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蔚来被曝出在多部门实施大规模裁员,涉及售后、能源、NIO House运营及销售团队,裁员比例约1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50%。这场“闪电式”裁员——部分员工从通知到离职仅20分钟。
裁员细节:效率革命?还是危机信号?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蔚来此次裁员覆盖了售后(UR Fellow)、能源(PT部门)、NIO House运营及终端销售团队,深圳地区的UR Fellow部门裁员比例高达50%,而上海团队则裁减约10%。部分被裁员工已转投刚入局的竞争对手小米汽车,侧面反映出车企服务战的白热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裁员不仅针对销售团队,连蔚来引以为傲的服务板块(如NIO House)也大幅瘦身:店长职位被取消,运营岗位由第三方兼职替代,员工规模从8-9人缩减至3-4人,用户体验或面临考验。
裁员背后的“阵痛”:乐道未达目标,总裁边缘化
蔚来此次调整与子品牌乐道(LEAMD)的销量低迷直接相关。乐道总裁艾铁成曾立下“军令状”,目标2024年12月单月交付破万辆,2025年3月破2万辆,但实际表现远未达标。
据悉,艾铁成主导的乐道首款车型L60因市场反响冷淡,销量与预期差距显著。甚至有传言称艾铁成因未完成目标已办理离职交接,目前核心沟通职能转由副总裁夏清华代理。尽管官方未确认其离职,但乐道内部会议频繁缺席、乐道“内购车风波”均由夏清华回应,已隐约暗示艾铁成被边缘化。
战略调整:CBU系统与成本控制博弈
蔚来宣称此次裁员是推行CBU(细胞业务单元)管理系统的必然结果:通过部门缩编、合并岗位(如NIO House店长与销售岗合并),提高人效比,压降成本。这一调整早有预兆——2024年上半年为推乐道L60,深圳销售团队曾从200人扩至400人,但销量落空后,精简人力成为止损之举。
然而,市场对此反应复杂:尽管裁员消息助推蔚来港股、美股股价上涨,但正值新车更迭期销量低迷,其“减负”举措的成效仍需时间验证
新势力的生死时速
蔚来此次裁员并非个例。小鹏、华为问界等车企近年均在经历类似“去臃肿、提效率”的阵痛期。业内人士分析,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第二阶段:烧钱换市场的阶段终结,精细化运营才是生存关键。
但蔚来面临的挑战更复杂:既要为高端品牌(ET系列)护城河加高,又要为子品牌乐道打开下沉市场,两线作战的资源分配矛盾日益凸显。若此次裁员未能扭转乐道颓势,或将引发更大范围组织震荡。
10%的裁员比例,折射出蔚来在规模扩张后的效率焦虑。这场“关停并转”能否换来健康的财务模型?乐道何时能扛起销量大旗?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蔚来未来,更将影响中国新能源车企的转型路径探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