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简史

手动式计算工具

手指
手指计算
  远古时代人们可能最先使用手指进行计算,因为人有十根手指头,自然我们就习惯了使用十进制计数法。从英文单词 【digit】 既表示 数字 又可以表示 手指 就可窥见一斑。

石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手指计数虽然很方便,但是计算范围有限,而且不能存储计算结果,于是便有了石子、结绳等工具提高计数的能力。拉丁语【calculus】表示小石子、鹅卵石,calculus 一词进入英语后,除了表示“结石”外,还可以表示“微积分”。同样英语单词【calculate】(计算)则源自拉丁文calculatus(使用石子计数的做法),这些都能说明远古时代人们使用过石子来进行计数。

结绳计事
请添加图片描述
  中国古书记载的【结绳而治】出自于《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结绳计数这种方法,不但在远古时候使用,而且一直在某些民族中沿用了下来。

算筹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时期已经很流行
算筹
  我国古代人们最先创造和使用了这种简单的计算工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已经使用得很普遍了,祖冲之(公元429年-500年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天文学家)就是使用了算筹,通过割圆法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公元纪年法:来自于西方的纪年方法,以耶稣诞生的那一年称为公元1年(没有公元0年的说法),此时对应我国古代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的时期。现在的2022年称为公元后2022年,可以看出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一直到今天,我国历史上下一共将近有5000年文化历史(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算筹同样采用十进制计数法,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单位数目的,其中1-5均分别以纵横方式排列相应数目的算筹来表示,6-9则以上面的算筹再加下面相应的算筹来表示。

算盘在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已经很流行
算盘
  算盘起源于我国,由算筹演变而来,两者还同时存在过,由于算筹计算很不方便,需要慢慢摆放,渐渐地被算盘取代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今天很难考证算盘在哪个朝代被发明的,但是从宋代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找到算盘,说明算盘在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就已经很流行,至今许多地方仍在使用。

计算尺发明于大约1620-1630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计算尺发明于大约1620-1630年,在约翰·奈皮尔(John Napier,1550-1617,苏格兰数学家、神学家对数的发明者) 对数 概念发表后不久。牛津的埃德蒙·甘特(Edmund Gunter)发明了一种使用单个对数刻度的计算工具,当和另外的测量工具配合使用时,可以用来做乘除法。1630年,剑桥的William Oughtred发明了圆算尺,1632年,他组合两把甘特式计算尺,用手合起来成为可以视为现代的计算尺的设备。

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
  为什么以往史学称欧洲这段时期为黑暗时代,是因为在这段时期基督教的意识形态取得了支配地位,僧侣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性,从而使社会发展凝滞,文化陷入了极端落后的状况,迷信愚昧横行,于是这段时期被史学家们称之为“黑暗时代”。然而在之后19世纪以来的研究来看,“中世纪”并不全是黑暗,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商业手工业,宗教艺术等等。

欧洲文艺复兴14世纪到17世纪(1300年~1699年)的西欧思想解放文化运动):
  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大约为公元前五到四世纪)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邦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

机械式计算工具

被遗忘的契克卡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623年,德国科学家契克卡德(W. Schickard)为自己的挚友、天文学家开普勒(Kepler)制作了一种机械计算机。据说,契克卡德只造了两台原型,现在是否还在何处保存着不得而知。人们是在他的一封信里发现了该机器的示意图, 才知道了这个事实。契克卡德计算机能做6位数加减法,或许设置了某种“溢出”响铃装置;机器上部附加一套圆柱型“纳皮尔算筹”,因此也能进行乘除运算。
  1960年,契克卡德家乡的人根据示意图重新制作出契卡德计算机,惊讶地发现它确实可以工作。

引人注目的帕斯卡被公认为发明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机械计算机——帕斯卡加法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642年,法国科学家布莱斯·帕斯卡( B.Pascal)当时19岁,帮助父亲做税务计算工作时,帕斯卡发明了加法器。
  帕斯卡发明的加法器在全世界都有若干仿制品,虽然只能做加减法,但它至少没有被人遗忘,它 第一次确立了计算机器的概念。 由此帕斯卡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制造出机械计算工具的人。

