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称中国遍地是人才 重在选拔

和讯网消息 11月2日召开的FT中文网2012年度高峰论坛上,画家、文化评论家陈丹青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遍地是人才,更重要的课题是如何选拔人才,如何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根据公开资料,1978年,陈丹青曾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而当他2000年从美国纽约回国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后,却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招不到合适的学生。而报考他的博士生的学生,专业成绩大多很优秀,却个个因为政治或英语不过关而遗憾而去。2002年的硕士考生中,一位绘画成绩位居第一,却因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陈丹青向学院通融未果。此后一年,这名考生在北京租房,专攻外语和政治,翌年再考,还是专业第一,政治过关了,但外语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门外。后来这名学生轻松考入英国一家大学艺术专业的研究生,而且英语方面没有受到任何阻碍。如今她的画已经被英国肖像博物馆收藏了。后来,出于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深深失望,陈丹青向清华大学递交了辞呈。

  陈丹青说,人才就是品牌,比如每年到欧洲去旅游,都会拿到一本册子。翻开每个国家的册子,介绍这个国家的历史等种种情况的内容并不多,但是都会以这个国家的艺术家做品牌,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达芬奇等等。这个品牌中国有,但在他接触的西方人眼里,中国被分割成两个时代,一个是古典中国,有许多为世界所熟知的人才名片。一个是当代中国。

  “我在清华任教的时候,发现校园里很少有赵元任、陈寅恪、王国维等人的痕迹。当时我跑遍了清华园,注意到很少有学生注意到这些人跟清华的关系,也没有人真正在意。只有在谈到清华的历史时,这些人才被当作点缀被提及。”陈丹青说,过去的六十年,是中国对人才高度控制的六十年,三十年前,很多人才被摧毁。这三十年来,情况有所改变,不少人才出现了,走到世界上去了。但是,最近的23年来,中国大学做的最主要工作是控制学生,而且非常成功地控制住了。

  “现在你再让大学生们像以前那样畅所欲言,已经很少有大学生感兴趣了。而这些大学生本来就是人才。”陈丹青说,“中国的情况是,出不了人才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不要出事。在不可以出事的教育系统中,谈人才是个伪命题。”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