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技术

       最近项目需要,在树形节点管理的规模扩展上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主要是存储节点最短路由所耗费的内存空间太大,以及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太高。

树形节点的规模的扩展的目标是达到100万级别,就需要运用到大数据处理的技术。掌握好矩阵的存储、运算、压缩,对今后的学习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以下是对稀疏矩阵压缩方法进行调研之后得到的方法

     转自:http://c.biancheng.net/cpp/html/969.html

     设m*n 矩阵中有t 个非零元素且t<<m*n,这样的矩阵称为稀疏矩阵。很多科学管理及工程计算中,常会遇到阶数很高的大型稀疏矩阵。如果按常规分配方法,顺序分配在计算机内,那将是相当浪费内存的。为此提出另外一种存储方法,仅仅存放非零元素。但对于这类矩阵,通常零元素分布没有规律,为了能找到相应的元素,所以仅存储非零元素的值是不够的,还要记下它所在的行和列。于是采取如下方法:将非零元素所在的行、列以及它的值构成一个三元组(i,j,v),然后再按某种规律存储这些三元组,这种方法可以节约存储空间。下面讨论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法。

将三元组按行优先的顺序,同一行中列号从小到大的规律排列成一个线性表,称为三元组表,采用顺序存储方法存储该表。如图5.11 稀疏矩阵对应的三元组表为图5.12。

显然,要唯一的表示一个稀疏矩阵,还需要存储三元组表的同时存储该矩阵的行、列,为了运算方便,矩阵的非零元素的个数也同时存储。这种存储的思想实现如下:

define SMAX 1024 /*一个足够大的数*/
typedef struct
{ int i,j; /*非零元素的行、列*/
datatype v; /*非零元素值*/
}SPNode; /*三元组类型*/
typedef struct
{ int mu,nu,tu; /*矩阵的行、列及非零元素的个数*/
SPNode data[SMAX]; /*三元组表*/
} SPMatrix; /*三元组表的存储类型*/

这样的存储方法确实节约了存储空间,但矩阵的运算从算法上可能变的复杂些。下面我们讨论这种存储方式下的稀疏矩阵的两种运算:转置和相乘。

1.稀疏矩阵的转置


设SPMatrix A; 表示一m*n 的稀疏矩阵,其转置B 则是一个n*m 的稀疏矩阵,因此也有SPMatrix B; 由A 求B 需要:
A 的行、列转化成B 的列、行;
将A.data 中每一三元组的行列交换后转化到B.data 中;

看上去以上两点完成之后,似乎完成了B,没有。因为我们前面规定三元组的是按一行一行且每行中的元素是按列号从小到大的规律顺序存放的,因此B 也必须按此规律实现,A 的转置B 如图5.13 所示,图5.14 是它对应的三元组存储,就是说,在A 的三元组存储基础上得到B 的三元组表存储(为了运算方便,矩阵的行列都从1 算起,三元组表data 也从1 单元用起)。

算法思路:
①A 的行、列转化成B 的列、行;
②在A.data 中依次找第一列的、第二列的、直到最后一列,并将找到的每个三元组的行、列交换后顺序存储到B.data 中即可。
算法如下:
void TransM1 (SPMatrix *A)
{ SPMatrix *B;
int p,q,col;
B=malloc(sizeof(SPMatrix)); /*申请存储空间*/
B->mu=A->nu; B->nu=A->mu; B->tu=A->tu;
/*稀疏矩阵的行、列、元素个数*/
if (B->tu>0) /*有非零元素则转换*/
{ q=0;
for (col=1; col<=(A->nu); col++) /*按A 的列序转换*/
for (p=1; p<= (A->tu); p++) /*扫描整个三元组表*/
if (A->data[p].j==col )
{ B->data[q].i= A->data[p].j ;
B->data[q].j= A->data[p].i ;
B->data[q].v= A->data[p].v;
q++; }/*if*/
} /*if(B->tu>0)*/
return B; /*返回的是转置矩阵的指针*/
} /*TransM1*/
算法5.1 稀疏矩阵转置

