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的史前·简史

 

"  营收属于落后指标,使用率才是领先指标。"

—— 纳德拉 微软CEO

过去十年,是开源复兴的十年。

全球超过200家以上的公司以开源为核心技术建立,筹资上百亿美元,且因筹资金额趋向庞大而陆续引入大基金。可以预见的是,时间点或许来到了开源软件复兴的又一轮前端。

回溯开源软件的起源,其壮大成长的史前简史,不得不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充满稚嫩、犹疑复而重获确定感的几十年。

开源的概念是从自由软件来,但它却超越了“免费”,成为一种软件开发的方法论。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 "开源"漫画版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第一阶段:

科研人员、企业界的研究人员、业余爱好者合作写软件,然后分享出来,类似现在的开源软件。

由于学术界约定俗成的公开、合作原则,并且由于当时不同的硬件与操作系统的兼容性并不好,机器代码一起发布的有软件的源代码,这样便于修改和调制。

第二阶段:

随着操作系统和编译器的进化,制造软件的成本相对于硬件不断地增加,捆绑的开源软件开始不受欢迎,开源软件的数量逐渐减少。

2、20世纪70年代中期

自由软件时代

宗旨:免费赠送软件

由于互联网取代了高级研究计划局网(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得益于网路的廉价与便利性,协作和交换代码变得容易。

不过在当时,还没有商业模式的概念,这类自由软件的开发工作主要是大学或企业的研究经费赞助。

 

3、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电脑供应商和软件公司,强大如微软等公司开始对软件收许可费用,新开发的软件被当做公司财产,程序员不可以“自由地相互合作”了。

讽刺的是,美国司法部起诉微软垄断,竟是因为其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销售其他软件,如IE浏览器,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并最终导致微软当时的最大竞争对手网景的倒闭。

Richard Stallman

4、20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80年代,大部分的软件是私有的。

美国著名程序员、自由软件活动家,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由于两个事件,开始反感收费形式,提出“反版权”的概念。 本着“重现当年软件界合作互助的团结精神”,与一群律师起草发起GNU计划,发布《GNU宣言》,之后他又建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来协助该计划。

除了自由软件计划,很多非正式的软件分享也开始陆续出现。

PS: 不过,斯托曼并不是从软件质量的角度而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自由软件。他认为使用专利软件是非常不道德的事,只有附带了源代码的程序才是符合其道德标准的。

尽管,至今业内依旧认为,开源软件作为一种商品,在带来潜在经济价值方面,永远无法与专有软件公司比肩。

但某种程度上,开源的确是创造软件的最佳方式,它加快了产品的反馈,提高了软件可靠性,扩展了技术支持,推动了应用进程,汇集着超凡而“怪异”的技术人才。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