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信息系统学习笔记

文章详细阐述了地质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开发方法,包括数据管理、处理、建模和预测评价等功能。它强调了数据采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数据加工的过程,如转抄、分类、筛选和编码。此外,文章讨论了空间数据的编辑、转换,如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相互转换,并介绍了地质属性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包括关系数据库和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的应用。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地质信息系统概念:是计算机技术和地质信息资源管理学相结合的产物,由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方法和人组成,是对地质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存储,管理,并提供查询,检索,建模和处理功能的一种综合性技术系统
地质信息系统的三大功能:地质数据管理,地质数据处理,地矿资源预测评价
地址信息系统的结构:从技术方法体系角度可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层为数据管理层(负责数据的存储,组织,检索等);中层为功能应用层(决策支持,综合整理,建模等子系统);外层为技术方法层(包括各种高功能的硬软件平台)
数据采集子系统处于地质信息系统的底层,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地质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框架:地质信息科学理论体系尚在形成,大致框架的核心为地址信息机理。理论体系框架的结构和组成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等方面
地质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岩石圈的地质信息
地质信息科学的研究任务:更好地利用地质信息和更好地认识地质体,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合理利用与保护地质环境。
地质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地质信息的本质,特征;地质过程中地质信息的运动规律;地质过程中地质信息的产生与表现;研究地质信息的采集,分类等;研究地质信息传播交流的途径。
地质信息科学的体系:方法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地质信息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主题信息管理法,信息交互本体法,信息分析综合法,行为功能模拟法,系统整体优化法
地质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地质数据采集,管理,处理,可视化,建模,资源评价等
地质信息系统开发的结构-原型法
1.系统规划(需求,概况等做调查)
2.系统分析(提炼用户需求,构建逻辑模型)
3.系统设计(将逻辑模型变为物理模型)
4.系统实现
5.系统维护
6.应用服务(数据检索,资源评价等)

信息系统的开发:是指软件开发者根据用户的需求,对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信息系统的建造:专业用户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专业软件,来建立一个适合本单位使用的系统的实践过程(从无到有)

地质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快速原型法,面向对象法,结构-原型法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其分析过程是一个自顶而下的分解过程,而设计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合成过程。
特点:预先明确用户的要求,根据需求来设计系统(强调为用户服务);自顶向下来设计或规划(从全局出发,考虑);严格按阶段进行开发;工作文档标准化和规范化;运用系统的分解和综合技术,使复杂系统简单化(将系统看成功能模块的集合,成为一个自下而上的功能合成过程);强调阶段成果的检验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系统开发过程
1.系统开发准备阶段
2.可行性研究阶段
3.系统分析阶段(对目标进行分析,确立流程图,确定系统模块的逻辑模型)
4.系统设计阶段(把逻辑模型确立为系统的物理模型)
5.系统实现阶段(将物理模型付诸实现,运行)
6.系统维护阶段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局限:面对当今庞杂的信息需求和任务,难以一一满足并建模
快速原型法:使用户在大规模的系统开发展开之前,能够尽快的看到未来系统的原貌。
特点:并非所有的需求都要预定义(初期,用户的一些要求是模糊的);反复修改是必要的;需要一个系统模型来作为系统开发的雏形(即系统初始原型,结构化生命周期法需要用结构化的语言和图标来描述概念模型,而快速原型法使用一个直观的系统模型);只要有合适的工具,就能快速建造和修改模型(使用有效的软件开发工具,使得系统雏形能被快速建造)。
快速原型法的开发过程
1.确定用户基本需求阶段
2.开发系统原型阶段
3.提炼用户需求阶段
4.改进系统原型阶段
缺点:开发过程管理困难,用户配合不好会拖延开发。
结构-原型法:(把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和快速原型法相结合)

第二章

原型求真:根据任务,目标,用户需求设计一个初始原型
系统规划是在原有系统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为新系统建设所进行的策划和部署
地质信息系统规划的概念:是指对地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方向,目标,建设内容,硬软件设施条件,各种要素的组织,以及系统实施的决策,方案和计划的指定。

地质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企业系统规划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围绕这些因素来开发系统

地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方法,内容和过程
地质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可以从数据管理和处理的角度进行
地质信息系统需求包括:数据管理需求分析,数据处理需求分析
数据管理需求分析:对用户及其应用主题进行归类。对各类型用户需求进行主题归纳
数据处理需求分析: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空间分析(地质结构三维空间分析,矿床储量三维可视化动态估算)和网络服务

地质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是地质工作实体模型的抽象归纳,其核心是数据库概念模型
地质信息系统概念模型的构建方法
1.工程的实施和数据采集整理
2.对相应的地质特征及作用进行分析
3.对相应的规律及模式进行总结
4.对勘查区及其周边资源进行预测,评价
5.勘探开发的决策分析和决策支持