莱布尼茨乘法器(发明了二进制、微积分、乘法器)
莱布尼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674年,德国数学家 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设计了一架既可以加减,也可以进行乘除的机械计算机,他造出的计算器可以进行四则运算。莱布尼茨是 现代机器数学的先驱,他在帕斯卡加、减法机械计算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它能够连续重复地做加减法,使这种重复加减转变为乘除运算,从而使这种机械计算机能够进行乘法、除法、自乘的演算,这也是现代计算机做乘除法采用的办法。
  他还发明了 二进制微积分(和牛顿互相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虽然莱布尼茨的乘法器仍然采用十进制,但他率先为计算机的设计提出了二进制的运算法则,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莱布尼茨是最早接触中华文化的欧洲人之一,曾经从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前往中国传教的教士那里接触到中国文化。据说他接触过中国的《周易》八卦,其中的阴阳可以用他的二进制来表示,但是现在无法确切考证莱布尼兹发明二进制受到过中国的《周易》八卦的影响,在这点上还存在着争议。

丝绸之路
  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在明朝时期成为综合贸易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元、明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提花机源自我国的一种纺织工具,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近代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提花机
  据考古证实,从河南安阳殷墟墓葬铜器上保留的丝织物痕迹来看,不仅有平纹组织的绢,还有提花的菱纹绮。这说明,我国早在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就出现了。 一般的织机只能织出平纹的织物,带有复杂花纹的织物只有提花机才能织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在东汉时期出现了 花本式提花机 (即束综提花机),又称花楼,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花本就是“挑花结本”的合称,所谓的挑花,是在图案纸样上画若干方格,分成若干区,计算好每一区的经纬线数,算计分寸。再按照我国最古老的结绳记事的方法,分数量编结好线团,即结本。
  花本技术,实现了提花技术中最难掌握的一步,也就是把预想的图案重现在织物上。这些花本存储着提花的程序,最后提花机根据花本织造出对应的纹饰。
  位于中国科学技术馆华夏之光展厅的大花楼提花机除了静态展示之外也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表演展项,每天都有两场时长20分钟的提花机的专人表演,为参观者们重现古时候的场景。
参考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98ac050102wdqs.html
参考自:https://www.sohu.com/a/270876512_802768

穿孔纸带早期计算机的存储介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725年,法国织布工人布乔 (Basile Bouchon)发明了穿孔纸带,后来他根据中国 花本提花机 的原理制作发明了穿孔纸带提花机,用纸带凿孔控制顶针穿入,代替“花本”上的经线组织点,不过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功。后经法尔孔于1728年、沃康松于1745年的改进,能织制600针的大花纹织物。
  布乔是管风琴制造商和织布工的儿子,他熟悉自动风琴中使用的旋转钉筒,比如手摇风琴。他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即在设计应用于实际非常昂贵的音乐自动机气缸之前,音乐自动机气缸的信息内容首先在纸上列出。当时的做法是在包裹在圆柱周围的纸制图案上打孔,表明工匠必须在圆柱上钻孔以安装销钉。布乔于是有了一个绝妙的见解,即带有穿孔的纸张布局已经包含了放在圆筒上的信息,因此他得出结论,穿孔纸可以对图案信息进行编码。
  后来布乔将由有销钉的圆筒控制的音乐自动机的概念应用于重复的织布任务,并部分自动化了牵伸织机的繁琐设置过程。但布乔的发明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功,因为针的数量不足以允许编织大型设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仅仅三年后,在1728年,布乔的一位助手(叫Jean-Baptiste Falcon)改进了机器,扩大了可以通过排列成排的孔来处理的绳索数量,而且还用一组打孔卡代替了纸卷,可以使撕裂的卡片更容易地更换,但它并不是全自动化的(是半自动化的),而且同样需要多个操作员来操作。

参考网址:https://history-computer.com/basile-bouchon-biography-history-and-inventions/

