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开发之 node.js 笔记

代码地址:https://gitee.com/zheng-zhifan/nodejs-learning-notes

学习视频地址:【黑马程序员Node.js全套入门教程,nodejs新教程含es6模块化+npm+express+webpack+promise等_Nodejs实战案例详解】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34y167AZ?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d60891811856d864c216f6f0994c1a66

1. 初始node.js与内置模块

1.1 回顾与思考

浏览器中的javaScript的组成部分

JS核心语法
webAPI
为什么JavaScript可以再浏览器中被执行?
待执行的JS代码
JS解析引擎
不同的浏览器使用不同的JS解析引擎
为什么JS可以操作DOM还有BOM?
每个浏览器中内置了DOM,BOM这样的API函数,因此浏览器中的javaScript才可以调用它们
浏览器中JS的运行环境
运行环境是指代码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必要环境

Chrome浏览器运行环境:
V8引擎和内置API函数

v8引擎负责解析和执行js代码
内置API是由运行环境提供的特殊接口,只能在所属的运行环境中被调用

** js能否做后端开发?**
需要借助node.js才能做后端开发。

1.2 node.js

Node.js是一个基于Chrome V8 引擎的JavaScript 运行环境。

 注意:

  • 浏览器是JS的前端运行环境
  • Node.js是Js的后端运行环境
  • Node.js中无法调用DOM和BOM等浏览器内置API

1.2.1 Node.js 可以做的是事情

Node.js 作为一个 JavaScript 的运行环境,仅仅提供了基础的功能和 API。然而,基于 Node.js 提供的这些基础能,很多强大的工具和框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所以学会了 Node.js ,可以让前端程序员胜任更多的工作和岗位:

1. 基于 Express 框架(http://www.expressjs.com.cn/),可以快速构建 Web 应用

2. 基于 Electron 框架(https://electronjs.org/),可以构建跨平台的桌面应用

3. 基于 restify 框架(http://restify.com/),可以快速构建 API 接口项目

4. 读写和操作数据库、创建实用的命令行工具辅助前端开发、etc…

总之:Node.js 是大前端时代的“大宝剑”,有了 Node.js 这个超级 buff 的加持,前端程序员的行业竞争力会越来越强!

1.2.2 Node.js 学习路径

浏览器中的 JavaScript 学习路径:

JavaScript 基础语法 + 浏览器内置 API(DOM + BOM) + 第三方库(jQuery、art-template 等)

Node.js 的学习路径:

JavaScript 基础语法 + Node.js 内置 API 模块(fs、path、http等)+ 第三方 API 模块(express、mysql 等)

1.3 Node.js 环境

1.3.1  在 Node.js 环境中执行 JavaScript 代码

1. 打开终端

2. 输入 node 要执行的js文件的路径

node 目标文件名.js

1.3.2 终端命令

在 Windows 的 powershell 或 cmd 终端中,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快捷键,来提高终端的操作效率:

1. 使用  ↑  键,可以快速定位到上一次执行的命令

2. 使用  tab  键,能够快速补全路径

3. 使用  esc  键,能够快速清空当前已输入的命令

4. 输入  cls  命令,可以清空终端

2. fs文件系统模块

2.1 fs文件系统模块概述

fs模块是Node.js官方提供的、用来操作文件的模块,它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属性,用来满足用户对文件的操作需求。

 fs.readFile() 方法,用来读取指定文件中的内容  

 fs.writeFile() 方法,用来向指定的文件中写入内容

如果要在 JavaScript 代码中,使用 fs 模块来操作文件,则需要使用如下的方式先导入它:

const fs = require('fs');

2.2 读取指定文件中的内容

2.2.1 fs.readFile() 的语法格式

使用 fs.readFile() 方法,可以读取指定文件中的内容,语法格式如下:

 参数解读:

参数1:必选参数,字符串,表示文件的路径。

参数2:可选参数,表示以什么编码格式来读取文件。

参数3:必选参数,文件读取完成后,通过回调函数拿到读取的结果。

2.2.2  fs.readFile() 的示例代码

以 utf8 的编码格式,读取指定文件的内容,并打印 err 和 dataStr 的值:

const fs = require('fs');
fs.readFile('./files/11.txt', 'utf8',function(err, dataStr){
    console.log(err);
    console.log('---------');
    console.log(dataStr);
})