系统的分析过程是由下而上的,而系统的设计过程是由上而下的
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任务是把系统分析阶段提出的概念模型转化为系统逻辑模型,进而转化为系统的物理模型
地质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内容:包括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和系统总体架构的设计
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逻辑模型通过概念模型转化而来,其中还包含了概念模型及其子模型内部间的逻辑关系。由于地质信息系统概念模型可分为数据管理子概念模型和数据处理子概念模型,故逻辑模型也可分为数据管理子逻辑模型和数据处理子逻辑模型。
数据管理子逻辑模型体现了地质信息系统内数据采集和管理子系统的内部逻辑关系。
数据处理子逻辑模型体现了地质信息系统内各数据处理子系统的内部逻辑关系
系统总体架构的设计:在系统总体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与软硬件,网络的关系,便可以建立地质信息系统的架构

第三章

数据的来源:文献,已有数据库,野外实地
地质数据采集的原则
1.准确与可靠
2.现势与及时(迅速,敏捷地采集)
3.系统与连续(数据的采集与收集要系统与连续)
4.适用与适量

地质数据采集的基本方法:包括原始地质数据采集的基本方法和前期数据的采集方法
原始地质数据的采集方法
1.物探数据(仪器测量)的采集方法:人工读,模拟自动记录,数字自动记录
2.遥感数据的采集方法:在图像运算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软件,将其中反映的地质数据采集出来
3.测试化验数据的采集方法:数字自动记录,人工记录
4.野外肉眼观测数据的采集:使用各种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5.地形地貌测量数据的采集方法:手工记录,GPS,全站仪等

前期数据是指存储在各种介质中的历史数据(纸,磁盘等)
前期数据的采集方法
1.对于属性数据:查阅及抄录;索取及抄录(借书);网络检索及抄录
2.对于空间数据(图形数据)进行图形数字化转录:图形扫描,图形定向,矢量化,格式转换,拓扑处理,编码,文档填写等

地质数据加工的概念与方法
概念:数据加工就是把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类,筛选,使其内容真实,规范,然后编码入库
方法
1.转抄转录
1.数据的分类排序:主要针对地质属性数据(文本数据),
2.数据的核查鉴别:鉴别真实性,失真等。鉴别数据失真可用核对法,校验法,比较法
3.数据的筛选剔除:不真实的,不符合要求的。真实的再进行归类
4.格式转换
5.编码入库的方法:空间数据编码入库就是图形数字化转录;

空间数据的编辑与转换
空间数据编辑就是对空间数据进行纠错和规范化
地质空间数据的编辑
1.空间数据采集过程引入错误的去除:空间数据的除错方式有目视检查,机器检查,图形检查三种。错误包括空间点位和线段丢失,重复,线段过长过短等
2.图幅数据的变换和匹配:当使用数字化仪和扫描仪对地矿图件进行图书转换时,由于二者的坐标系,比例尺等不同,需要对图幅内的图形坐标进行变换。还包括投影变换,伸缩变换,图幅数据边缘匹配
3.图形整饰:对图面进行整饰,制作正规图

地质空间数据的转换:对矢量数据,栅格数据进行相互转换

矢量数据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点,线(或弧)和多边形数据
栅格图像可以在单个图像中显示多种颜色,并可以进行更精确的颜色编辑。 它们以更高的分辨率在阴影和光线方面展现出细微的差别

矢量数据的栅格化:矢量数据有弧段数据和多边形数据
1.弧段数据栅格化:数据分割(将矢量数据体划分成栅格带,分割)+转换(将任意的X,Y坐标转换为由行号和列号表示的栅格数据)
2.多边形数据栅格化:以多边形作为栅格化的处理单元

栅格数据的缺点就是体量大,为了能表示充足的信息,需要很高的分辨率。
栅格数据的矢量化:栅格数据包括图像数据和再生栅格数据
1.图像数据矢量化:图像数据的一个线条的横截面会有多个栅格,而矢量化要求横断面只有一个栅格宽度,故要进行二值化(将不同灰度压缩到两个灰阶),细化(消除线划横断面栅格数差异,使得每条线只保留代表其位置的一个栅格),跟踪处理(将细化后的栅格数据整理为线段或闭合线条)
2.再生栅格数据的矢量化:再生栅格数据是指根据弧段数据或多边形数据生成的栅格数据

地质信息系统的核心就是点源数据库
野外观察时要观察的信息包括岩石,地层,构造,侵入体,露头,矿产等

野外地质数据采集技术
野外地质数据源主要有露头描述(露头是地下岩体,地层和矿床等露出地表的部分)和钻井岩心描述(岩心描述是指观察描述岩心的岩性、矿物成分、结构组分、生物化石、沉积构造)
1.野外露头属性数据的采集
地质填图(查明研究区内地层,岩石及各种地质作用的特征):资料收集->野外踏勘->设计编写->面上填图->野外资料整理与验收。地质填图的主要手段是实测剖面调查,路线地质填图。野外地质填图路线一般有两种。一是大致垂直于或横穿填图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来布置路线,称为穿越法。二是沿各地质体的界线或对其他地质现象进行追索观察,称为追索法。野外地质观测路线又分为踏勘路线,系统观测路线和检查路线