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733年英国钟表匠 约翰·凯伊 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
  飞梭实际上是安装在滑槽里带有小轮的梭子,滑槽两端装上弹簧,使梭子可以极快地来回穿行,所以飞梭的发明使织布速度变快,而且能织比以前更宽的布,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1760年~1840年)——中国正处于清朝时期 ):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以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为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大机器生产代替了了手工生产,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有实力和机会最先发展工业革命,但最终都错过了,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下的中央集权统治。最早从将近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公元25年 ~ 公元220年)出现的 花本式提花机 就可以知道中国人的智慧是多么先进,那时西方所谓的耶稣也才刚诞生不久。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处于清朝末期):
  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珍妮纺纱机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珍妮纺纱机
  随着对织布效率要求不断提高,1764年,英国纺织工人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事情要从1764年里的一天说起。英国兰开郡有个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那天晚上他回家,开门后不小心一脚踢翻了他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当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快把纺纱机扶正。但是当他弯下腰来的时候,却突然愣住了,原来他看到那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变成直立的了。他猛然想到: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哈格里夫斯非常兴奋,马上试着干,第二天他就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1764年制成后以他女儿 珍妮 命名的纺纱机。

广范成功的贾卡提花机
贾卡提花机
Joseph Marie Jacquard
  Joseph Marie Jacquard(贾卡)是一位法国织布工,虽然没受过正式的教育,但是在1799年,贾卡综合前人成果,制成了整套的纹板传动机构,配置更为合理的脚踏机器提花机,只需要一人操作就能织出 600针以上的大型花纹来。
  这种提花机在1801年巴黎展览会上获青铜奖章。它的机构特点是用提花纹板,即穿孔卡片代替纸带,通过传动机件带动一定顺序的顶针拉钩,根据花纹组织协调动作提升经线织出花纹。
  1860年以后被改用蒸汽动力代替脚踏传动遂成为自动提花机。自动提花机后来广泛传播于全世界并改用电动机发动。为了纪念贾卡的贡献,这种机器遂被称为贾卡(提花)机。

参考网址:https://history-computer.com/joseph-marie-jacquard-complete-biography/

巴贝奇差分机(可以计算数学表)
巴贝奇差分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数学表
  在数学中,函数值、对数值、变量、常量、统计值及天文数值等统计数据(就是提前算好的,就像小学时候用的乘法口诀表一样)按行列排成的数字表格叫数学表。

  由于当时18世纪末人工计算出来的数学用表仍有大量的错误,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在1812~1813年初次想到用机械来计算数学表。
  所谓"差分"的含义,是把函数表的复杂算式转化为差分运算,用简单的加法代替平方运算。1812年,20岁的巴贝奇从法国人Joseph Marie Jacquard(贾卡)发明的提花编织机上获得了灵感,差分机设计闪烁出了程序控制的灵光──它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旨意,自动处理不同函数的计算过程。
  巴贝奇差分机于1822年研制成功,是巴贝奇研制出的第一台“会制表的机器”。它有3个寄存器,每个寄存器有6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一个字轮。它可以编制平方表和一些其他的表格,还能计算多项式的加法,运算的精确度达6位小数。

遗憾的分析机电子通用计算机的先驱——巴贝奇分析机的设计构思具有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大部分特征,有它自己设计独特的“键盘”、“显示器”、“CPU”、“内存”等等现代计算机的关键部件,只是不用电源而已。
分析机
  查尔斯·巴贝奇最初的尝试是所谓的差分机,用来近似计算多项式,以致求解对数和三角函数。因为一些个人和政治上的原因,他意识到需要一种更加通用的机器,于是便开始了分析机的设计。
  分析机由蒸汽机驱动,大约有30米长、10米宽。它使用打孔纸带输入,采取最普通的十进制计数。分析机采用的一些计算机思想延用至今。分析机包括的存储和碾磨,就非常类似于今天计算机中采用的内存和处理器。

阿达·洛芙莱斯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
阿达
  在分析机制造的过程中,巴贝奇的一位朋友,Ada Lovelace(阿达·洛芙莱斯,英国诗人拜伦之女,数学家,世界上第一位公认的程序员)在1842年与1843年其间,她花了9个月的时间翻译意大利数学家路易吉·米那比亚对巴贝奇最新的计算机设计书(即分析机概论)所留下的备忘录。在这部译文里,她附加许多注记,内容详细说明用计算机进行伯努利数的运算方式,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算法程序。因此,阿达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也是第一位女程序员
  从1837年首次提出这种机器的设计,一直到巴贝奇去世的1871年,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机器并没有被真正的制造出来。但它本身的设计逻辑却非常的先进,是大约100年后电子通用计算机的先驱。

