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tcCode146之LRU 缓存机制(相关话题:双向链表,哈希表)

29 篇文章 3 订阅

目录

题目描述

解题思路

代码实现

python版代码

相关知识点总结


题目描述

运用你所掌握的数据结构,设计和实现一个  LRU (最近最少使用) 缓存机制 。实现 LRUCache 类:

LRUCache(int capacity) 以正整数作为容量 capacity 初始化 LRU 缓存
int get(int key) 如果关键字 key 存在于缓存中,则返回关键字的值,否则返回 -1 。
void put(int key, int value) 如果关键字已经存在,则变更其数据值;如果关键字不存在,则插入该组「关键字-值」。当缓存容量达到上限时,它应该在写入新数据之前删除最久未使用的数据值,从而为新的数据值留出空间。

进阶:你是否可以在 O(1) 时间复杂度内完成这两种操作?

示例:

输入
["LRUCache", "put", "put", "get", "put", "get", "put", "get", "get", "get"]
[[2], [1, 1], [2, 2], [1], [3, 3], [2], [4, 4], [1], [3], [4]]
输出
[null, null, null, 1, null, -1, null, -1, 3, 4]

解释
LRUCache lRUCache = new LRUCache(2);
lRUCache.put(1, 1); // 缓存是 {1=1}
lRUCache.put(2, 2); // 缓存是 {1=1, 2=2}
lRUCache.get(1);    // 返回 1
lRUCache.put(3, 3); // 该操作会使得关键字 2 作废,缓存是 {1=1, 3=3}
lRUCache.get(2);    // 返回 -1 (未找到)
lRUCache.put(4, 4); // 该操作会使得关键字 1 作废,缓存是 {4=4, 3=3}
lRUCache.get(1);    // 返回 -1 (未找到)
lRUCache.get(3);    // 返回 3
lRUCache.get(4);    // 返回 4

解题思路

 如何基于链表实现 LRU 缓存淘汰算法?
我的思路是这样的:我们维护一个有序单链表,越靠近链表尾部的结点是越早之前访问的。当有一个新的数据被访问时,我们从链表头开始顺序遍历链表。
1. 如果此数据之前已经被缓存在链表中了,我们遍历得到这个数据对应的结点,并将其从原来的位置删除,然后再插入到链表的头部。
2. 如果此数据没有在缓存链表中,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 2.1如果此时缓存未满,则将此结点直接插入到链表的头部;
  • 2.2如果此时缓存已满,则链表尾结点删除,将新的数据结点插入链表的头部

这样我们就用链表实现了一个 LRU 缓存,是不是很简单?
现在我们来看下 m 缓存访问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因为不管缓存有没有满,我们都需要遍历一遍链表,所以这种基于链表的实现思路,缓存访问的时间复杂度为 O(n)。实际上,我们可以继续优化这个实现思路,比如引入散列表(Hash table)来记录每个数据的位置,将缓存访问的时间复杂度降到 O(1)

代码实现

package com.lzhsite.leetcode.algoritom.practise;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Map;

public class LeetCode146LRU缓存机制 {

	class DLinkedNode {
		int key;
		int value;
		DLinkedNode prev;
		DLinkedNode next;

		public DLinkedNode() {
		}

		public DLinkedNode(int _key, int _value) {
			key = _key;
			value = _value;
		}
	}

	private Map<Integer, DLinkedNode> cache = new HashMap<Integer, DLinkedNode>();
	private int size;
	private int capacity;
	private DLinkedNode head, tail;

	public LeetCode146LRU缓存机制(int capacity) {
		this.size = 0;
		this.capacity = capacity;
		// 使用伪头部和伪尾部节点
		head = new DLinkedNode();
		tail = new DLinkedNode();
		head.next = tail;
		tail.prev = head;
	}

	public int get(int key) {
		DLinkedNode node = cache.get(key);
		if (node == null) {
			return -1;
		}
		// 如果 key 存在,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移到头部
		moveToHead(node);
		return node.value;
	}

	public void put(int key, int value) {
		DLinkedNode node = cache.get(key);
		if (node == null) {
			// 如果 key 不存在,创建一个新的节点
			DLinkedNode newNode = new DLinkedNode(key, value);
			// 添加进哈希表
			cache.put(key, newNode);
			// 添加至双向链表的头部
			addToHead(newNode);
			++size;
			if (size > capacity) {
				// 如果超出容量,删除双向链表的尾部节点
				DLinkedNode tail = removeTail();
				// 删除哈希表中对应的项
				cache.remove(tail.key);
				--size;
			}
		} else {
			// 如果 key 存在,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修改 value,并移到头部
			node.value = value;
			moveToHead(node);
		}
	}

	private void addToHead(DLinkedNode node) {
		//保证新插入的node节点在head之后
		node.prev = head;
		node.next = head.next;
		head.next.prev = node;
		head.next = node;
	}

	private void removeNode(DLinkedNode node) {
		node.prev.next = node.next;
		node.next.prev = node.prev;
	}

	private void moveToHead(DLinkedNode node) {
		removeNode(node);
		addToHead(node);
	}

	private DLinkedNode removeTail() {
		//tail并非外部加入的节点,所以要用 tail.prev表示尾结点
		DLinkedNode res = tail.prev;
		removeNode(res);
		return res;
	}