分析该算法,其时间主要耗费在col 和p 的二重循环上,所以时间复杂性为O(n*t),(设m、n 是原矩阵的行、列,t 是稀疏矩阵的非零元素个数),显然当非零元素的个数t 和m*n 同数量级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m*n2),和通常存储方式下矩阵转置算法相比,可能节约了一定量的存储空间,但算法的时间性能更差一些。

算法5.1 的效率低的原因是算法要从A 的三元组表中寻找第一列、第二列、…,要反复搜索A 表,若能直接确定A 中每一三元组在B 中的位置,则对A 的三元组表扫描一次即可。这是可以做到的,因为A 中第一列的第一个非零元素一定存储在B.data[1],如果还知道第一列的非零元素的个数,那么第二列的第一个非零元素在B.data 中的位置便等于第一列的第一个非零元素在B.data 中的位置加上第一列的非零元素的个数,如此类推,因为A 中三元组的存放顺序是先行后列,对同一行来说,必定先遇到列号小的元素,这样只需扫描一遍A.data 即可。

根据这个想法,需引入两个向量来实现:num[n+1]和cpot[n+1],num[col]表示矩阵A中第col 列的非零元素的个数(为了方便均从1 单元用起),cpot[col]初始值表示矩阵A中的第col 列的第一个非零元素在B.data 中的位置。于是cpot 的初始值为:
cpot[1]=1;
cpot[col]=cpot[col-1]+num[col-1]; 2≤col≤n

例如对于矩阵图5.11 矩阵A 的num 和cpot 的值如下:

依次扫描A.data,当扫描到一个col 列元素时,直接将其存放在B.data 的cpot[col]位置上,cpot[col]加1,cpot[col]中始终是下一个col 列元素在B.data 中的位置。下面按以上思路改进转置算法如下:
SPMatrix * TransM2 (SPMatrix *A)
{ SPMatrix *B;
int i,j,k;
int num[n+1],cpot[n+1];
B=malloc(sizeof(SPMatrix)); /*申请存储空间*/
B->mu=A->nu; B->nu=A->mu; B->tu=A->tu;
/*稀疏矩阵的行、列、元素个数*/
if (B->tu>0) /*有非零元素则转换*/
{ for (i=1;i<=A->nu;i++) num[i]=0;
for (i=1;i<=A->tu;i++) /*求矩阵A 中每一列非零元素的个数*/
{ j= A->data[i].j;
num[j]++;
}
cpot[1]=1; /*求矩阵A 中每一列第一个非零元素在B.data 中的位置*/
for (i=2;i<=A->nu;i++)
cpot[i]= cpot[i-1]+num[i-1];
for (i=1; i<= (A->tu); i++) /*扫描三元组表*/
{ j=A->data[i].j; /*当前三元组的列号*/
k=cpot[j]; /*当前三元组在B.data 中的位置*/
B->data[k].i= A->data[i].j ;
B->data[k].j= A->data[i].i ;
B->data[k].v= A->data[i].v;
cpot[j]++;
} /*for i */
} /*if (B->tu>0)*/
return B; /*返回的是转置矩阵的指针*/
} /*TransM2*/
算法5.2 稀疏矩阵转置的改进算法

分析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这个算法中有四个循环,分别执行n,t,n-1,t 次,在每个循环中,每次迭代的时间是一常量,因此总的计算量是O(n+t)。当然它所需要的存储空间比前一个算法多了两个向量。

2.稀疏矩阵的乘积


已知稀疏矩阵A(m1× n1)和B(m2× n2),求乘积C(m1× n2)。稀疏矩阵A、B、C 及它们对应的三元组表A.data、B.data、C.data 如图5.16 所示。
由矩阵乘法规则知:

这就是说只有A(i,k)与B(k,p)(即A 元素的列与B 元素的行相等的两项)才有相乘的机会,且当两项都不为零时,乘积中的这一项才不为零。

矩阵用二维数组表示时,传统的矩阵乘法是:A 的第一行与B 的第一列对应相乘累加后得到c11,A 的第一行再与B 的第二列对应相乘累加后得到c12,…,因为现在按三元组表存储,三元组表是按行为主序存储的,在B.data 中,同一行的非零元素其三元组是相邻存放的,同一列的非零元素其三元组并未相邻存放,因此在B.data 中反复搜索某一列的元素是很费时的,因此改变一下求值的顺序,以求c11 和c12 为例,因为:
即a11 只有可能和B 中第1 行的非零元素相乘,a12 只有可能和B 中第2 行的非零元素相乘,…,而同一行的非零元是相邻存放的,所以求c11 和c12 同时进行:求a11*b11 累加到c11,求a11*b12 累加到c12,再求a12*b21 累加到c11,再求a12*b22 累加到c22.,…,当然只有aik 和bkj(列号与行号相等)且均不为零(三元组存在)时才相乘,并且累加到cij 当中去。