机电式计算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1860年后期~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清朝末期 ):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了成功,都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从此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1822年,法国的盖吕萨克和阿拉戈利用电流的磁效应,把通电导线绕在软铁上,使一块普通的软铁变成了磁铁。几年后,美国的约瑟夫·亨利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磁性强大的电磁铁以及继电器,继电器 是在机电式计算机上第一个派上用场的电器部件。

穿孔制表机(美国统计专家霍列瑞斯博士(H.Hollerith,德国侨民)设计发明了用于统计人口的机器)
穿孔制表机
  1880年以前,美国的人口普查都是人工做的。1880的普查完成之后,美国人意识到按照当时的人口增长速度,下一次1890年的普查十年也不可能完成统计,而美国的法律规定必须在十年内完成。
  大量的人口资料堆积如山,使统计工作者望而生畏,以致1880年的人口调查统计任务一直拖到1887年也没有结果。霍利瑞斯制表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天,霍利瑞斯和一位在人口调查局工作的官员比灵斯聊天,几句话就扯到了令人厌烦而又无法回避的人口调查问题上,两个人开始发牢骚,比灵斯更是抱怨不停。念了一阵苦经之后,比灵斯忽然提到一个他已考虑了多日的设想,那就是使用穿孔卡片帮助统计。
  比灵斯的设想给霍利瑞斯以极大的启发,激起了霍利瑞斯的创造灵感,使他仿佛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直到1888年,霍列瑞斯博士才实际完成自动制表机设计并申报了专利。他发明的这种机电式计数装置,比传统纯机械装置更加灵敏。
  霍利瑞斯借鉴了贾卡提花机的穿孔卡原理,采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采用机电技术取代了纯机械装置,制造了第一台可以自动进行加减四则运算、累计存档、制作报表的制表机,这台制表机参与了美国1890年的人口普查工作,使预计10年的统计工作仅用1年零7个月就完成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霍勒瑞斯于1896年创建了制表机公司TMC公司,1911年,TMC与另外两家公司合并,成立了CTR公司。1924年,CTR公司改名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这就是赫赫有名的IBM公司。
  虽然霍列瑞斯发明的并不是通用计算机,除了能统计数据表格外,它几乎没有别的什么用途,然而,制表机穿孔卡第一次把数据转变成二进制信息。在以后的计算机系统里,用穿孔卡片输入数据的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数据处理也发展成为电脑的主要功能之一。

Z系列计算机世界首台机电式可编程二进制计算机
Z1计算机
  1938年,德国工程师朱斯(Konrad Zuse)研制出Z-1计算机,它使用继电器为逻辑元件,是世界首台可编程使用二进制数的计算机,可以从穿孔板上读取指令。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
  亦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及仆从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0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二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军事上的需求大大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Z1是Konrad Zuse设计的一系列计算机中的第一个。Z2、Z3、Z4是基于许多与Z1相同的想法的后续产品。
  由于Z-1计算机是一种电气驱动的机械计算机,性能不理想,第二年,朱斯的朋友给了他一些电话公司废弃的继电器,朱斯用它们组装了第二台电磁式计算机Z-2,这台机器已经可以正常工作。
  这时,他的工作引起德国飞机实验研究所的关注,使他得到了一笔资助。1941年,第三台电磁式计算机Z-3完成,使用了2600个继电器,用穿孔纸带输入,实现了二进制数程序控制。Z-3能达到每秒3~4次加法的运算速度,或者在3~5秒内完成一次乘法运算。1942年,在紧张研究的间隙里,他写作了世界上第一个下国际象棋的计算机程序。
  Z-3计算机正常工作了3年。1944年,美国空军对柏林实施空袭,楚泽的住宅连同Z-3计算机一起被炸得支离破碎。在德国法西斯即将毁灭前夕,楚泽于1945年又建造了一台比Z-3更先进的电磁式Z-4计算机,存储器单元也从64位扩展到1024位,继电器几乎占满了一个房间。为了使机器的效率更高,楚泽甚至设计了一种编程语言Plankalkuel ,这一成果使楚泽也跻身于计算机语言先驱者行列。