  // 如果读取成功,则 err 的值为 null

  // 如果读取失败,则 err 的值为 错误对象,dataStr 的值为 undefined

2.3  向指定文件中写入内容

2.3.1 fs.writeFiles() 的语法格式

语法格式:

fs.writeFiles(files, data[,options],callback)

参数解读:

参数1:必选参数,需要指定一个文件路径的字符串,表示文件的存放路径。

参数2:必选参数,表示要写入的内容。

参数3:可选参数,表示以什么格式写入文件内容,默认值是 utf8。

参数4:必选参数,文件写入完成后的回调函数。

2.3.2  fs.writeFile()的示例代码

向指定的文件路径中,写入文件内容:

const fs = require('fs');
fs.readFile('./files/11.txt', 'utf8', function(err, dataStr) {
    consloe.log(err);
}

2.3.3 判断是否写入成功

fs.writeFile('./files/3.txt', 'ok123', function(err) {
  // 2.1 如果文件写入成功,则 err 的值等于 null
  // 2.2 如果文件写入失败,则 err 的值等于一个 错误对象
  // console.log(err)

  if (err) {
    return console.log('文件写入失败!' + err.message)
  }
  console.log('文件写入成功!')
})

2.4  fs 模块 - 路径动态拼接的问题

在使用 fs 模块操作文件时,如果提供的操作路径是以 ./ 或 ../ 开头的相对路径时,很容易出现路径动态拼接错误的问题。

原因:代码在运行的时候,会以执行 node 命令时所处的目录,动态拼接出被操作文件的完整路径。

解决方案:在使用 fs 模块操作文件时,直接提供完整的路径,不要提供 ./ 或 ../ 开头的相对路径,从而防止路径动态拼接的问题

3. path路径模块

3.1 path模块

path 模块是 Node.js 官方提供的、用来处理路径的模块。它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属性,用来满足用户对路径的处理需求。

例如:  

path.join() 方法,用来将多个路径片段拼接成一个完整的路径字符串  

path.basename() 方法,用来从路径字符串中,将文件名解析出来

3.2 路径拼接

3.2.1 path.join() 的语法格式

使用path.join()方法,可以把对各片段拼接为完整的路径字符串,语法格式如下:

path.join( [...paths] )

  paths<string> 路径片段的序列

  返回值:<string>

代码示例:

const pathStr2 = path.join(__dirname, './files/1.txt');
console.log(pathStr2);

fs.readFile(path.join(__dirname, './files/1.txt') , 'utf8', function(err ,dataStr) {
    if(err) {
        return console.log(err.message);
    }
    console.log(dataStr);
})

注意:今后凡是涉及到路径拼接的操作,都要使用 path.join() 方法进行处理。不要直接使用 + 进行字符串的拼接。

3.3 获取路径中的文件名

3.3.1 path.basename() 的语法格式

使用 path.basename() 方法,可以获取路径中的最后一部分,经常通过这个方法获取路径中的文件名,语法格式如下:、

path.basename(path[,ext])

参数解读:

        path <string> 必选参数,表示一个路径的字符串

        ext <string> 可选参数,表示文件扩展名

        返回: <string> 表示路径中的最后一部分

代码示例: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fpath = '/a/b/c/index.html';  // 定义文件的存放路径

const fullName = path.basename(fpath);
console.log(fullName);

// 如果不想获取到,文件的后缀名
const nameWithoutExt = path.basename(fpath, '.html');
console.log(nameWithoutExt);

3.4 获取路径中的文件扩展名

3.4.1 path.extname() 的语法格式

使用 path.extname() 方法,可以获取路径中的扩展名部分,语法格式如下:

path.extname(path)

参数解读:

        path <string>必选参数,表示一个路径的字符串

        返回: <string> 返回得到的扩展名字符串

代码示例: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 这是文件的存放路径
const fpath = '/a/b/c/index.html'


// 获取文件后缀名
const fext = path.extname(fpath)
console.log(fext)

3.5 注意点:

1.fs.writeFile()方法:只能用来创建文件,不能用来创建路径

2.重复调用fs.writeFile()方法,写入同一个文件,新写的内容会覆盖之前的旧内容

4. http模块

在网络节点中,负责消费资源的电脑,叫做客户端

负责对外提供网络资源的电脑,叫做服务端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服务器和普通电脑的区别在于,服务器上安装了 web 服务器软件,例如:IIS、Apache 等。通过安装这些服务器软件,就能把一台普通的电脑变成一台 web 服务器。

