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3岁到29岁,赵志磊几乎整个人都醉心于研究咬人的蚊子。“……脑子里一直在思考正在研究的问题,尽一切努力去获得新的进展,我不止一次梦到我正在研究的课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这位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坦言自己比较喜欢那种独树一帜的研究:从一种拥有某项神奇能力的生物出发,然后揭示出比较普适的规律。
蚊子就是其中一种,“它们有非常敏锐的嗅觉”。终于在2022年5月,30岁的赵志磊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阐述蚊子在寻找宿主(人类)时的大脑活动。这项研究,科学地回答了“蚊子为什么专咬我”这个让许多人挠破头的疑问。
如今,赵志磊已赴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他的博士后课题不再是蚊子,而是转向鹦鹉。这有点冒险,但他内心坚定:“如果我继续研究蚊子,能更快地找到教职。但是我更看重的是,我对鹦鹉非常感兴趣,新的技术手段意味着我们现在可以深入研究它的大脑,有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或许能通过研究鹦鹉得到解答。”
赵志磊 本人供图
不是所有蚊子都咬人
世界上总共有3500多种蚊子,但并不是所有蚊子都咬人。蚊子分为雌和雄,它们长得就不一样,雄蚊小一点,触角上有很多刚毛,像一把刷子。
雄蚊一般以花蜜为食,并不吸血。需要吸血的是雌蚊,因为它们在产卵时需要很多蛋白质,而花蜜中没有蛋白质,只有人和动物血液中的蛋白质才能满足它们的需求。
其次,并不是所有种类的蚊子都喜欢咬人。蚊子中的大多数其实没有固定的偏好,遇到什么就咬什么。大概只有不到10种蚊子是专门咬人的,但是正是这10种蚊子传播了人类大多数的疾病。
很神奇的是,人们发现这些专门咬人的蚊子能够准确地区分人和动物,那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通过气味。
大家可以看这个实验。研究人员在一个大箱子中放了 100 只埃及伊蚊——就是平常所说的花蚊子,然后在箱子的左侧一端通入人的气味,右侧通入动物的气味,让这些饥渴的蚊子来进行选择。
可以看到这个实验的结果非常明显
,时长00:21
所有的蚊子都选择了人的气味这一边,而对动物的气味却没有什么反应。
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你正在草原上高兴地骑着马,忽然飞来了一大群蚊子,然后所有的蚊子都扑到了你身上,而不会去咬你的马,这是不是非常让人崩溃?
赵志磊的研究想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这些专门咬人的蚊子为什么这么喜欢人的气味?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选用了埃及伊蚊,也就是刚刚视频中的花蚊子来作为研究对象。
养蚊子和收集气味
研究人员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要怎么在实验室里养蚊子呢?一开始他们在野外收集蚊子的卵,带回实验室孵化。但是孵化后的雌蚊如果要繁殖后代,还是需要吸血,怎么给它喂血呢?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购买动物的血袋,比如说兔子的血,然后在血液表面覆盖一层薄塑料膜来模拟皮肤,再把血液加热到体温,这个时候蚊子就可能刺破塑料膜来吸血。
这种方法比较繁琐,那些偏爱咬人的蚊子,像埃及伊蚊也并不喜欢动物的血。因此他们通常用的是另外一个更有效但也有点粗暴的方法,就是把手臂直接伸进养蚊子的笼子。于是几百只蚊子会趴到研究人员的手臂上,十多分钟之内就可以吸饱血,非常高效。
但这个方法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喂完蚊子之后,手上会起很多包,非常痒。不过几个月之后,再用手喂蚊子就不痒了,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已经适应了。有研究者曾经创下了一天之内喂3000只蚊子的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这项研究不仅要收集血液,还要收集气味。人类的气味由十几种不同的化合物组成,但并没有哪种化学分子是人特有的,也就是说,人的气味里含有的化学分子,动物的气味里面也有,只是具体的含量不一样。那么蚊子是如何确定其中特别的分子呢?
