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的张朝阳
本文写于2002年。
2002年1月10日晚,北京恭王府内高朋满座,搜狐2001十大新闻颁奖典礼正在这里进行。重新看到久违的隆重场面,张朝阳无法抑制住自己的兴奋,他说:“如果北京有上流社会,今晚的上流社会就在这里。”
那晚,恭王府内灯红酒绿,欢歌笑语,中国互联网好久没有这样的排场了,人们仿佛又回到了互联网的高潮期。那晚,王志东本来也要到场,后来,他放弃了。那晚,如果王志东真的来了,就太有戏剧性了。一年之前,再异想天开的人也决想不到一年之后会有这一幕显现。
2001年3、4月间,搜狐股票率先跌破一美元,成为垃圾股,那时没人再看好搜狐。在被问及搜狐会不会因为股价90天不能重回一美元而被摘牌时,张朝阳称,他还可以用公司的现金回购股票,或者两股并一股、三股并一股。
这种无力的解释加上种种负面的消息让舆论普遍觉得搜狐可能会在三大门户中率先倒下。赞成这种判断的人大都认为,搜狐没有技术,全靠做品牌,是花架子,经不起风浪,死不足惜。
站在2002年反思2001年的判断,那时我们的逻辑里可能忽略掉了一个重要的参照因素——商业。即便对互联网企业而言,商业依然大于技术。规则、股东结构、诚信、管理、团队一定要比服务器、带宽、访问速度、IP重要得多。
张朝阳与王志东的赛跑,张朝阳最后只赢在,他的股东关系比王志东好,他团队关系比王志东好。张朝阳不是没有经历过董事会的考验,不是没有经历过购并的冲击,但是他挺了过来。因为他是一个地道的商人,他说,他回到中国,如果互联网不热,房地产热,他肯定盖房子去了。
——题记
2000年2月4日,农历春节,北京光华长安大厦。从上午到下午,张朝阳一直埋头在最后审定搜狐Nasdaq上市的IPO文件。斟酌,斟酌,再斟酌之后,下午5点,张朝阳终于按下了向美国证监会发送上市申请的按键。完了之后,张朝阳打车去中央电视台参加春节联欢晚会。他想轻松一下,暂时不想上市。但春节晚会一结束,张朝阳一边随着人潮向外走一边就给办公室打电话,确认文件发到美国没有。张朝阳此时轻松不起来。
第二天,搜狐IPO被美国证监会贴了出来。从那之后,搜狐进入了上市程序。此时,张朝阳不能确切地知道新浪是否已经向美国证监会发出了上市申请,新浪不是美国本土注册企业,不用事先公开IPO。
不久,美国传回“第一轮审批通过”的消息,张朝阳们很高兴;不久,美国又传回“同意路演”的消息,张朝阳们更觉得胜利在望。
然而,就在此时,中国信息产业部找搜狐谈话。张朝阳振振有词:“搜狐是美国的公司,国内要管只能管搜狐在国内业务是不是合法,而不是能不能上市的问题。上市其实跟海外融资的本质是一样的。像e龙、亿唐这些公司都几千万几千万地拿风险投资,这跟上市融的钱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他们不用批?为什么我们要批,批什么?到底是批它的合法性呢,还是批它在美国可不可以公开融资?”
