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真的比传统技术分析强吗?笔段划分的核心要点解析
缠论和传统技术分析的区别
很多人觉得缠论神秘,其实它更像是一套“结构化学”,把价格走势拆解成笔、段、中枢这些基本构件。传统技术分析比如均线、MACD、KDJ,更多是看趋势和指标信号,而缠论更注重走势的“生长逻辑”——价格是怎么一步步走出来的。
举个栗子,传统分析看到金叉可能就喊买,但缠论会问:这个金叉发生在哪个级别的笔里?是否形成了有效段?有没有中枢支撑?就像盖房子,传统分析看外观漂不漂亮,缠论直接研究钢筋水泥怎么搭的。
笔的划分:别被“假笔”坑了
划笔是缠论的基本功,但很多人第一步就错了。缠师原文说笔要满足“顶底分型+至少5根K线”,但实际操作中常有陷阱:
- 包含关系处理:相邻K线有包含关系时,必须按“高高取高,低低取低”合并。比如:
# 伪代码示例:处理包含关系
def merge_kline(k1, k2):
if k1.high >= k2.high and k1.low <= k2.low: # 完全包含
return Kline(high=max(k1.high,k2.high), low=min(k1.low,k2.low))
# 其他情况略...
- 次高/次低点:顶分型的第二根K线高点必须是三根里最高的,底分型反之。很多人漏看这个,把震荡里的毛刺当成了笔。
段的本质:多空力量的战役
段=至少三笔构成的方向性走势。划段的关键是看是否破坏前一笔的趋势。比如上涨段,必须有一笔下跌跌破前一笔的低点,才算段结束。
常见误区是把所有连续三笔都当段。实际上,段要有“攻击性”——比如上涨段的笔要明显放量突破,下跌段的笔要带量杀穿支撑。没力度的三笔可能只是中枢震荡。
为什么缠论能抓到转折点
传统指标常有滞后性,而缠论通过中枢和背驰预判转折:
- 中枢:某级别三段重叠区域,相当于多空阵地。价格离开中枢时,如果力度减弱(比如MACD面积缩小),就可能“背驰”回调。
- 级别递归:1分钟图的背驰可能引发5分钟笔的回调,但日线段的趋势未必改变。很多人亏钱就是因为看小级别操作却忽略大级别方向。
缠论的致命短板
- 主观性强:100个人能划出120种笔段,尤其是处理复杂包含关系时。
- 学习成本高:没三个月实战连划笔都搞不定,不如均线直观。
- 不适合量化:传统技术分析容易写成策略代码,缠论的“当下判断”很难程序化。
怎么用才不翻车
- 先定级别:做短线至少看30分钟+5分钟两级,做日线波段得看周线+日线。
- 等确认:背驰后别急着抄底,等分型确认或二买点。
- 混合使用:用MACD辅助判断背驰,用成交量验证攻击笔的有效性。
最后说句大实话:没有无敌的理论,只有适合你的方法。缠论像把手术刀,能解剖走势,但如果你连K线都看不明白,不如先用均线这种“菜刀”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