采26年来,主要的优化开采措施为(1)大位移井和水平井,(2)持续加密钻井,(3)水气交替注入,(4)智能油田技

  • 5
    点赞
  • 2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