Mark系列计算机
马克一号
霍华德·艾肯
艾肯
  美国哈佛大学应用数学教授霍华德·艾肯受巴贝奇分析机启发,在1937年得到美国海军部的经费支持,开始设计 Mark -Ⅰ(由IBM承建),于1944年交付使用。总耗资四五十万美元。Mark -Ⅰ做乘法运算一次最多需要6秒,除法10多秒。运算速度不算太快,但精确度很高(小数点后23位)。
  Mark -Ⅰ之后有Mark-Ⅱ(在1947年),马克三号/ADEC(1949年九月)以及哈佛马克四号(1952年),全都是Aiken的工作成果。马克二号是马克一号的效能增进版,但也是由机电继电器所构成。马克三号部分采用电子元件,而马克四号就全部改用电子元件了,也就是固态元件。马克三号与马克四号使用磁鼓内存,马克四号同时也有使用磁芯内存。
  当时在哈佛大学Mark II计算机上工作的工程师发现其中一个组件中卡住了一只飞蛾,在排查故障的时候他们将这种飞蛾贴在日志中,并把它标记为"first actual case of bug being found."。后来Grace Hopper (格蕾丝·赫柏,数学家和计算机程序员,1947年也在Mark II上工作,后来成为海军少将,也是最早将人类语言融入到电脑程序的人之一 ) 和她的团队成员一起帮助普及了"bug"这个词成为计算机术语,现在一般表示程序中出现的问题。

电子管计算机

电子管
电子管
  1883年,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正在为寻找电灯泡最佳灯丝材料,曾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他在真空电灯泡内部碳丝附近安装了一小截铜丝,希望铜丝能阻止碳丝蒸发。但是他失败了,他无意中发现,没有连接在电路里的铜丝,却因接收到碳丝发射的热电子产生了微弱的电流。当时爱迪生正潜心研究城市电力系统,没重视这个现象。但他为这一发现申请了专利,并命名为“爱迪生效应”。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极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了,这使爱迪生效应具有了实用价值。弗莱明也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人类第一只电子管的诞生,标志着世界从此进入了电子时代。
  1906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
  继电器的开关速度是1/100秒,使得机电式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受到限制。20世纪30年代已经具备了制造电子计算机的技术能力,机电式计算机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很快被电子计算机替代。事实上,电子计算机和机电式计算机的研制几乎是同时开始的。

艾伦·麦席森·图灵(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图灵
  艾伦·麦席森·图灵(英语: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1936年5月,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该文于1937年在《伦敦数学会文集》第42期上发表后,立即引起广泛的注意。在论文的附录里他描述了一种可以辅助数学研究的机器,后来被人称为“图灵机”,这个设想最有变革意义的地方在于,它第一次在纯数学的符号逻辑,和实体世界之间建立了联系,后来我们所熟知的电脑,以及还没有实现的“人工智能”,都基于这个设想。这是他人生第一篇重要论文,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1948年,图灵接受了曼彻斯特大学的高级讲师职务,并被指定为曼彻斯特自动数字计算机(Madam)项目的负责人助理,具体领导该项目数学方面的工作,作为这一工作的总结。
  1949年成为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的副主任,负责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曼彻斯特一号”的软件理论开发,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把计算机实际用于数学研究的科学家。
  1950年,图灵编写并出版了《曼彻斯特电子计算机程序员手册》(The programmers’handbook for the Manchester electronic computer)。这期间,他继续进行数理逻辑方面的理论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同年,他提出关于机器思维的问题,他的论文“计算机和智能(Computingmachiery and intelligence),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深远的影响。1950年10月,图灵发表论文《机器能思考吗》。这一划时代的作品,使图灵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
  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诸多贡献,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每年都有试验的比赛。此外,图灵提出的著名的 图灵机 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1952年,英国政府对图灵的同性恋取向定罪,随后图灵接受化学阉割(雌激素注射)。1954年6月7日,图灵吃下含有氰化物的苹果中毒身亡,享年41岁。2013年12月24日,在英国司法大臣克里斯·格雷灵的要求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向图灵颁发了皇家赦免。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信息论创始人、引入信息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年4月30日—2001年2月24日)是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为信息论和数字通信奠定了基础。1938年香农发表了他的伟大论文《对继电器和开关电路中的符号分析》,文中首次提及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他向人们展示了如何使用开关来实现逻辑和数学运算。此后,他通过研究Vannevar Bush的微分模拟器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想法。这是一个标志着二进制电子电路设计和逻辑门应用开始的重要时刻。