张朝阳多说没用,信息产业部明白地告诉张朝阳:虽然搜狐是美国企业在美国上市,虽然搜狐事实上已经在赴美国上市的途中,但这块业务在中国,所以,还是要得到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批准。
张朝阳听完,脑袋嗡了一声,他让律师继续和信息产业部沟通。
讲话风险
2000年初,张朝阳多次向搜狐董事会和承销商陈述:他怕新浪或网易早于搜狐上市,拿到巨额资金,迅速进行购并,形成压倒优势,“最后,搜狐就没有机会了。”“中国政府这边问题应该不大,因为已经有了中华网上市的个案。”董事会和承销商最后同意了“搜狐绕过中国信息产业部,直接赴美申请上市,以争取时间”计划。
搜狐的律师和承销商的律师为“要不要先到信息产业部审批”一度争执得很厉害。搜狐的律师说:搜狐母公司在美国,赴美上市不需要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批准;承销商的律师则让搜狐的律师仔细理解有关领导的讲话。
搜狐赴Nasdaq上市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性角色:一是承销商,承销商负责将企业推上市;一是律师,律师负责法律文件。搜狐要请律师,承销商也要请律师。搜狐国内国外律师都要请,承销商国内国外的律师也都要请。承销商不只一家,这样加起来,一共找了6、7家律师事务所。承销商欲了解搜狐的情况,主要通过自己请的律师,承销商总是觉得自己花钱请的律师更可信。
中国网络公司赴Nasdaq上市受阻,都是因为某个部长出来讲句话,或者某个处长出来做一番解释。承销商的律师会立即根据这些讲话,整理出上市风险的文件。门户是一个新领域,当时没有法律清楚地界定什么是电信增殖业务,ICP是不是电信增值业务,如果是的话又涉及到WTO 49%的问题。另外,电子商务归谁管也说不清楚,总之,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事情不是很清楚。
就在张朝阳整天向信息产业部跑的时候,2000年4月14日,新浪在Nasdaq上市成功,IPO价格17美元,首日股值上涨了近22%,募集资金6600万美元。当王志东在纽约欢呼雀跃的时候,张朝阳在北京暗自思量,既然信息产业部能批准新浪上市,为什么不能批搜狐上市?
祸不单行,此时出炉的CNNIC 2000年排名更将搜狐排到了第三位,不仅落后于新浪,还落后于网易。这个排名在当时对国外投资人影响很大。
新浪上市后,并没有进行张朝阳想象中的大规模的购并,让张朝阳很惊讶。张朝阳稍微放松了一点,但随即又紧张起来,因为Nasqaq指数越滑越低。“烦,但没有办法,必竟我们是在一个政策环境的空白区下工作。”
流血上市
2000年6月,搜狐终于获准上市,但此时承销商愿意接受的IPO价格下降到了每股13美元,而搜狐1999年末最后一轮3000万美元融资的私募价格为每股15.5美元。
张朝阳此时很紧张,他得说服方方面面的人,得让所有的人签字。早期的投资人没有问题,即便是每股13美元,投资也已经翻了很多倍。关键是最后一轮投资者,他们一上市就亏钱。张朝阳劝说他们的理由是,“不同意也没有办法,只有愿意。”“吵架也不是办法,如果不上的话,投资更会贬值,连退出的机会也没有了。”
搜狐最后一轮融资发生在1999年12月,这轮融资了3000多万美元。1999年末正是互联网概念如日中天的时候。盈科动力1999年初已经投了新浪,但它觉得在门户上投得还不够,所以又投了搜狐,晨兴、联想也在这一期向搜狐投了钱,还有很多投资银行和搜狐联系,他们投资的目的就是乘搜狐上市的快车,让资本翻番。既然他们有这样的期望,张朝阳就得给他们做方案。既然大家都想投资搜狐,此次融资搜狐被估价很高,此次融资后,搜狐总价值超过5亿美元。此前,搜狐一直融资很少,前三次融资加在一起只有1000万美元,不及新浪的十分之一。
北京时间2000年7月12日23:18分,搜狐在Nasdaq上市。在此之前,美国东部时间6月30日上午11时,网易在Nasdaq挂牌上市,发行价为15.50美元,但上市第一天股价就跌破了发行价,收盘于12.125美元。
所以,当交易大厅的大屏幕上出现SOHU四个字母时,站在交易大厅的张朝阳很紧张。还好搜狐上市第一天股票没有跌破发行价,张朝阳长出了一口气。搜狐以每股13美元超过两倍的认购量筹集到资金5980万美元。但上市后,搜狐股票的总价值比最后一次私募的总价值缩水1亿美元,下至4.1亿美元。在大势不好的情况下,现金比市值重要得多。搜狐在此时流血上市是以市值换现金,这个决定从后来的结果看无比正确。8848在2000年7月也被批准上市,但就是因为不能说服最后一轮的投资者同意上市痛失最后一次圈钱的机会。
《知识经济》:作为推搜狐上市的主承销商,第一波士顿信贷银行赚了还是赔了?