注:图里的每一个竖条都代表一个人或者一种动物,不同的颜色表现的是不同的化学分子,颜色条的长和短就表示了这种化学分子的多少。
蚊子的大脑在想什么?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决定采用一个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的方法——给蚊子做开颅手术,看看它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蚊子也是有大脑的,不过很小,只有0.5毫米左右。
科学家非常小心地用镊子拨开蚊子头上的表皮,再把触角和口器去掉,它的大脑就暴露出来了。为了方便在显微镜下观察,还会对蚊子的大脑进行染色。
但是如果想要知道蚊子在闻到人的气味时在想什么,光是在显微镜下看到它好看的结构还不够,因为染色会让蚊子大脑失去活性,染色后的蚊子已经死了,而研究者需要被开颅的蚊子还要活着,才可以实时记录它们大脑的活动。
几乎所有研究蚊子的科学家都非常渴望这样的方法。直到10年前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才让这种方法变得有可能。
我们的想法是通过编辑蚊子的基因,特异性地标记大脑中的神经细胞,让它们可以表达荧光蛋白。当某个脑区的神经细胞被激活时,荧光就会增强,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是哪个脑区被激活了。
不过这个想法虽然听上去很美好,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很有挑战性,因为基因编辑在蚊子里面成功的效率太低了,成功率甚至低于0.1%。这就意味着每次要筛选大量的蚊子,才能成功获得一只我们需要的蚊子。
就这样反反复复花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研究人员才陆续制造出了一些可以用的转基因蚊子。他们通过编辑不同的基因标记了不同的神经细胞。他们做的第一个实验是给同一只蚊子闻8个人和5种动物的气味,然后比较它的大脑活动有什么不同。
当只给蚊子通空气,也就是没有气味的时候,蚊子的大脑几乎没有激活。
方框里表示的是蚊子的初级嗅觉脑区在闻到一种气味时候的大脑活动,红色越深表示激活越强。
但是当蚊子闻到人的气味的时候,有好几个嗅小球被大量激活。
蚊子闻到人的气味时,初级嗅觉脑区的大脑活动,红色越深表示激活越强。
更为有趣的是,当研究人员比较全部实验结果的时候,发现有一个特殊的嗅小球,它只被人的气味激活,对动物的气味几乎没有反应。
给一只蚊子闻8个人和5种动物的气味后,蚊子大脑的实时活动。绿色箭头:只被人的气味激活的嗅小球;橙色箭头:会被动物激活的嗅小球;蓝色箭头:对人和动物的气味都有反应的嗅小球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们发现,这个对人敏感的嗅小球探测的是癸醛这种物质。癸醛在人的气味里面会特别多,而动物的气味中很少存在。
所以关于蚊子为什么喜欢人这个问题,科学家提出了一个理论:因为人的气味里面癸醛很多,癸醛可以大量地激活这个对人敏感的嗅小球,而动物的气味里面癸醛很少,这个嗅小球不被激活,所以蚊子更喜欢人的气味。
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研究人员又做了一个实验,是这个课题里面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实验。他们配比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混合物,只有两种化学分子——正己醇和癸醛,但是它可以很好地模拟人的气味。
当蚊子闻到真实的人的气味时,有几个嗅小球被激活了,而当它闻到这个混合物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类似的几个嗅小球也被激活了。
那么当蚊子闻到这个混合物的时候,会不会很兴奋,会不会像喜欢人的气味那样喜欢它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做了一个风洞实验。在风洞的上游释放一种气味,在下游释放蚊子,观察蚊子闻到气味的反应。
可以看到,当科学家在上游什么气味都不释放,只是通空气的时候,蚊子的反应很小,飞一会儿就会停下来。
而在上游挂一只人穿过的袜子时,蚊子闻到人的气味就会非常兴奋地飞过去。最让人惊喜的是,当在上游释放混合物的时候,蚊子非常兴奋,就像喜欢人的袜子味道那样,兴奋地飞到上游。
这个结果让研究人员很惊喜,因为人的气味里面有上百种分子,而他们只使用了两种分子就可以很好地模拟它的效果。
这个发现不仅很有趣,也很有用,因为这个混合物只有两种化学分子,相比于上百种分子来说,它可以很好地被制造和储存,这样就很方便应用于捕蚊器中。研究人员已经申请了专利,已经有好几家专门制造捕蚊器的公司表示有很大的兴趣。
目前市面上使用的驱蚊剂很多是经过大量化学筛选得到的,它们具体的作用机制我们其实并不清楚,所以效果也并不是那么理想。
但是如果根据蚊子的大脑活动能够特异性地寻找到一种驱蚊剂,效果也许会好很多。科学家们正在这个方向做进一步的研究。
大家平时可能会觉得有的人特别招蚊子,确实有的研究者曾经在蚊子面前摆了不同血型的血液,然后发现蚊子更喜欢O型血。
另外一个研究发现,如果双胞胎当中的一方很招蚊子,那么另一方招蚊子的概率也很高,通过计算发现遗传因素大概占了 60% 的比例。
还有一个研究更有趣,日本科学家发现当同一个人喝了350毫升啤酒之后,就会变得更招蚊子喜欢。
这些研究告诉我们,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对于招不招蚊子都有贡献,但是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赵志磊博士的研究当中也发现,人的气味里面癸醛很多,所以蚊子更喜欢人,但是蚊子同时也不喜欢癸醛很多的人,它们喜欢的是癸醛含量适中的人。
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人群当中那些癸醛很少或很多的人占的是少数,如果蚊子倾向于喜欢这样的人,那它找到大多数人的概率就会降低,不利于它的繁殖。
很多人经常会问一个问题:既然蚊子这么讨厌,那蚊子的存在有意义吗?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蚊子都消灭了,是不是一个好事情?
一派观点认为,蚊子虽然传播疾病,但是它是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环,比如说有些动物可能以蚊子为食,如果我们把所有蚊子都消灭了,那这些吃蚊子的动物也就跟着遭殃了,这样生态系统就被破坏了,所以我们不能把所有蚊子都消灭。
另一派观点认为,虽然蚊子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但是生态系统同时也有很好的恢复能力。如果我们把蚊子都消灭了,它的生态位很快就会被其他昆虫替代掉,这样长期来看并不会破坏生态系统。
赵志磊博士觉得我们没必要把所有3500种蚊子都消灭,只需要消灭那些专门咬人的不到10种蚊子就可以了,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