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与计算大作业-基于本科专业的评估与分析

摘  要

本研究以**大学自动化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标准之间的匹配度模型,深入分析了专业质量标准与目标达成情况。研究内容涵盖了课程设置、学分分布、师资力量、特色课程等多维度评估,并运用Borich评估模型精确计算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研究发现,学校课程设置与国家标准具有较高相似度,但也存在部分课程缺失;学分分布方面,部分课程与国家标准存在较大偏离;师资力量整体雄厚,但在特色课程师资配置上需进一步优化;特色课程与培养目标匹配度较好,但存在差异,需加强优势发挥与薄弱环节改进。此外,通过Borich模型评估显示,不同课程的培养目标达成度存在明显差异,部分课程达成度较低,需深入分析原因并改进。研究结果不仅对本校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本科专业评估;人才培养方案;国家标准;Borich模型;教育质量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the automation major a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its research object, and constructs a matching degree model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 national standard to deeply analyz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standards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argets. The research content covers a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course setting, credit distribution, teacher re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 courses, and uses the Borich evaluation model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achievement of student training target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school's course setting has a high similarity with the national standard,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courses missing; in terms of credit distribution, some courses deviate significantly from the national standard; the teacher resources are overall strong, but need further optimization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racteristic course teachers; the matching degree of characteristic courses and training targets is relatively good,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advantage and improve the weak links. In addition, the Borich model evaluation shows tha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achievement of training targets for different courses, and the achievement of some courses is low, which needs in-depth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this school and also provide a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other universities.

Keywords: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National Standards; Borich Model; Educational Quality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相关理论

2.2 目标达成评价相关理论与模型

第三章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标准的匹配度分析

3.1 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3.2 匹配度指标体系构建

3.3 数据收集与处理

3.4 匹配度模型建立与求解

3.5 匹配度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目标与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分析

4.1 支撑关系模型构建

第五章 基于 Borich 模型的学生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5.1 Borich 模型应用准备

5.2 Borich 模型计算与结果分析

5.3 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综合评价

第六章 专业建设改进方向与建议

6.1 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6.2 目标达成提升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石,在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以及社会全面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本科专业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进而影响国家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自 2018 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质量国家标准》以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围绕专业建设、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开展了系列工作,旨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 “双一流” 建设目标。在此过程中,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打造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科专业体系。

我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员,也积极参与到这一改革浪潮中,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然而,2023 年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组对我校进行全面评估后指出,我校专业建设与国家标准仍存在一定距离,培养目标达成率有待提高。这一反馈为我校专业建设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明确了后续改进和发展的方向。深入研究我校专业质量标准和目标达成情况,对于我校找准问题症结、优化专业建设策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高校专业评估和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早且发展较为成熟。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完善的专业认证制度,如美国的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认证、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评估等。这些认证和评估体系注重从多个维度对专业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师资队伍的水平、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等方面。同时,国外学者也广泛运用各种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为高校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参考。例如,在目标达成评价方面,一些研究采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模型,如结构方程模型(SEM)等,对学生学习成果与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深入剖析,以更精准地评估专业建设的有效性。

在国内,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对教育质量的日益重视,高校专业评估和质量标准研究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高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学者围绕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涉及到不同学科专业的质量标准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目标达成分析方法等多个方面。在目标达成评价模型方面,除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外,国内学者也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对一些模型进行了本土化改进和应用。例如,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模型被广泛应用于高校专业评估中,以解决多指标评价中的权重确定和模糊性问题。同时,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为专业评估和质量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部分学者开始尝试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学生学习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估专业建设情况和学生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然而,尽管国内外在高校专业评估和质量标准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专业质量标准的动态适应性研究方面相对薄弱,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变化,如何及时调整和完善专业质量标准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在目标达成评价模型的精准性和实用性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尤其是如何更好地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深入挖掘影响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为专业建设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本研究将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专业质量标准与目标达成情况,力求为我校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以我校自动化专业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剖析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与目标达成情况。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依据附件 1 和附件 2 中我校自动化培养方案和国家标准培养方案,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标准之间的匹配度模型,从课程设置、学分分布、师资力量、特色课程等多维度进行详细分析,评估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其次,结合附件 2 构建关联矩阵,建立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目标和课程目标之间的支撑关系模型,通过计算支撑度,深入分析现有支撑矩阵的合理性,探寻一种更为合理的支撑矩阵关系,并阐述其理由。再者,利用附件 3 中的学生相关数据,结合培养目标的各项指标,运用 Borich 评估模型精确计算学生培养目标达成情况,深入分析达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加强管理和建设的方向。最后,从培养方案的全面性、灵活性、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教学方法和资源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思考与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向和具体建议,并根据详细的数据和具体要求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为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决策依据。

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政策文件、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以及专业书籍等文献资料,全面了解高校专业评估、质量标准、目标达成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二是定量分析法,充分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深入处理和分析。例如,在计算匹配度模型中的 Jaccard 相似系数和马氏距离时,严格依据相关数学公式进行精确计算,以量化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标准之间的差异;在运用 Borich 评估模型计算学生培养目标达成情况时,通过准确计算平均加权差异得分(MWDS)等指标,并绘制正态分布图,对学生在各课程上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细致的评估。三是案例分析法,以我校自动化专业为具体案例,深入分析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生成绩等方面的数据,通过对该案例的详细剖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为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范例。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相关理论