张朝阳:这个我不是很清楚。可能赔了,也可能没有赔,他们要趟开中国市场,可能花的钱要多些,因而可能也赔了。
《知识经济》:第一波士顿信贷银行为什么愿意在Nasdaq业已崩盘的情况下,还做搜狐的主承销商?
张朝阳:第一波士顿信贷银行在高科技领域做得很好,在中国市场,它不想像高盛那样掉了新浪又丢了搜狐。
《知识经济》:上市之后,搜狐股价一路走低,你什么心情?
张朝阳:开始当然不太相信,不过时间长了就适应了。
吞下ChinaRen
2000年9月14日,搜狐宣布动用400万股价值3000万美元的搜狐股票购并ChinaRen。新闻发布会上,张朝阳称,今后会保留ChinaRen品牌,“今后,ChinaRen就是搜狐,搜狐就是ChinaRen”,并承诺不裁员。3个月过后的12月18日,搜狐再度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裁员。又过了3个月,ChinaRen原CEO陈一舟离开搜狐。
ChinaRen主要股东原本为高盛,ChinaRen现金到2000年所剩无几,高盛不想再追加投资,急于出手。高盛看好新浪,觉得新浪比搜狐最后做成功的可能性大。高盛当时是新浪的股东,事情本来顺理成章,但2000年王志东“赶走”沙正治以后,高盛也被“赶”了出来。“投资银行在公司中扮演的角色很微妙,一朝天子一朝臣。”张朝阳评价说。
高盛早期一度和搜狐比较近,1999年,因为价钱谈不拢,张朝阳拒绝了高盛的投资,高盛从此和搜狐离得很远。王志东取代沙正治后,高盛又开始和搜狐接近。所以,汪延在搜狐收购ChinaRen之后,讽刺说,ChinaRen基本上把中国所有的比较大的门户网站都找遍了。“ChinaRen曾先后找过新浪多次,希望新浪能予以收购,但新浪最终没有考虑。”
张朝阳和ChinaRen创办人陈一舟同是麻省理工学物理的,在麻省理工就认识。2000年2月,双方管理层开始接触,所有的会谈都是在宾馆里秘密进行,由于在收购价格上未达成一致意见,计划一度搁置。ChinaRen继续寻找买家。2000年8月初,双方又回到谈判桌上,最终签约在12天内就完成了,之所以能在“两个多星期内就迅速搞定”是因为ChinaRen手上一点现金都没有了。长期融资,使张朝阳深谙卖家的心理,在ChinaRen这笔买卖上,他火候掌握得炉火纯青。
张朝阳最终愿意买下ChinaRen,主要看重ChinaRen的社区和技术。张朝阳早就意识到社区的重要性,并着手做,但总不成功。免费电子邮件花大价钱买了微软的产品,因为没有源代码,不能做深度开发,干着急也没有用;即时通讯方面,和北极星合作也不成功;个人主页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都有草草收兵的感觉。“当时得与新浪和网易竞争,当时网易的势头还可以,网易以社区见长,而我也特别认同社区。”“第二个原因是这支队伍不错,清华的技术高手很多。搜狐自创办以来,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技术高手是我一个很大的遗憾。我也可以做技术,我也可以编程什么的,但是我太忙了,我没有时间,我得去融资,我得去管理。亚信是三四个人合伙创办的,他们可以分工,但我就一个人。”“第三原因是这三个人不错,是做事的人,都很诚实。”
“最后还是陈一舟他们自己做的决定。新浪是完全军事化的运作,宝塔式的管理结构里没有他们的位置;TOM虽说是资本运作高手,但去了之后能不能实现还未可知;中华网的内容做得实在太差劲。比较下来,还是搜狐比较宽松,在这儿能做一番事业。”
“后来,我们合作得不错,我们的目的差不多都达到了,我们的校友录特别受人欢迎,我们闪电邮件系统也做得很好,给了新浪很大冲击。”