为了运算方便,设一个累加器:datatype temp[n+1];用来存放当前行中cij 的值,当前行中所有元素全部算出之后,再存放到C.data 中去。

为了便于B.data 中寻找B 中的第k 行第一个非零元素,与前面类似,在此需引入num和rpot 两个向量。num[k]表示矩阵B 中第k 行的非零元素的个数;rpot[k]表示第k 行的第一个非零元素在B.data 中的位置。于是有
rpot[1]=1
rpot[k]=rpot[k-1]+num[k-1] 2≤k≤n

例如,对于矩阵B 的num 和rpot 如图5.17 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稀疏矩阵的乘法运算的粗略步骤如下:

⑴初始化。 清理一些单元,准备按行顺序存放乘积矩阵;

⑵求B 的num,rpot;

⑶做矩阵乘法。 将A.data 中三元组的列值与B.data 中三元组的行值相等的非零元素相乘,并将具有相同下标的乘积元素相加。
算法如下:
SPMatrix *MulSMatrix (SPMatrix *A, SPMatrix *B)
/*稀疏矩阵A(m1× n1)和B(m2× n2) 用三元组表存储,求A×B */
{ SPMatrix *C; /* 乘积矩阵的指针*/
int p,q,i,j,k,r;
datatype temp[n+1];
int num[B->nu+1],rpot[B->nu+1];
if (A->nu!=B->mu) return NULL; /*A 的列与B 的行不相等*/
C=malloc(sizeof(SPMatrix)); /*申请C 矩阵的存储空间*/
C->mu=A->mu; C->nu=B->nu;
if (A->tu*B->tu==0) {C->tu=0; return C; }
for (i=1;i<= B->mu;i++) num[i]=0; /*求矩阵B 中每一行非零元素的个数*/
for (k=1;k<=B->tu;k++)
{ i= B->data[k].i;
num[i]++;
}
rpot[1]=1; /*求矩阵B 中每一行第一个非零元素在B.data 中的位置*/
for (i=2;i<=B->mu;i++)
rpot[i]= rpot[i-1]+num[i-1];
r=0; /*当前C 中非零元素的个数*/
p=1; /*指示A.data 中当前非零元素的位置*/
for ( i= 1;i<=A->mu; i++)
{ for (j=1;j<=B->nu;j++) temp[j]=0; /*cij 的累加器初始化*/
while (A->data[p].i==i ) ./*求第i 行的*/
{ k=A->data[p].j; /*A 中当前非零元的列号*/
if (k<B->mu) t=rpot[k+1];
else t=B->tu+1; /*确定B 中第k 行的非零元素在B.data 中的下限位置*/
for (q=rpot[k]; q<t; q++;) /* B 中第k 行的每一个非零元素*/
{ j=B->data[q].j;
temp[j]+=A->data[p].v * B->data[q].v
}
p++;
} /* while */
for (j=1;j<=B->nu;j++)
if (temp[j] )
{ r++;;
C->data[r]={i,j,temp[j] };
}
} /*for i*/
C->tu=r;
return C;
}/* MulSMatrix */
算法5.3 稀疏矩阵的乘积

分析上述算法的时间性能如下:
(1)求num 的时间复杂度为O(B->nu+B->tu);
(2)求rpot 时间复杂度为O(B->mu);
(3)求temp 时间复杂度为O(A->mu*B->nu);
(4)求C的所有非零元素的时间复杂度为O(A->tu*B->tu/B->mu);
(5)压缩存储时间复杂度为O(A->mu*B->nu);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A->mu*B->nu+(A->tu*B->tu)/B->nu)。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