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学习(1)

课后经典习题节选

a. 社会保障如何影响人们在工作时的储蓄激励?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为退休后提供稳定收入,可能对储蓄行为产生以下影响:  
1. 替代效应:  
   若个人预期退休后能获得社会保障津贴,可能减少工作期间的储蓄意愿,因为社会保障金被视为一种“替代储蓄”。  
2. 预防性储蓄的削弱:  
   社会保障降低了退休后收入不确定性的风险,从而减少为应对风险而进行的额外储蓄。  
3. 津贴减少的抵消作用:  
   如果工作后领取的津贴因收入增加而减少,部分人可能反而增加储蓄以弥补退休后潜在的收入缺口。  

社会保障总体上可能抑制储蓄激励,但其具体影响取决于制度设计(如津贴减少的幅度)和个人对退休收入的预期。

b. 收入提高时津贴减少的政策如何影响65岁以上的人的工作激励? 
这一政策通过“隐性税收”效应影响工作决策:  
1.边际收益下降:  
   每增加1元工作收入,可能导致社会保障津贴减少一定比例(例如每赚1元减少0.5元津贴)。这会降低实际净收入,削弱工作动力。  
2.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权衡 :  
  替代效应:因工作净收益减少,部分人可能选择减少工作时间或提前退休。  
  收入效应 :若个人需要更高收入维持生活水平,可能反而增加工作时间。  
3. 政策设计的敏感性 :  
   若津贴减少幅度过大(如100%抵消额外收入),可能导致完全放弃工作;若幅度较小,影响可能有限。   

  关键经济学概念支持  
 机会成本 :选择工作需放弃闲暇或退休福利,需权衡净收益。  
 生命周期假说 :社会保障改变个人对终生收入的规划,影响储蓄与消费决策。  
 边际税率效应 :津贴减少相当于对额外收入征税,降低边际回报。

 

 

 对1996年法案修改反贫困计划的分析

 7a. 这个变动如何影响对工作的激励?**  
1996年法案将福利津贴领取时间限制为两年,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影响工作激励:  
1. **时间压力与紧迫性**:  
   福利领取者必须在两年内找到工作,否则将失去津贴支持。这种“截止期限效应”迫使个人更快进入劳动力市场,减少对福利的依赖。  
2. **降低福利依赖的预期**:  
   长期福利可能削弱工作动力,而短期限制明确传递“福利是临时援助”的信号,鼓励个人优先通过工作获得收入。  
3. **边际激励增强**:  
   对于有工作能力但犹豫不决的人群,政策通过减少“等待选项”的价值,提高其主动求职的边际收益。  

实证支持:美国1996年福利改革后,福利领取人数显著下降,单亲母亲的就业率短期上升(尤其在政策实施初期)。  

**例外情况**:  
- 对技能不足或有特殊障碍(如残疾)的人群,时间限制可能导致其陷入贫困,但政策主要目标群体为“有工作能力者”。  

---

 7b. 这个变动如何反映了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取舍? 


这一政策调整体现了经济学中经典的 平等与效率的权衡 :  
1.  效率提升 :  
   - 缩短福利期限促使更多人参与劳动,提高劳动力供给和经济产出。  
   - 减少政府长期福利支出,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目标)。  
2. **平等性削弱**:  
   - 弱势群体(如无法在两年内就业者)失去收入保障,加剧经济不平等。  
   - 短期贫困率可能上升,尤其在高失业率或经济衰退时期。  

**政策逻辑**:  
- 政府选择**牺牲部分平等以换取效率**,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带来的长期收益(如技能积累、收入增长)将弥补短期不平等。  
- 这一权衡符合“激励相容”原则——通过政策设计引导个人行为与社会目标一致。  

 

1996年法案通过限制福利期限,在短期内显著增强了工作激励并提升了经济效率,但也需承担加剧部分群体经济脆弱性的风险。这体现了政策制定中常见的**效率优先于平等**的倾向,尤其是在福利改革领域。

一度追求平等就会浪费效率,一度追求效率就会使平等失衡

 当增发货币时,谁被“征税”了?为什么?

 
当政府通过增发货币弥补支出时,实际被“征税”的是**持有货币的全体民众 ,尤其是  现金储蓄者、固定收入群体 以及 无法快速调整收入与价格的人 。原因如下:

1.  货币购买力下降 :  
   增发货币会稀释现有货币的流通价值,导致物价普遍上涨(通货膨胀)。民众手中的货币数量未变,但实际购买力降低,相当于隐性“没收”了部分财富。

2. **储蓄者的损失**:  
   储蓄账户中的现金因通胀而贬值,利息收入若低于通胀率,实际收益为负。例如,若通胀率为10%,而存款利率为2%,储蓄者的购买力净损失8%。

3. **固定收入群体的困境**:  
   领取固定工资或养老金的人群,其名义收入无法随通胀同步上涨,生活成本上升直接压缩其实际消费能力。

4. **债权人受损**:  
   债务合同通常以名义金额约定还款,通胀使债务人用贬值的货币偿还债务,债权人收回的资金购买力下降。

  为何称为“通货膨胀税”?  

- **隐蔽性**:不同于直接征税,通胀税无需立法程序,政府通过印钞即可获取资源(如战争资金)。  
- **强制性**:所有持币者被迫承担购买力损失,无法通过法律手段规避。  
- **分配不公**:通胀税对低收入者和现金依赖者的打击更大,而富人可通过投资实物资产(如房产、黄金)对冲通胀风险。

增发货币的本质是通过通货膨胀转移民众财富为政府所用,其效果等同于对货币持有者征税。这种“税”的负担主要落在无法保护自身财富免受通胀侵蚀的群体身上,体现了资源再分配的隐蔽性不平等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zhangdaliangmvp

如果有帮助,请喝瓶水吧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