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和算法之——跳表
之前我们知道,二分查找依赖数组的随机访问,所以只能用数组来实现。如果数据存储在链表中,就真的没法用二分查找了吗?而实际上,我们只需要对链表稍加改造,就可以实现类似“二分”的查找算法,这种改造之后的数据结构叫作跳表(Skip List)。
1. 何为跳表?
对于一个单链表,即使链表是有序的,如果我们想要在其中查找某个数据,也只能从头到尾遍历链表,这样效率自然就会很低。
假如我们对链表每两个结点提取一个结点到上一级,然后建立一个索引指向原始结点,如下图所示。
这时候,我们要查找某一个数据的时候,就可以先在索引里面查找出一个大的范围,然后再下降到原始链表中精确查找。
比如,我们要查找 16,我们发现 16 位于 13 和 17 之间,这时候,我们就从 13 的地方下降到原始链表,然后再往后查询。原来我们查找 16,需要遍历 10 个结点,现在只需要遍历 7 个结点。
我们发现,加一层索引后,查找一个结点需要遍历的次数减少了,也就是查找效率提高了。
那么我们再多加一级索引呢?效果会不会有更大提升?
这一次,我们只需要遍历 6 个结点了。
数据量不大的时候这种方法可能效率提高得还不是很明显,下面看一个包含 64 个结点的例子,这次我们建立了五级索引。
查找 62 的时候原来需要遍历 62 次,现在只需要 11 次即可。针对链表长度比较大的时候,构建索引查找效率的提升就会非常明显。
2. 跳表查询的分析?
如果链表中总共有 n
个结点,那么第一级索引就有 n2 个结点,第二级索引就有 n4 个结点,以此类推,那么第 k 级索引就有 n2k 个结点。如果最高级索引有 2 个结点,那总的索引级数 k=log2n−1,如果我们算上原始链表的话,那也就是总共有 log2n
级。
在第 k
级索引中,假设我们要查找的数据为 x,当我们查找到 y 结点时,发现 y<x<z 时此时我们就要下降到 k−1 级索引继续查找。在第 k−1 级索引中,y 和 z
之间只有三个结点,因此,我们最多只需要查找 3 个结点。以此类推,每一级的索引最多都只需要遍历 3 个结点。
而总的级别数为 log2n
,因此查找的时间复杂度就为 3∗log2n=logn
。跳表查找的时间复杂度和二分查找一样,但这其实是以空间来换时间的设计思路。
跳表的所有额外索引结点总数为 n2+n4+n8+...+4+2=n−2
,所以跳表的空间复杂度为 O(n)
。
但如果我们每三个结点建立一个索引,这时候额外需要的结点总数为 n2
,虽然空间复杂度依然为 O(n)
,但减少了一半的索引节点存储空间。
实际上,在实际开发中,原始链表中存储的可能是很大的对象,而索引结点只需要存储关键值和几个指针,其额外占用的空间可以被忽略掉。
3. 跳表高效的动态插入和删除?
在链表中,如果我们知道要插入数据的位置,那么插入的时间复杂度就为 O(1)
。在跳表中,查找的时间复杂度为 O(logn),因此,动态插入数据的时间复杂度也就是 O(logn)
了。
从链表中删除结点的时候,如果结点在索引中也有出现,那么我们除了要删除原始链表中的结点,还要删除索引中的。
当我们不停地往跳表中插入数据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更新索引,就有可能出现某两个结点之间数据非常多的情况。极端情况下,跳表还会退化为单链表。
因此,我们需要某种手段来维护索引与原始链表大小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说,如果链表结点变多了,索引值就相应地增加一些。
当我们往跳表中插入数据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同时也将这个数据插入到部分索引层中。而插入到哪些索引层中,则由一个随机函数生成一个随机数字来决定。如果这个数字为 K,那我们就将数据插入到第一级到第 K 级索引中。
4. 为什么 Redis 要用跳表来实现有序集合而不是红黑树?
Redis 中的有序集合支持的核心操作主要有以下几个:
- 插入一个数据
- 删除一个数据
- 查找一个数据
- 按照区间查找数据
- 迭代输出有序序列
其中,插入、删除、查找以及迭代输出有序序列这几个操作,红黑树也可以完成,时间复杂度和跳表是一样的。
但是,按照区间查找数据这个操作,红黑树的效率没有跳表高。跳表可以在 O(logn)
时间复杂度定位区间的起点,然后在原始链表中顺序向后查询就可以了,这样非常高效。
此外,相比于红黑树,跳表还具有代码更容易实现、可读性好、不容易出错、更加灵活等优点,因此 Redis 用跳表来实现有序集合
===========================================================================================================================================================================================================================================================================
二叉查找树与红黑树概念性质及操作时间复杂度
2013年01月05日 16:58:43 ustcqi 阅读数 1535
操作名(h树高) | 二叉查找数 | 红黑树 |
查找 | O(h) | O(lgn) |
查最大/小元素 | O(h) | O(lgn) |
前驱/后继 | O(h) | O(lgn) |
插入 | O(h) | O(lgn) |
删除 | O(h) | O(lgn) |
旋转 | 无 | O(1) |
高度 | 下取整(lgn)+1<=h<=n | <=2lg(n+1) |
PS:黑高度定义:从某个结点x出发(不包括该节点)到达一个叶子结点的任意一条路径上,黑结点的个数成为该节点x的黑高度.用bh(x)表示.
红黑树满足的性质:
(1) 每个结点是红的或黑的
(2) 根结点是黑的
(3) 每个叶结点是(NIL)黑的
(4) 如果一个结点是红的,则它的两个孩子结点都是黑的
(5) 对于每个结点,从该节点到其子孙结点的所有路径上包含相同数目的黑结点.
结论:
(1).红黑树根的黑高度至少为h/2
(2).一棵n个内结点的红黑树的高度至多为2lg(n+1)
数据结构的扩张:
记住一个数lgn,几乎所有的操作都是O(lgn).
OS_SELECT, OS_RANK, INTERVAL_SEARCH, INTERVAL_INSERT, INTERVAL_DELETE都是O(l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