在 Node.js 中,我们不需要使用 IIS、Apache 等这些第三方 web 服务器软件。因为我们可以基于 Node.js 提供的 http 模块,通过几行简单的代码,就能轻松的手写一个服务器软件,从而对外提供 web 服务。

4.1  服务器相关概念

4.1.1 IP地址

IP 地址就是互联网上每台计算机的唯一地址,因此 IP 地址具有唯一性。如果把“个人电脑”比作“一台电话”,那么“IP地址”就相当于“电话号码”,只有在知道对方 IP 地址的前提下,才能与对应的电脑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IP 地址的格式:通常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成(a.b.c.d)的形式,其中,a,b,c,d 都是 0~255 之间的十进制整数。例如:用点分十进表示的 IP地址(192.168.1.1)

注意:

 1. 互联网中每台 Web 服务器,都有自己的 IP 地址,例如:大家可以在 Windows 的终端中运行 ping www.baidu.com 命令,即可查看到百度服务器的 IP 地址。

 2. 在开发期间,自己的电脑既是一台服务器,也是一个客户端,为了方便测试,可以在自己的浏览器中输入 127.0.0.1 这个 IP 地址,就能把自己的电脑当做一台服务器进行访问了。

4.1.2  域名和域名服务器

尽管 IP 地址能够唯一地标记网络上的计算机,但IP地址是一长串数字,不直观,而且不便于记忆,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另一套字符型的地址方案,即所谓的域名(Domain Name)地址

IP地址和域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份对应关系存放在一种叫做域名服务器(DNS,Domain name server)的电脑中。使用者只需通过好记的域名访问对应的服务器即可,对应的转换工作由域名服务器实现。因此,域名服务器就是提供 IP 地址和域名之间的转换服务的服务器。

注意:

1. 单纯使用 IP 地址,互联网中的电脑也能够正常工作。但是有了域名的加持,能让互联网的世界变得更加方便。

2. 在开发测试期间, 127.0.0.1 对应的域名是 localhost,它们都代表我们自己的这台电脑,在使用效果上没有任何区别。

4.1.3 端口号

4.2 创建最基本的 web 服务器

 4.2.1  创建 web 服务器的基本步骤

 4.2.2  具体操作

 1. 步骤1——导入 http 模块

如果希望在自己的电脑上创建一个 web 服务器,从而对外提供 web 服务,则需要导入 http 模块: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2. 步骤2——创建 web 服务器案例

调用 http.createServer() 方法,即可快速创建一个 web 服务器实例: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

3. 步骤3——为服务器实例绑定 request 事件

为服务器实例绑定 request 事件,即可监听客户端发送过来的网络请求:

// 使用服务器实例的 .on() 方法,为服务绑定一个 request 事件
server.on('request', (req, res) => {
    //只要客户端来请求我们自己的服务器,就会触发 request 事件,从而调用事件处理函数
    console.log('Someone visit our web server')
})

4. 步骤4——启动服务器

调用服务器实例的 .listen() 方法,即可启动当前的 web 服务器实例:

//调用 server.listen(端口号, cb回调) 方法, 即可启动 web 服务器
server.listen(80, () => {
    console.log('http server running at http://127.0.0.1')
})

cb回调: callback   回调函数。 

2. Node.js中模块的分类

Node.js中根据模块来源的不同,将模块分为了3大类:

1. 内置模块(这是由Node.js官方提供的,例如:fs、path、http等)

2. 自定义模块(用户创建的每个  .js 文件,都是自定义模块)

3. 第三方模块(由第三方开发出来的模块,并非官方提供的内置模块,也不知用户创建的自定义模块,使用前需要先下载)

2.1 加载模块

require() 可以加载需要的内置模块、用户自定义模块、第三方模块进行使用。

 注意:使用 require() 方法记载其他模块时,会执行被加载模块中的代码。

2.2  Node.js 中的模块作用域

模块作用域: 函数作用域列斯,在定义模块中定义的变量、方法等成员,只能在当前模块内被访问,这种模块级别的访问限制,就时模块作用域。

模块作用域的好处: 防止了全局变量污染的问题

2.3 向外共享模块作用域中成员

2.3.1  module 对象

在每个 .js 自定义模块中都有一个 module 对象,它里面存储了和当前模块有关的信息,打印如下:

2.3.2 module.exports 对象

在自定义模块中,可以使用 module.exports 对象,将模块内的成员共享出去,供外界使用。

外界用 require() 方法导入自定义模块时,得到的就是 module.exports 所指向的对象。

 2.3.3 贡献成员的注意点

使用 require() 方法导入模块时,导入的结果,永远以 module.exports 指向的对象为准。

 2.3.4  exports 对象

由于 module.exports 单词写起来比较复杂,为了简化向外共享成员的代码,Node 提供了 exports 对象。默认情况下exports 和 module.exports 指向同一个对象。最终共享的结果,还是以 module.exports 指向的对象为准。

 2.3.4 exports 和 module.exports 的使用误区

时刻谨记,require() 模块时,得到的永远是 module.exports 指向的对象:

 注意:为了防止混乱,建议大家不要在同一个模块中同时使用 exports 和 module.exports

异同:

1. exports 和 module.exports 所指向的地址是一样的。但是如果重新赋值,module.exports的地址会更改。

2. require() 模块时,得到的永远是 module.exports 指向的对象,因为这个原则,如果只改exports,返回结果不会改变 

2.4 Node.js 中的模块化规范

Node.js 遵循了 CommonJS 模块化规范,CommonJS 规定了模块的特性和各模块之间如何相互依赖。

CommonJS 规定:

1. 每个模块内部,module 变量代表当前模块。

2. module 变量是一个对象,它的 exports 属性(即 module.exports)是对外的接口。

3. 加载某个模块,其实是加载该模块的 module.exports 属性。require() 方法用于加载模块。

3. npm与包

3.1 包

Node.js 中的第三方模块又叫包。

包是由第三方个人团队或团队开发出来的,免费提供所有人使用。、

使用包的理由:

1. Node.js 的内置模块仅提供一些底层的 API ,导致内置模块进行开发时,效率很低。

2. 包是基于内置模块封装出来的,提供了更高级、更方便的API,极大的提高了开发效率。

3. 包与内置模块之间的关系,类似与jQuery和浏览器内置API之间的关系

npm 下载地址:

全球最大的npm包共享平台npm

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包:https://registry.npmjs.org/

3.1.1 npm 初体验

以格式时间为例:

1. 使用 npm 包管理工具,在项目中安装格式化时间的包 moment

2. 使用 require() 导入格式化时间的包 参考

3. moment 的官方 API 文档对时间进行格式化

// 1. 导入需要的包
// 注意:导入的名称,就是装包时候的名称
const moment = require('moment')

const dt = moment().format('YYYY-MM-DD HH:mm:ss')
console.log(dt)

3.1.2 npm 初次安装后,多了一些文件

利用 npm i 包名  安装包,然后根据npm上的使用文档,去了解使用规则。

初次装包完成后,在项目文件夹下多一个叫做 node_modules 的文件夹和 package-lock.json 的配置文件。

其中:

1. node_modules 文件夹用来存放所有已安装到项目中的包。require() 导入第三方包时,就是从这个目录中查找并加载包。

2. package-lock.json 配置文件用来记录 node_modules 目录下的每一个包的下载信息,例如包的名字、版本号、下载地址等。

注意:程序员不要手动修改 node_modules 或 package-lock.json 文件中的任何代码,npm 包管理工具会自动维护它们。

3.1.3 安装指定版本的包

一般默认会安装最新的版本。如果需要指定版本可以使用。

npm i moment@2.22.2

3.2 包管理配置文件

npm 规定,在项目根目录中,必须提供一个叫做 package.json 的包管理配置文件。用来记录与项目有关的一些配置信息。例如:

项目的名称、版本号、描述等 项目中都用到了哪些包

哪些包只在开发期间会用到

那些包在开发和部署时都需要用到

3.2.1 记录安装的包

在项目根目录中,创建一个叫做 package.json 的配置文件,即可用来记录项目中安装了哪些包。从而方便剔除 node_modules 目录之后,在团队成员之间共享项目的源代码。