既然这样,陈一舟最后为什么还是要走?“这是必然的,任何公司购并之后必然有些人要离开,因为位置就那么多。不是留住留不住的问题,而是他觉得他这次创业使命已经完成了,他个人又有了一些新想法。他觉得他成为搜狐的股东以后,搜狐已经重新开始了,他自己也进入了下一步。”
2001年11月9日,原ChinaRen三位创始人之一、现任搜狐首席技术官的杨宁和ChinaRen的另一位创始人、现任搜狐执行副总裁兼总经理的周云帆,再次向纳斯达克提交卖出各35.6万股搜狐股票的申请。如果如数卖出,杨宁和周云帆手中拥有的搜狐股票将所剩无几。
裁员和一个神话的破灭
陈蓉是ChinaRen前市场总监,因为不能忍受去搜狐降级使用,于2000年11月24日,和搜狐方面签了“解聘协议”,后因为工资以及补偿金问题闹上了法庭。
吞下了ChinaRen有用的营养之后,当然要将无用的吐出。“不是专裁ChinaRen员工,而是将像和面一样,先揉成一块儿,然后再切。”“搜狐的市场部和发展部很强,所以在这两个部门ChinaRen裁员较多;技术部和产品部,需要充分发挥ChinaRen优势,这两个部门搜狐裁员较多。”
购并之后的搜狐达到640人,经过2000年12月和2001年1月份的两次裁员之后,只剩下500多一点。就在搜狐裁员之际,搜狐COO李文谦和搜狐CFO相应离职。到此时,搜狐的股价由同ChinaRen合并时每股7美元多,掉到1美元多。到2000年底,张朝阳已经看到他所崇尚的雅虎神话的破灭。既然广告不能独立地支撑一个网站的运营,就必须发展网络更多的功能。在移动通讯方面,搜狐加强了收费的短信息服务,很快见了成效。搜狐做电子商务却一波三折。他们一开始出租网络店面,供别人经营,收的其实是广告费。新浪也在这样做。后来搜狐意识到这样行不通,但也没有好的思路。搜狐现在的电子商务由搜狐社区发展而来,社区原本和电子商务无关,但在社区内经常有网友托搜狐代买东西,一来二去,搜狐的社区就按照网友要求进货,开始电子商务实验。“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情。”“我没有看过卓越的商业计划书。我后来听说,卓越2000年初将商业计划书送来过,请求融资,但只送到了战略发展部,我没看过。”
“搜狐的电子商务和王峻涛式的电子商务有很大区别,老榕什么都卖,风险很大,我只卖网民想要的东西。”如何知道网民想要哪些东西?“搜狐访问量那么大,我放点东西上去,让网民自选,根据反馈很容易知道网民想买什么东西。”“现在能在网上卖的东西本来就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多一些,但现在盈利最重要,而不是铺摊子。我们跟卓越更接近一些,跟8848表面上像,但实际上不是一回事,跟新浪就更不一样了,他们主要是靠商城做广告。”
1997年,搜狐茶水间里,贴满了他们崇尚的格言,这些格言多达17条。其中著名的有:扁平化管理、流动结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等等。
到2001年,“流动结构”、“扁平化管理”等原来被奉为经典的信条全被拿掉了。搜狐原来以项目为导向,部门之间划分不是很清楚,有了一个新目标就做,大家一起扑上去做,这个项目完成,人也就散了。那时候搜狐发展得很快,那时候所有的信息都反映到张朝阳,所有的事情都要张朝阳发号施令处理,张朝阳是总指挥。“100人的时候还来得及,公司大了之后,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来了,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政策问题等着我处理,我忙不过来了。”创业时候留下的神话,现在成了公司发展的弊病。张朝阳创造了这些神话,也要由他一个一个打破。2001年,搜狐开始建立秩序,拒绝越级汇报,拒绝没有计划的流动。
毒 丸
