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前端技术体系、框架和架构
一、核心技术栈
基础语言与工具:
- TypeScript:全栈强类型支持,提升代码质量和可维护性
- React:核心前端框架,占比约80%,Vue项目正逐步迁移
- UmiJS:React上层框架,约60%项目使用@4版本,20%使用@3版本
- Webpack/Rspack:构建工具,部分Vue项目使用Vite
国际化支持:
- i18next + react-i18next:React项目首选国际化方案
- intl:数字、日期格式化工具,构建领域层适配多区域
二、前端架构设计
1. SSR架构(服务端渲染)
- 源码搭建:C端基础架构,提升首屏加载速度和SEO
- 数据同构:服务端与客户端使用同一份数据源,确保一致性
- 实现方式:ReactDOMServer.renderToString + ReactDOM.hydrate
2. 微前端架构(qiankun)
- "主应用+子应用"模式:将大型应用拆分为独立子模块
- 技术栈无关:支持React、Vue、Angular等多框架共存
- 独立开发部署:子应用仓库独立,前后端可并行开发
- 应用场景:交易后台(秒开率>90%)、商家中心等大型系统
3. Monorepo管理
- 统一代码仓库:管理多个前端应用和公共模块
- 跨项目共享:组件、工具函数、配置等可复用资源
- 研发效率提升:简化依赖管理,统一构建和测试流程
三、核心框架与技术细节
1. UmiJS框架特点
- 约定优于配置:减少样板代码,提高开发效率
- 插件化架构:按需添加路由、状态管理、国际化等功能
- SSR与CSR无缝切换:根据场景选择最佳渲染方式
2. 状态管理方案
- React Context:轻量级状态管理,用于局部组件间通信
- Redux Toolkit:复杂状态管理,大型业务场景首选
- 自定义hooks:封装通用状态逻辑,提高复用性
3. 跨端技术方案
- Electron → Tauri:桌面应用架构升级,降低资源消耗
- Tauri优势:使用系统原生Webview(macOS: WebKit, Windows: Webview2),体积更小、性能更佳
- 小程序:采用Webview+Native混合架构,双线程模型
- H5+Native协作:接口预请求机制,在Native打开Webview时并行获取数据
四、国际站特有技术实现
1. 国际化解决方案
- 多语言资源管理:
- 按模块组织JSON语言包,支持CDN动态加载
- 统一翻译键命名:
module.component.element
- 运行时切换:无需刷新页面,动态更新界面文本
- 数字/日期格式化:基于Intl API构建区域适配层
2. 全球API适配
- 自研API自动匹配系统:根据用户地域自动选择最优服务节点
- 多区域数据隔离与聚合:支持"一盘货卖全球"的商家服务模式
五、性能优化与工程实践
1. 渲染性能优化
- SSR+SSG结合:静态内容预渲染,动态内容服务端渲染
- 接口聚合与前置:减少请求次数,提前获取关键数据
- 骨架屏+渐进渲染:提升用户感知速度
2. 工程化体系
- 海纳核心组件库:统一UI风格,提高开发效率
- 自动化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E2E测试全覆盖
- 代码规范与质量监控:ESLint+Prettier+自定义规则
- 可视化搭建工具:支持快速原型开发和页面定制
六、总结
国际前端采用"React+TypeScript+UmiJS"技术栈为核心,构建了"SSR+微前端+Monorepo"的多层架构体系。针对国际化场景,实现了完善的多语言支持和全球服务适配,同时通过工程化手段保障了高质量交付。
技术演进方向:
- 持续推进Vue项目向React迁移,统一技术栈
- 深化Tauri在桌面应用的应用,替代Electron
- 探索WebAssembly在高性能场景的应用
- 强化端智能能力,集成MNN等推理框架
注:部分信息基于得物技术团队公开分享,国际站可能有特定优化,未完全公开。
127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