ABC计算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Atanasoff–Berry Computer,通常简称ABC计算机)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设备。这台计算机在1937年设计,仅仅设计用于求解线性方程组,非图灵完备、不可编程是其最大限制。而现代计算机的概念应等同于通用电子计算机,即图灵完备,可编程等。
  ABC计算机开创了现代计算机的重要元素,包括二进制算术和电子开关。但是因为缺乏通用性、可变性与存储程序的机制,将其与现代计算机区分开来。

ENIAC世界上第一台现代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2月14日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ENIAC
  ENIAC(全称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是继ABC(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之后的第二台电子计算机和第一台通用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诞生于1946年2月14日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并于次日正式对外公布。
  ENIAC长30.48米,宽6米,高2.4米,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30个操作台,重达30英吨,耗电量150千瓦,造价48万美元。它包含了17,468根真空管(电子管)7,200根晶体二极管,1,500 个中转,70,000个电阻器,10,000个电容器,1500个继电器,6000多个开关,计算速度是每秒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使用继电器运转的机电式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
  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想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期间。当时激战正酣,各国的武器装备还很差,占主要地位的战略武器就是飞机和大炮,因此研制和开发新型大炮和导弹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为此美国陆军军械部在马里兰州的阿伯丁设立了“弹道研究实验室”。
  美国军方要求该实验室每天为陆军炮弹部队提供6张射表以便对导弹的研制进行技术鉴定。事实上每张射表都要计算几百条弹道,而每条弹道的数学模型是一组非常复杂的非线性方程组。这些方程组是没有办法求出准确解的,因此只能用数值方法近似地进行计算。
  不过即使用数值方法近似求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当时的计算工具,实验室即使雇用200多名计算员加班加点工作也大约需要二个多月的时间才能算完一张射表。在“时间就是胜利”的战争年代,这么慢的速度怎么能行呢?恐怕还没等先进的武器研制出来,败局已定。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状况,当时任职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机工程学院的莫希利(John Mauchly)于 1942年提出了试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初始设想——“高速电子管计算装置的使用”,期望用电子管代替继电器以提高机器的计算速度。
  美国军方得知这一设想,马上拨款大力支持,成立了一个以莫希利、埃克特(John Eckert)为首的研制小组开始研制工作、预算经费为15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冯·诺依曼现代计算机之父、博弈论之父
冯·诺依曼
  让研制工作十分幸运的是,当时任弹道研究所顾问、正在参加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的数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mann,1903-1957,美籍匈牙利人)带着原子弹研制(1944年)过程中遇到的大量计算问题,在研制过程中期加入了研制小组。原本的ENIAC存在两个问题没有存储器且它用布线接板进行控制,甚至要搭接几天,计算速度也就被这一工作抵消了。

ENIACEDVAC 的建造者均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电气工程师约翰·莫奇利和普雷斯波·艾克特。1944年8月,EDVAC的建造计划就被提出;在ENIAC充分运行之前,其设计工作就已经开始。和ENIAC一样,EDVAC也是为美国陆军阿伯丁试验场的弹道研究实验室研制。

  1945年,冯·诺依曼和他的研制小组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方案,在此过程中他对计算机的许多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保证了计算机的顺利问世。
  EDVAC方案明确奠定了新机器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运算器、逻辑控制装置、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并描述了这五部分的职能和相互关系。并提出“采用二进制”和“程序内存”这两个重要的基本思想。迄今为止,大部分计算机仍基本上遵循冯·诺依曼结构