2.1.1 专业质量标准内涵与要素

本科专业质量标准是衡量和规范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准则与依据,它涵盖了多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键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以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培养目标作为专业质量标准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规定了专业所致力于培养的人才类型及其应具备的总体特征和能力水平。它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培养目标的设定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科专业特点以及学校自身的定位,确保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市场竞争,满足行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例如,对于自动化专业而言,其培养目标可能聚焦于培养具备扎实的自动化理论基础、熟练掌握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开发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毕业要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支撑,详细阐述了学生在毕业时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这些要求通常涵盖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例如,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要求可能包括掌握电路原理、自动控制理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自动化系统建模、分析、设计与调试的专业技能;拥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具备较强的沟通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毕业要求将培养目标细化为可操作、可衡量的具体指标,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选择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课程体系则是实现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载体,它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课程集合。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专业核心课程则聚焦于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确保学生在系统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此外,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也是专业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力量,优秀的教师队伍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实验室、图书馆等,充足的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教学管理则通过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2.1.2 国家标准在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国家标准在本科专业建设中发挥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为高校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规范框架。它是在广泛调研、深入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各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权威性和普适性。

国家标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宏观定位,明确了不同专业类型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这有助于高校在制定本校专业培养目标时,确保其既符合国家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期望,又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避免培养目标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在自动化专业国家标准中,对学生应具备的自动化领域知识体系、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可依据此标准,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本校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中关于学生在特定自动化技术应用领域(如工业自动化、智能控制等)的能力培养方向,以及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特色能力要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家标准提供了基本的课程框架和核心课程建议,确保了不同高校同一专业在课程体系上的基本一致性和连贯性。这有利于实现专业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学生在不同高校接受的专业教育具有可比性和通用性。同时,国家标准也为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预留了一定的灵活性空间,鼓励高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地方经济特色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开设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例如,国家标准规定自动化专业应涵盖自动控制原理、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等核心课程,高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在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与自动化融合等领域的研究优势,增设相关前沿课程或实践项目,提升学生在新兴自动化技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国家标准对师资配备、教学条件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师资配备上,明确了教师的数量、学历结构、专业背景等标准,以保证专业教学团队具备足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在教学条件方面,对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教材选用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确保高校具备良好的教学硬件和软件资源,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对于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建设,国家标准可能规定应配备先进的自动化控制设备、仿真软件以及实验测试仪器等,高校需依据此标准建设和完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和创新实验的平台。

遵循国家标准进行专业建设,有助于高校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增强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国家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2 目标达成评价相关理论与模型

2.2.1 Borich 需求评估模型原理

Borich 需求评估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评价模型,旨在通过量化分析课程的重要程度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之间的差异,来评估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该模型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一门课程对实现培养目标至关重要,但学生在该课程上的表现不佳,那么这门课程所对应的培养目标可能尚未达成;反之,如果学生在某门课程上表现出色,且该课程对培养目标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则可能意味着在该方面的培养已经较为充分。在 Borich 需求评估模型中,计算的核心是平均加权差异得分(MWDS),其计算公式为:       

                      

BDN为Borich差异数,即加权平均差异得分值。

为学分等级,

为第i个同学对应的成绩等级,N为样本观测数,

为加权差异得分值。通过计算 MWDS,可以得到一个反映课程重要性与学生掌握程度之间差异的量化指标。

若 MWDS 为高的正数,则表明该课程的重要程度较高,但学生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意味着该培养目标有强烈的需求但实际培养不足,培养目标尚未达成;若 MWDS 为高的负数,说明学生在该课程上的掌握程度较高,而课程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即该项技能的培养已基本足够,培养目标已达成;当 MWDS 接近(在到附近)时,表示课程的重要性与学生的掌握程度较为匹配,该项技能的培养处于充足状态,培养目标基本达成。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学生成绩分布与培养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模型通常假设课程参与学生期末总分服从正态分布,z为期末总分,

为期望,

为标准差。在给定n个学生期末各科分数样本观测值为(x1,x2,x3,......xn)的情况下,每个学生期末各科分数概率密度函数为f(z):

,,S²分别为样本均值、样本方差、以及

的无偏估计。期末各科分数样本数据的正态分布以

为中心对称,S²为样本数据的离散度。

每个学生期末各科分数概率密度函数为,在给定个学生期末各科分数样本观测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来估计总体均值和总体方差,进而绘制正态分布图。正态分布图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观察学生成绩在总体中的分布情况,结合 MWDS 值,综合判断课程的培养目标达成情况。例如,如果大部分学生成绩集中在较高分数段,且 MWDS 值接近或为负数,说明学生在该课程上的掌握程度较好,培养目标达成度较高;反之,如果学生成绩分布较为分散,且 MWDS 值为正数且较大,则可能提示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并改进教学方法或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培养目标的达成率。

2.2.2 支撑关系模型构建理论依据

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的支撑关系模型构建基于系统理论和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基础。系统理论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