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 概论
1.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第一台储存程序的计算机是194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诞生的EDSAC(电子延迟存储自动计算).吸收了冯 · 诺依曼提出的“存储程序控制”的设计思想,而计算机EDVAC(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在1951年问世。
2.冯·诺依曼的存储程序控制概念概括起来为:
计算机硬件:ALU、CU、memory、I/O设备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表示指令和数据 将编好的程序和原始数据事先存入存储器中(存储程序)
然后启动计算机工作(程序控制:控制器依据存储的程序控制计算机完成计算任务)
弱点:存储器的访问成为瓶颈
非冯计算机:数据驱动的数据流计算机、需求驱动的归约计算机和模式匹配驱动的智能计算机等
3.硬件组成:
CU控制其他部分、主储存器和CU之间存在地址/指令关系、主存储器与其他部件为数据关系
ALU:算术逻辑运算部件.核心为加法器,还有若干通用寄存器或累加寄存器.(暂时存放操作数和运算结果)
CU:包括一些专用寄存器.控制器从内存中取出解题步骤(指令)
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CPU不能直接访问)
I/O设备:自动控制和检测系统中的A/D也是输入设备,D/A也是输出设备
储存器设计思想:冯诺依曼结构和哈佛结构
冯诺依曼:指令和数据是不加区分地混合储存在同一个储存器中共享数据总线,不能同时取指和取操作数
哈佛结构:分为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至少具有两组总线 PM和DM地址数据总线
一个机器周期内可以同时准备好指令和操作数 可以使指令和数据具有不同的位宽
Cache中采用哈佛结构 主存储器采用冯诺依曼机构
提高程序执行效率 缩短指令执行的时钟周期 提高主存储器的利用率
微、小型计算机多采用总线结构,其特点:共享、分时(同一时刻只允许一对设备或部件之间传送信息)
最简单的总线结构是单总线:地址总线(AB单向)、数据总线(DB双向)、控制总线(CB),同时还有相关控制电路(系统总线) 电路主要由三态门组成
大、中型计算机则采用通道等方式连接各大部件:主机(CPU和主存储器)、通道、设备管理器、外设
系统级->寄存器级->门级->晶体管级->物理级(MOS、TTL)
4计算机系统:
硬件软化:增强系统的功能和适应性 软件硬化:降低软件在时间上的开销
固件(Firmware):存储在能永久保存信息的器件(如ROM)中的程序,具有软件功能的硬件。执行速度快于软件灵活性优于硬件
相同的系统结构:指令系统、数据格式、字符编码、中断系统、控制方式和输入输出方式等保持统一。
物理机:硬联逻辑级(门、触发器等逻辑电路)、微程序级(微指令集)、传统机器级(指令集:机器指令)
虚拟机:操作系统级 汇编语言级 高级语言级 应用语言级
微指令编写的微程序直接由硬件执行,微程序被固化于只读存储器ROM中,常称为固件
5.计算机主要的性能指标:
机器字长:能直接处理的二进制信息的位数。字长标志着精度,字长越长,精度越高
主 频:CPU的时钟频率。一般情况下,时钟频率越高,运算速度越快。整机速度由多种因素决定。
总线宽度:数据总线一次能并行传输信息的位数。一般指(外部)数据通路宽度。
可能与CPU内部的数据总线宽度(内部寄存器大小)不同
存储容量:系统能存储的二进制字的总数,单位:KB、MB、GB、TB等。
运算速度:
不同类型指令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频繁程度,乘上不同的系数(平均运算速度)
每条指令执行所需时钟周期数(Cycles Per Instruction,CPI)
以MIPS(每秒执行几百万条指令)和MFLOPS(每秒执行几百万条浮点运算)作为计量单位来衡量运算速度
CH3 指令系统
1.机器指令的格式: (二进制) 操作码OP 地址码Addr
操作码指明做什么操作 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