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1940年开始~21世纪初)):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晶体管
晶体管
  晶体管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就已经取得一种晶体管的专利。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制造这种器件的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而使这种晶体管无法制造出来。
  1947年12月,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组成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晶体管的问世,是20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是微电子革命的先声。晶体管出现后,人们就能用一个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电子器件,来代替体积大、功率消耗大的电子管了。晶体管的发明又为后来集成电路的诞生吹响了号角。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三人,因发明晶体管同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晶体管计算机1959年-1964年
晶体管计算机
  晶体管计算机是指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计算机,以1959年美国菲尔克公司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为标志。主机采用晶体管等半导体器件,以磁鼓和磁盘为辅助存储器,采用算法语言(高级语言)编程,并开始出现操作系统。
  由于采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所以很轻,且运算速度比较快,达到每秒几十万次。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逻辑元器件由电子管改为晶体管( Transistor),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盘。与此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也有了较大发展,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编程语言除了汇编语言外,还开发了Ada、 FORTRAN、 COBOL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使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人们把1959-1964年出现的晶体管计算机称为第二代计算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用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晶体管有一系列优点:体积小、重量轻、发热少、耗电省、速度快、寿命长、价格低、功能强。用它做计算机的开关元件,使计算机的结构与性能都发生了新的飞跃。
  (2)普遍采用磁心存储器做内存,并采用磁盘与磁带做内存。这就使存储容量增大,可靠性提高,为系统软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计算机体系结构中许多意义深远的特性相继出现,例如变址寄存器、浮点数据表示,中断、I/O处理等。
  (4)汇编语言取代了机器语言,而且开始出现FORTRAN、CDBOL等高级语言。
  (5)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始进入过程控制等领域。
  与电子管计算机相比,晶体管计算机包含了操作系统,它能够为输入输出、内存管理、存储和其他的资源管理活动提供标准化的程序。开发应用程序不再需要写资源管理程序了,这些操作系统允许程序员可以调用操作系统程序的应用软件。但是,IBM公司和其他计算机生产商早期开发的专用操作系统只能在特定的计算机上运行,它们各自有自己唯一的命令集来调用它们的程序。这意味着程序员每学一种操作系统就要重新学习一种编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发展。

集成电路计算机

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
  1958年,美国德州仪器工程师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和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英特尔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在1958~1959期间分别发明了锗集成电路和硅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将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集成电路的发明引发了电路设计革命。随后,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以每3-4年提高一个数量级的速度增长。

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年—1972年
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2年1月,IBM公司采用双极型集成电路。生产了IBM360系列计算机。
  1964年4月7日,IBM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计算机IBM 360系统,它兼顾了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两方面的应用。IBM 360系列计算机是最早使用集成电路的通用计算机系列,它开创了民用计算机使用集成电路的先例,计算机从此进入了集成电路时代。
  与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相比,它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IBM 360成为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的里程碑。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2年——至今)
超级计算机
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手机

  这个时期的计算机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使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所谓微处理器是将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器)集成在一块芯片上。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 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到了 80 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甚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 上将数量扩充到百万级。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
  70 年代中期,计算机制造商开始将计算机带给普通消费者,这时的小型机带有友好界面的软件包,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欢迎的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程序。
  1981 年, IBM 推出个人计算机(PC) 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学校。 80 年代个人计算机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跌,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继续缩小体积。与 IBM PC 竞争的 Apple Macintosh 系列于 1984 年推出, Macintosh 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界面,用户可以用鼠标方便地操作。
  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电脑,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进入21世纪,电脑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就被形象地称做电脑了。

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是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的经验之谈,其核心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摩尔定律是内行人摩尔的经验之谈,汉译名为“定律”,但并非自然科学定律,它一定程度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第四次工业革命21世纪初开始(2013年最先由德国正式提出)):
  所谓工业4.0(Industry 4.0),是基于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出的划分。按照共识,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 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 也就是智能化时代。

  • 7
    点赞
  • 4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