野外填图工作的数据采集包括露头的点线面三方面观测。点即各类露头地质点(构造点,岩体点,化石点)。线即各类地质界线和地质现象追踪路线(如断层线,岩体界线等)。面即典型的地质剖面实测和大片露头的信手剖面草测。
2.野外露头空间数据采集
流程:数据准备,载入->数据采集(如地质点标定)->数据集中,处理->转换为地质图件
地质点是地质人员在实地进行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观察点。
露头是岩体,岩石,矿床露出地表的部分
地质剖面是沿某一方向,显示地表或一定深度内地质构造情况的切面
岩心是钻井取出的岩石样品
地质路线就是野外过程中的行迹,制订时最好包含丰富的信息,岩层间的拓扑关系,连接关系,断层等
野外工作流程:地质路线布置->地质点标定->地址线走势标注
3.固体矿产勘察钻孔数据采集
流程:数据采集->导入后台数据库(便携式平板机)->标准化,规范化->导入主题式点源数据库,检验->输出到野外地质簿

第四章

地理数据主要是空间内容,是地表上的内容,是一种二维的形式。地质数据不仅有海量的空间内容,还有属性内容,还包括地表下的部分,是三维的形式
地质数据管理基本模式:
1.数据文件存储管理模式: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分开存储,同一个对象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用唯一标识来连接
2.混合数据存储管理模式:空间数据采用文件系统管理,属性数据采用关系数据库存储
3.关系数据库存储管理模式: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都放入关系数据库中。空间数据会被映射为结构化信息或者将空间数据作为大字段存储。
4.面向对象数据库存储管理模式: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建立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模式。缺点是缺少结构化查询语句
5.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模式:一个数据库中同时存储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系统构建要用自顶向下分析和自底向上设计相结合

数据库模式分为模式(概念模式和逻辑模式),外模式(是某些用户看到的数据库的数据视图),内模式(存储模式)三种
地质属性数据库的数据概念模式:由地质工作概念模型向地质数据概念模型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他的大致步骤为,先将地质工作概念模型中各种实体集的全部属性,按数据源和取值方式分成许多类别,再在各个类别中进行比较,合并其中同种属性,然后与有关的标准和现行的生产记录作比较,归纳为几个大类,得到一系列的数据模式。

地质属性数据库功能设计:主题式点源地址属性数据库应当具备如下功能
1.属性数据库一般功能(数据库的构建,录入等)
2.多主题数据录入功能
3.属性数据的管理功能
4.数据查询功能
5.数据的输出和报表功能
6.用户管理功能
7.数据库安全性监控及维护功能
8.数据传输(接口)功能:实现与其他系统的挂接和共享

属性关系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要满足4个基本原则:最小冗余度(数据不重复),数据独立性(数据的存放独立于使用他的应用),管理统一(用一个软件统一管理数据)资源共享(应用间共享)
空间数据有矢量和栅格之分,各种数据又同时有空间和属性的特征
空间数据的特征是大量不同性质的数据集(图元和图素)重叠地分布在同一空间中,所以要分层
图幅,全称是图纸幅面,指绘制图样的图纸的大小
空间数据库中存放的属性数据是对空间实体的简单描述
地质空间数据库设计内容和方法:
地质空间数据库的结构功能:数据输入到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中包含数据的位置,拓扑关系等;数据可以输出到应用,也可以输出变换;
地址空间数据库的总体设计,也即数据模型数据,主要是解决4个问题(内容):
1.空间数据的结构模式选择:主要有矢量数据结构模式(适合点状,线状空间实体),栅格数据结构模式(适合面状空间实体),矢量-栅格混合数据结构模式(适合点线面混合空间实体)
2.空间数据的有效组织方式:空间数据库的数据组织涉及空间数据的分层和分幅存储管理问题。当图幅的比例尺过大,含信息过多时,就要分幅,两种方法:按经纬线分幅和按矩阵网格分幅,分幅后再存储管理。为了让分幅后的多个图幅仍能保持联系,需要建立索引表索引
3.属性数据在空间数据库中的表达方式:通常使用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
4.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逻辑表达方式:空间数据表达现实实体的几何特征,属性数据表达属性特征。一般用逻辑数据图来表达

空间数据库的详细设计主要包括数据质量评价和空间数据层设计两方面

基于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的地质数据管理:三个方面
对象关系模型:是一种能允许用户集成面向对象特征的关系模型
对象关系数据库:将关系数据库与面向对象技术结合。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上增加对象管理层(把过程作为数据类型)
基于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的地质数据存储管理:空间对象可以被表达成矢量格式或栅格格式。对于矢量数据,点采用唯一的坐标表示,线则是一个点串,面采用封闭线围成的多边形表示。对于栅格数据,通过对所覆盖对象的一系列单元格赋值来表达空间对象(精度低)

地质属性数据采用关系理论和关系模型来存储管理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