2001年9月29日,搜狐举行新闻发布会,称新浪网发布的两篇关于搜狐的报道“不实”,并要求新浪网于10月15日之前公开道歉,否则将把新浪网告上法庭。让搜狐愤怒的其中一篇报道为《搜狐拟抛售880万股股票北大青鸟欲弃搜狐》。张朝阳称:不实报道不是偶然行为。搜狐之所以如此愤怒,是因为这篇报道触动了搜狐最敏感的神经。
青鸟对搜狐的收购始于2001年4月23日,香港青鸟科技以每股1.18美元价格斥资360万美元接手英特尔手中307万股搜狐股票,获得8.6%的搜狐股权。受此消息刺激,搜狐股价当日上涨7.3%,达到1.32美元。2001年5月7日和8日,青鸟两度出手:以230万美元接手盈科的134万余股,以386万美元买下高盛等五家机构所持的230万股搜狐股票。至此,青鸟共获672万余股搜狐股票,持股比例达到18.9%,一跃成为搜狐第三大股东,仅次于第一大股东张朝阳和第二大股东香港晨兴科技。
青鸟收购搜狐股票客观上帮了搜狐一把, 2001年4月11日至5月21日在青鸟收购搜狐股份的一个月内,搜狐股票从0.81美元攀升至1.69美元,上涨0.88美元,涨幅高达109%。使搜狐股票一举突破了一美元的心理线。
张朝阳起初对青鸟从Intel等搜狐股东手中接收搜狐股票表示欢迎,他说:“像北大青鸟集团这样的公司非常了解中国市场,因此他们对于搜狐在中国市场上的优势有很好的把握,便于我们将这种优势迅速转化为经营成效。”
但搜狐董事会随后怀疑,青鸟收购搜狐的目的不在于整合搜狐和青鸟的资源,而在于刺激其香港上市公司青鸟环宇的股价上扬。张朝阳能让董事会站在他这一边,是他的胜利。如果青鸟入主搜狐,并顺利成为第一大股东,以青鸟一贯的资本运作风格,张朝阳最终可能会像王志东一样被请出局。7月中,搜狐与青鸟在香港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不欢而散。
7月19日,搜狐董事会宣布“股东权益计划”。这个被称为“毒丸”的计划,其核心在于,当搜狐遭到恶意收购的时候,允许搜狐其他股东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得搜狐股票或者得到相应补偿。这就是很多上市公司股票市值没有手中持有的现金多,但其他公司不敢收购它的原因。
“恶意收购”被定义为:未经董事会同意,通过股票购得超过20%的股份。青鸟在此前的三次收购中,已经接手了搜狐18.9%,离启动“毒丸”仅一线之隔。“毒丸”是美国上市公司反敌意收购的通行做法。2001年上半年,通过该类计划的公司有150家,比2000年同期增长45%。雅虎(yahoo.com)、eBay等公司均在2001年通过了类似计划。
到2001年10月,青鸟宣布放弃搜狐的股票,赔了夫人又折兵。事后,张朝阳得意地称:“包括北大青鸟,(做事情)要学习纳斯达克的规则,按程序来。纳斯达克经过了这么长时间,该出的事情都出过,它在法律上是滴水不漏的。”
没受王志东的伤
王志东可能是有些固执,他对于购并的保守,可能会导致竞争的劣势,但是一个公司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受伤更大。王志东在的时候,不管他的模式对不对,新浪的执行力总是很强,没了王志东之后,新浪就有些看不清了,其方向和执行方面处在麻木状态。王志东下台之后,新浪的竞争力减弱了。
——张朝阳
搜狐董事会由6人组成:张朝阳、爱德华·罗伯茨、托马斯·格历、James McGregor、George Chang、Philip Revzin(于2001年6月底辞职,替补的董事为黄沁,网大公司创始人)。爱德华·罗伯茨是第一个给张朝阳投钱的人;George Chang为搜狐第二大股东香港晨兴科技副董事长、晨兴亚洲集团和集团内部多家公司的财务总监兼董事。James McGregor自1993年12月至2000年7月担任道·琼斯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首席商务代表,其中1996年担任北京美国商会会长。托马斯·格历曾任搜狐财务总监兼高级副总裁,现为一家私人公司Artest的财务总监。