}

python版代码

class DLinkedNode:
    def __init__(self, key=0, value=0):
        self.key = key
        self.value = value
        self.prev = None
        self.next = None


class LRUCache:

    def __init__(self, capacity: int):
        self.cache = dict()
        # 使用伪头部和伪尾部节点
        self.head = DLinkedNode()
        self.tail = DLinkedNode()
        self.head.next = self.tail
        self.tail.prev = self.head
        self.capacity = capacity
        self.size = 0

    def get(self, key: int) -> int:
        if key not in self.cache:
            return -1
        # 如果 key 存在,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移到头部
        node = self.cache[key]
        self.moveToHead(node)
        return node.value

    def put(self, key: int, value: int) -> None:
        if key not in self.cache:
            # 如果 key 不存在,创建一个新的节点
            node = DLinkedNode(key, value)
            # 添加进哈希表
            self.cache[key] = node
            # 添加至双向链表的头部
            self.addToHead(node)
            self.size += 1
            if self.size > self.capacity:
                # 如果超出容量,删除双向链表的尾部节点
                removed = self.removeTail()
                # 删除哈希表中对应的项
                self.cache.pop(removed.key)
                self.size -= 1
        else:
            # 如果 key 存在,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修改 value,并移到头部
            node = self.cache[key]
            node.value = value
            self.moveToHead(node)

    def addToHead(self, node):
        node.prev = self.head
        node.next = self.head.next
        self.head.next.prev = node
        self.head.next = node

    def removeNode(self, node):
        node.prev.next = node.next
        node.next.prev = node.prev

    def moveToHead(self, node):
        self.removeNode(node)
        self.addToHead(node)

    def removeTail(self):
        node = self.tail.prev
        self.removeNode(node)
        return node

相关知识点总结

单双向链表删除和插入时间复杂度的分析

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从链表中删除一个数据无外乎这两种情况:

1.删除结点中“值等于某个给定值”的结点;
2.删除给定指针指向的结点

尽管单纯的删除操作时间复杂度是 O(1),但遍历查找的时间是主要的耗时点,对应的时间复杂度为 O(n)。根据时间复杂度分析中的加法法则,删除值等于给定值的结点对应的链表删除结点中“值等于某个给定值”的结点;删除给定指针指向的结点。操作的总时间复杂度为 O(n)。
 

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已经找到了要删除的结点,但是删除某个结点 q 需要知道其前驱结点,而单链表并不支持直接获取前驱结点,所以,为了找到前驱结点,我们还是要从头结点开始遍历链表,直到 p->next=q,说明 p 是 q 的前驱结点
对于双向链表来说,这种情况就比较有优势了。因为双向链表中的结点已经保存了前驱结点的指针,不需要像单链表那样遍历。所以,单链表删除操作需要O(n) 的时间复杂度,而双向链表只需要在 O(1) 的时间复杂度内就搞定了!
同理,如果我们希望在链表的某个指定结点前面插入一个结点,双向链表比单链表有很大的优势。双向链表可以在 O(1) 时间复杂度搞定,而单向链表需要 O(n) 的时间复杂

双向链表和数组的比较

数组和链表时间复杂度比较


LinkedHashMap源码

LinkedHashMap 刚好就比 HashMap 多这一个功能,就是其提供 有序,并且,LinkedHashMap的有序可以按两种顺序排列,一种是按照插入的顺序(accessOrder设置为false时),一种是按照读取的顺序(accessOrder设置为true时,也就是插入和访问都会将当前节点放置到尾部,尾部代表的是最近访问的数据),而其内部是靠 建立一个双向链表 来维护这个顺序的,在每次插入、删除后,都会调用一个函数来进行 双向链表的维护 ,准确的来说,是有三个函数来做这件事,这三个函数都统称为回调函数

public class LinkedHashMap<K,V>
    extends HashMap<K,V>
    implements Map<K,V>{
 
 
    static class Entry<K,V> extends HashMap.Node<K,V> {
        Entry<K,V> before, after;
        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super(hash, key, value, next);
        }
    }


 
    transient LinkedHashMap.Entry<K,V> head;

 
    transient LinkedHashMap.Entry<K,V> tail;

    void afterNodeAccess(Node<K,V> p) { }
    //其作用就是在访问元素之后,将该元素放到双向链表的尾巴处(所以这个函数只有在按照读取的顺序 
    //的时候才会执行),之所以提这个,是建议大家去看看,如何优美的实现在双向链表中将指定元素放入链尾!

    void afterNodeRemoval(Node<K,V> p) { }
    //其作用就是在删除元素之后,将元素从双向链表中删除,还是非常建议大家去看看这个函数的,很优 
    //美的方式在双向链表中删除节点!
    
    void afterNodeInsertion(boolean evict) { }
    //这个才是我们题目中会用到的,在插入新元素之后,需要回调函数判断是否需要移除一直不用的某些元素!


}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数据与算法架构提升之路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