注意:今后在项目开发中,一定要把 node_modules 文件夹,添加到 .gitignore 忽略文件中。

3.2.2 创建 package.json 文件

npm 包管理工具提供了一个快捷命令,可以在执行命令时所处的目录中,快速创建 package.json 这个包管理配置文件:

npm init -y //在执行命令的目录中,快速新建 package.json 文件

注意:

1. 上述命令只能在英文的目录下成功运行!所以,项目文件夹的名称一定要使用英文命名,不要使用中文,不能出现空格。

2. 运行 npm install 命令安装包的时候,npm 包管理工具会自动把包的名称和版本号,记录到 package.json 中。

3.2.3  dependencies 节点

package.json 文件中,有一个 dependencies 节点,专门用来记录您使用 npm install 命令安装了哪些包。

{
  "dependencies": {
    "moment": "^2.29.4"
  }
}

3.2.4 一次性只能装所有的包

当我们拿到一个剔除了 node_modules 的项目之后,需要先把所有的包下载到项目中,才能将项目运行起来。

可以运行 npm install 命令(或 npm i)一次性安装所有的依赖包:

 3.2.5 卸载包

 可以运行 npm uninstall 命令,来卸载指定的包:

npm uninstall monent //

注意:npm uninstall 命令执行成功后,会把卸载的包,自动从 package.json 的 dependencies 中移除掉。

3.2.6 devDependencies 节点

如果某些包只在项目开发阶段会用到,在项目上线之后不会用到,则建议把这些包记录到 devDependencies 节点中。

与之对应的,如果某些包在开发和项目上线之后都需要用到,则建议把这些包记录到 dependencies 节点中。

您可以使用如下的命令,将包记录到 devDependencies 节点中:

// 安装指定的包,并且记录到 devDependencies 节点中

npm i 包名 -D

// 上面的是简写命令,具体完整写法:

npm install 包名 --save-dev

拓展:

如果下载慢

在使用 npm 下包的时候,默认从国外的 https://registry.npmjs.org/ 服务器进行下载,此时,网络数据的传输需要经过漫长的海底光缆,因此下包速度会很慢。

扩展阅读 - 海底光缆: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B7%E5%BA%95%E5%85%89%E7%BC%86/4107830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7%BE%8E%E6%B5%B7%E5%BA%95%E5%85%89%E7%BC%86/10520363

https://baike.baidu.com/item/APG/23647721?fr=aladdin

解决方法:

淘宝在国内搭建了一个服务器,专门把国外官方服务器上的包同步到国内的服务器,然后在国内提供下包的服务。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下包的速度。

扩展: 镜像(Mirroring)是一种文件存储形式,一个磁盘上的数据在另一个磁盘上存在一个完全相同的副本即为镜像。

切换 npm 的下包镜像源

下包的镜像源,指的就是下包的服务器地址。

# 查看当前的下包镜像源

npm config get registry                //返回结果:https://registry.npmjs.org/

#将下包镜像源切换为淘宝镜像源

npm config get registry=https://registry.npmjs.taobao.org/

# 检查镜像源是否下载成功

npm config get registry

nrm

为了更方便的切换下包的镜像源,我们可以安装 nrm 这个小工具,利用 nrm 提供的终端命令,可以快速查看和切换下包的镜像源。

# 通过 npm 包管理器,将 nrm 安装为全局可用的工具

npm i nrm -g

# 查看所有可用的镜像源

nrm ls

# 将下包的镜像源切换为 taobao 镜像

nrm use taobao

3.3 包的分类

使用 npm 包管理工具下载的包,共分为两大类,分别是:  项目包   全局包

3.3.1 项目包

那些被安装到项目的 node_modules 目录中的包,都是项目包。

项目包又分为两类,分别是:

1. 开发依赖包(被记录到 devDependencies 节点中的包,只在开发期间会用到)  

2. 核心依赖包(被记录到 dependencies 节点中的包,在开发期间和项目上线之后都会用到)

npm i 包名 -D    #开发依赖包

npm i 包名         #核心依赖包

3.3.2 全局包

在执行 npm install 命令时,如果提供了 -g 参数,则会把包安装为全局包。

全局包会被安装到 C:\Users\用户目录\AppData\Roaming\npm\node_modules 目录下。

npm i 包名 -g                        #全局安装指定的包

npm uninstall 包名 -g              #卸载全局安装包

例: nrm

注意:

1. 只有工具性质的包,才有全局安装的必要性。因为它们提供了好用的终端命令。

2. 判断某个包是否需要全局安装后才能使用,可以参考官方提供的使用说明即可。

3.3.3 i5ting_toc

i5ting_toc 是一个可以把 md 文档转为 html 页面的小工具,使用步骤如下:

# 将 i5ting_toc  安装为全局包

npm install -g i5ting_toc

# 调用 i5ting_toc ,轻松实现 md 转 html 的功能

i5ting_toc -f 要转换的 md 文件路径 -o

3.4 规范的包结构

在清楚了包的概念、以及如何下载和使用包之后,接下来,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包的内部结构。

一个规范的包,它的组成结构,必须符合以下 3 点要求:

1. 包必须以单独的目录而存在

2. 包的顶级目录下要必须包含 package.json 这个包管理配置文件

3. package.json 中必须包含 name,version,main 这三个属性,分别代表包的名字、版本号、包的入口。

注意:以上 3 点要求是一个规范的包结构必须遵守的格式,关于更多的约束,可以参考如下网址:

https://yarnpkg.com/zh-Hans/docs/package-json

3.5 开发属于自己的包

大致步骤:

1.  设计需要实现的功能

2. 初始化包的基本结构

 1. 新建 itheima-tools 文件夹,作为包的根目录

 2. 在 itheima-tools 文件夹中,新建如下三个文件:

                package.json (包管理配置文件)

                index.js  包的入口文件)

                README.md  (包的说明文档)

3. 初始化 package.json

 在 package.json 中必须包含六种属性:

        name : 自己开发的包名

        version:开发包的版本号(第一次开发版本号一般为 1.0.0)

        main:包的入口文件

        description:对此包的基本描述

        keywords:包的关键字

        license:开源协议(一般是 ISC)

 关于更多 license 许可协议相关的内容,可参考 https://www.jianshu.com/p/86251523e898

4.  在 index.js 开发所需要的功能

在 index.js 中开发功能一共由两种方式:

 1. 直接在index.js中写相应的函数,然后使用 module.exports 中暴露出函数,便于调用 

 2. 在index.js的同级文件中创建 src文件夹,然后在文件夹中分开创建功能模块,并暴露函数。

 index.js文件:

                 

 src文件夹:

        

 以其中一个文件为例(dateFormat.js):

         

         大致步骤:

                1. 将格式化时间的功能,拆分到 src -> dateFormat.js 中

                2. 将处理 HTML 字符串的功能,拆分到 src -> htmlEscape.js 中

                3. 在 index.js 中,导入两个模块,得到需要向外共享的方法

                4. 在 index.js 中,使用 module.exports 把对应的方法共享出去

5. 编写包的写明文档(README.md)

包根目录中的 README.md 文件,是包的使用说明文档。通过它,我们可以事先把包的使用说明,以 markdown 的格式写出来,方便用户参考。

README 文件中具体写什么内容,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只要能够清晰地把包的作用、用法、注意事项等描述清楚即可。 我们所创建的这个包的 README.md 文档中,会包含以下 6 项内容:

安装方式导入方式格式化时间转义 HTML 中的特殊字符还原 HTML 中的特殊字符开源协议

4. 模块的加载机制

4.1 优先从缓存中加载

模块在第一次加载后会被缓存。 这也意味着多次调用 require() 不会导致模块的代码被执行多次。

注意:不论是内置模块、用户自定义模块、还是第三方模块,它们都会优先从缓存中加载,从而提高模块的加载效率。

4.2 内置模块的加载机制

内置模块是由 Node.js 官方提供的模块,内置模块的加载优先级最高

例如,require('fs') 始终返回内置的 fs 模块,即使在 node_modules 目录下有名字相同的包也叫做 fs。

4.3 自定义模块的加载机制

使用 require() 加载自定义模块时,必须指定以 ./ 或 ../ 开头的路径标识符。在加载自定义模块时,如果没有指定 ./ 或 ../ 这样的路径标识符,则 node 会把它当作内置模块第三方模块进行加载。

同时,在使用 require() 导入自定义模块时,如果省略了文件的扩展名,则 Node.js 会按顺序分别尝试加载以下的文件:

        1. 按照确切的文件名进行加载

        2. 补全 .js 扩展名进行加载

        3.  补全 .json 扩展名进行加载

        4. 补全 .node 扩展名进行加载

        5. 加载失败,终端报错

4.4 第三方模块的加载机制

如果传递给 require() 的模块标识符不是一个内置模块,也没有以 ‘./’ 或 ‘../’ 开头,则 Node.js 会从当前模块的父目录开始,尝试从 /node_modules 文件夹中加载第三方模块。

如果没有找到对应的第三方模块,则移动到再上一层父目录中,进行加载,直到文件系统的根目录。

例如,假设在 'C:\Users\itheima\project\foo.js' 文件里调用了 require('tools'),则 Node.js 会按以下顺序查找:  

1.  C:\Users\itheima\project\node_modules\tools  

2.  C:\Users\itheima\node_modules\tools  

3.  C:\Users\node_modules\tools  

4.  C:\node_modules\tools

4.5 目录作为模块

当把目录作为模块标识符,传递给 require() 进行加载的时候,有三种加载方式:

1. 在被加载的目录下查找一个叫做 package.json 的文件,并寻找 main 属性,作为 require() 加载的入口

2. 如果目录里没有 package.json 文件,或者 main 入口不存在或无法解析,则 Node.js 将会试图加载目录下的 index.js 文件

3. 如果以上两步都失败了,则 Node.js 会在终端打印错误消息,报告模块的缺失:Error: Cannot find module 'xxx'

5. Express

官方给出的概念:Express 是基于 Node.js 平台,快速、开放、极简的 Web 开发框架

通俗的理解:Express 的作用和 Node.js 内置的 http 模块类似,是专门用来创建 Web 服务器的

Express 的本质:就是一个 npm 上的第三方包,提供了快速创建 Web 服务器的便捷方法。

Express 的中文官网: http://www.expressjs.com.cn/

Express的作用:

 5.1 Express 的基本使用

5.1.1 创建基本的 Web 服务器

  创建服务器的基本框架:

// 1. 导入 express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 2. 创建 web 服务器
const app = express()
// 3. 启动 web 服务器
app.listen(80, () => {
  console.log('express server running at http://127.0.0.1')
})

5.1.2 监听 GET 请求

通过 app.get() 方法,可以监听客户端的 GET 请求,具体的语法格式如下:

// 参数1:客户端请求的 URL 地址
// 参数2:请求对应的处理函数
//        req:请求对象
//        res:响应对象
app.get('/user', (req, res) => { /* 处理函数 */ })

 req:请求对象(包含了与请求相关的属性与方法)
 res:响应对象(包含了与响应相关的属性与方法)

5.1.3 监听 POST 请求

// 参数1:客户端请求的 URL 地址
// 参数2:请求对应的处理函数
//        req:请求对象
//        res:响应对象
app.post('/user', (req, res) => { /* 处理函数 */ })

5.1.4  把内容响应给客户端

通过 res.send() 方法,可以把处理好的内容,发送给客户端:

// 4. 监听客户端的 GET 和 POST 请求,并向客户端响应具体的内容
app.get('/user', (req, res) => {
  // 调用 express 提供的 res.send() 方法,向客户端响应一个 JSON 对象
  res.send({ name: 'zs', age: 20, gender: '男' })
})
app.post('/user', (req, res) => {
  // 调用 express 提供的 res.send() 方法,向客户端响应一个 文本字符串
  res.send('请求成功')
})

5.1.5  获取 URL 中携带的查询参数

通过 req.query 对象,可以访问到客户端通过查询字符串的形式,发送到服务器的参数:

app.get('/', (req, res) => {
  // 通过 req.query 可以获取到客户端发送过来的 查询参数
  // 在 url 之后加 ?name=zs&age=20 返回结果:{"name": "zs","age": "20"}
  // 可以通过 req.query 获取
  // 注意:默认情况下,req.query 是一个空对象
  console.log(req.query)
  res.send(req.query)
})

5.1.6 获取URL中的动态参数

通过 req.params 对象,可以访问到 URL 中,通过 : 匹配到的动态参数

// 注意:这里的 :id 是一个动态的参数
app.get('/user/:ids/:username', (req, res) => {
  // req.params 是动态匹配到的 URL 参数,默认也是一个空对象
  console.log(req.params)
  res.send(req.params)
})