张朝阳的搜狐是从零做起,张朝阳做搜狐完全靠风险投资,所以,他一开始就要和他的股东磨合。张朝阳和董事会的矛盾开始集中在融资上,整个1999年由于董事会意见分歧,导致投资迟迟不能融入,致使在1999年搜狐钱不够用,造成1999年搜狐发展较慢。
到1999年末,董事会的人学会了在一块合作,改换了头脑,一些新的投资者进入搜狐,他们不同于罗伯特和尼葛洛庞帝等个人投资者,因为对张朝阳有信心,放手让张朝阳做,张朝阳的主导权得到加强。
在和董事会磨合的过程中,张朝阳学会了妥协,尽管妥协有时会很难受,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2001年4月17日,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告别搜狐担任新浪文化事业战略顾问,协助新浪在文化领域发展与各方面的合作关系。此前,这位写出《同桌的你》的音乐人被搜狐聘为娱乐产业发展总监。
被迫送走高晓松的背后隐情是:搜狐董事会不同意搜狐向娱乐电视制作发展。张朝阳当时坚持“自己很看好这个方向”,董事会认为张朝阳不懂电视,坚决不同意做。张朝阳事先已经开始做了,但在董事会的巨大压力之下,他最终放弃了。现在,张朝阳觉得董事会说得对,“搜狐不应该分心做搜狐不擅长的电视制作。”
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张朝阳说服董事会。“搜狐直到现在还是按照我的模式向前发展。”张朝阳在董事会的主导地位还和他是搜狐第一大股东持有搜狐25%的股票有关,搜狐的第二大股东是晨兴占21%,除此之外,都是持股比例不超过4%的小股东。
和新浪拼新闻
新浪和阳光合并显然削弱了新浪在网络方面的竞争力,优势互补都是纸上谈兵,能不能实现则由管理、团队等等很多因素决定。
——张朝阳
搜狐2001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季度营收总额已经创下了360万美元的新纪录,毛利润也由上一季度的21%上升到33%。帐面净亏损减少至270万美元,2000年同期账面净亏损为 350万美元。基于这些数据,张朝阳将搜狐盈利的目标定在了2002年底。
搜狐要真正超过新浪,关键在其广告收入的增加。而搜狐第三季公布的广告收入为240万美元,新浪为540万美元。
《知识经济》:搜狐现在的广告收入不到新浪一半,追上,谈何容易?
张朝阳:从增长势头看,这个局势正在被改变,2001年第一季,搜狐广告收入只有100多万美元,是新浪的六分之一。现在我们已经是新浪二分之一了,从增长势头来看,我们完全有可能扭转这种局势。
《知识经济》:搜狐的新闻和新浪的新闻本质上都是传统媒体的摘抄,搜狐靠什么超过已经在摘抄上领先的新浪?
张朝阳:靠新闻观的区别,新浪还是继承他们快和多的风格,而搜狐则在新闻视角和选择上反映了生活化和人文关怀。另外,我们军心稳定。再有,我们邮件上的胜利,现在用搜狐邮件,也能看到我们的新闻。搜狐用户人数已经超过了新浪,我们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3900万,每天有1000万用户在用搜狐。新浪已经先入为主,我们要比他们好很多,才能扭转局面。
《知识经济》:一定会超过新浪?
张朝阳:一定要超过新浪。
《知识经济》:什么时候?
张朝阳:这很难说,要看新浪的增长了。在收入总量上我们会很快超过新浪。广告收入超过新浪可能要晚一些。
《知识经济》:会不会等你们打败了新浪,门户也已经过时了?
张朝阳:门户不是ICP。门户是一个大家都从这里出发的品牌,如果把门户等同于ICP,那么一个不知名的网站也能把内容做得和一个大门户一样好,但是,把内容做得一样好又有什么用呢?一样没有人来。
门户一点也不过时,门户依然是互联网争夺最激烈的领域。在美国,雅虎、MSN和美国在线三家现在竞争得很激烈。几千万用户的门户能量一旦释放出来,力量很大。搜狐商城为什么能超过卓越,我们的短信为什么能做到第一,都是因为搜狐是用户量第一的门户。
2002年1月,当搜狐股价正在迅速向1美元警戒线滑落的时候,张朝阳用14700美元吃进了1万股搜狐股票;2002年1月,张朝阳又以23200美元买了2万股搜狐股票,同是一万股,价格涨了近一倍,这是张朝阳一年的成绩。
张朝阳开一辆旧吉普车在十字路口等红灯,绿灯亮时,张朝阳启动慢了半拍,被后面 “大奔”里的人破口大骂。
这件事情过去了很久,张朝阳一直耿耿于怀。“这个人可能根本就不是车主,可能就是个开车的,可他就觉得他比你排场大。如果那天我开的是保时捷,他可能就不会骂。这是一种奴才心理。”
张朝阳说,他欣赏美国的富豪。“你在美国中西部一个小城里,看到一个老头开着一辆破旧吉普,他有可能就是美国第几富豪。”从美国回到中国,张朝阳决定学美国富豪。“我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平民意识,这种平民意识改变了中国传统企业家的形象。以前搞企业的人像一个财主、大佬,做生意的人都特别气派,特别豪华。”“我公司没有车,我的生活方式、我公司的民主管理,都是一种平民意识。”
2002年1月10日晚,搜狐十大新闻评选颁奖晚会,张朝阳致辞时,却说出了和“平民意识”背道而驰的话。他说:“如果北京有上流社会,今晚这里就是北京的上流社会。”张朝阳关于“平民”和“上流社会”的表达都发自内心:当别人瞧不起他时,他自然会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当他春风得意时,他一定也有“上流”意识。
没什么,谁都一样。谁都不是一个定义就能够概括完整的复杂的人。张朝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总能让他暴露的那一面有利于他的生意。骨子里,张朝阳是个孤独内向的人,为了搜狐,为了他坚信的“注意力经济”,他必须外向,必须与众不同,必须频频接受记者专访,必须将一件事情讲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
张朝阳10多岁的时候,特别崇拜一位法国数学家。鸟儿从头顶飞过,数学家手一挥,就能以手指为坐标,马上算出鸟儿的飞行速度。那时候,张朝阳长期处于思考和不说话的状态。后来,张朝阳学了物理,做了物理博士。物理更是一门要将一件事情想透彻的学科,张朝阳更加沉默了。
对于文艺的喜好多少克服了一些张朝阳物理的沉默,但很多时候,话一说出口,张朝阳又总是物理地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所以,张朝阳说话总是磕磕绊绊,躲躲藏藏,欲言又止的样子。这个样子很容易被看作不坦诚,不诚实。
张朝阳不善于误导记者,不善于同媒体打交道,媒体中真正喜欢他的人不多。面对各种非议,张朝阳再度显示出了他的漠不关心,更让媒体中人恼火。“这可能和我的经历有关,到了美国,我中国的圈子没有了;回到中国,我美国的圈子没有了。如此一来,我一直生活在中国和美国之外,这使得我一直有种边缘的感觉,这种边缘的感觉使得我不太在意我在美国多有名,同样在中国这个圈子,我又跟谁比呢?跟大学同学比?跟中学同学比?没那个必要,参照系没有,也就不大在乎别人对我怎么说、说什么。”
从1996年到1999年末,三年间,搜狐一共只用了700万美元就树立了“中国互联网最大之一”的品牌。一个不爱说话,不善言谈的人居然成为品牌建设的最大赢家。张朝阳认为,他的这个个案应该写进传播教材中去,但张朝阳也清楚他的例子无法复制。张朝阳赶上了新经济对中国人观念进行冲击的第一波,而这个机会不会重来。
张朝阳将自己定位于对中国有贡献的人,抛开互联网,他觉得他给中国带来了对创业的全新理解。“以前都是民营企业,利用滚动发展,利用政策漏洞发展。搜狐一开始就请很好的律师,一开始就风险融资,国际管理,是新一代做事的方法。”
这就是张朝阳,一个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始终坚持自我欣赏并感觉良好的张朝阳,也许这正是张朝阳成功的原因。尼采在其自传《瞧!这个人》中,曾经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这么聪明?我为什么这么智慧?我为什么能写出这本好书?你们为什么一定要看这本书?”采访过张朝阳的人都知道,张朝阳至少表面上有这种自信。
喜欢和不喜欢是第二位的,存在和产生影响是第一位的。张朝阳存在过,产生过影响,并将继续产生影响。这也许就是他的意义。
来源:《知识英雄2.0》
作者:刘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