5.2 托管静态资源

5.2.1 express.static()

express 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用的函数,叫做 express.static(),通过它,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创建一个静态资源服务器,

例如,通过如下代码就可以将 public 目录下的图片、CSS 文件、JavaScript 文件对外开放访问了:

app.use(express.static('public'))

如此,你就可以访问 public 目录中的所有文件了: http://localhost:3000/images/bg.jpg、 http://localhost:3000/css/style.css 、http://localhost:3000/js/login.js

注意:Express 在指定的静态目录中查找文件,并对外提供资源的访问路径。 因此,存放静态文件的目录名不会出现在 URL 中。

5.2.2  托管多个静态资源目录

如果要托管多个静态资源目录,请多次调用 express.static() 函数:

app.use( express.static('public'));
app.use( express.static('files'));

访问静态资源文件时,express.static() 函数会根据目录的添加顺序查找所需的文件。

如果向要查找其他文件在浏览器中是显示不出来的。故此,向解决此就选哟在前挂载路径。

5.2.3 挂载路径前缀

如果希望在托管的静态资源访问路径之前,挂载路径前缀,则可以使用如下的方式:

app.use('/files', express.static('./files'))

现在,你就可以通过带有 /public 前缀地址来访问 public 目录中的文件了。

5.3  nodemon

我们可以使用 nodemon(https://www.npmjs.com/package/nodemon) 这个工具,它能够监听项目文件的变动,当代码被修改后,nodemon 会自动帮我们重启项目,极大方便了开发和调试。

安装 nodemon

在终端中,运行如下命令,即可将 nodemon 安装为全局可用的工具:

npm install -g nodemon

使用 nodemon

当基于 Node.js 编写了一个网站应用的时候,传统的方式,是运行 node app.js 命令,来启动项目。这样做的坏处是:代码被修改之后,需要手动重启项目。

现在,我们可以将 node 命令替换为 nodemon 命令,使用 nodemon app.js 来启动项目。这样做的好处是:代码被修改之后,会被 nodemon 监听到,从而实现自动重启项目的效果。

node app.js

# 将上面的终端命令,替代为下面的终端命令,即可实现自动重启项的效果

nodemon app.js

6.  Express路由

路由:广义上来讲,路由就是映射关系。

6.1  Express中的路由

在 Express 中,路由指的是客户端的请求服务器处理函数之间的映射关系

Express 中的路由分 3 部分组成,分别是请求的类型请求的 URL 地址、处理函数,格式如下:

app.METHOD(PATH, HANDLER)        //app.请求的类型(请求的 URL 地址 , 处理函数)

简单的路由示例: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 挂载路由
app.get('/', (req,res) => {
    res.send('hello wold')
})

app.post('/', (req ,res) => {
    res.send('Post callback');
})

app.listen(80, () => {
    console.log('express running at http://127.0.0.1');
})

6.1.2 路由的匹配过程

每当一个请求到达服务器之后,需要先经过路由的匹配,只有匹配成功之后,才会调用对应的处理函数。

在匹配时,会按照路由的顺序进行匹配,如果请求类型和请求的 URL 同时匹配成功,则 Express 会将这次请求,转交给对应的 function 函数进行处理。

 路由匹配的注意点:

1. 按照定义的先后顺序进行匹配

2. 请求类型和请求的URL同时匹配成功,才会调用对应的处理函数

6.2  模块的使用

简单的使用,把路由挂载到app上,示例代码如下: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 挂载路由
app.get('/', (req,res) => {
    res.send('hello wold')
})

app.post('/', (req ,res) => {
    res.send('Post callback');
})

app.listen(80, () => {
    console.log('express running at http://127.0.0.1');
})

6.2.1  模块化路由

为了方便对路由进行模块化的管理,Express 不建议将路由直接挂载到 app 上,而是推荐将路由抽离为单独的模块。

将路由抽离为单独模块的步骤如下:

1. 创建路由模块对应的 .js 文件

2. 调用 express.Router() 函数创建路由对象

const router = express.Router()

3. 向路由对象上挂载具体的路由

router.get('/user/list', (req, res) => {   res.send('Get user list.')        })

router.post('/user/add', (req, res) => {    res.send('Add new user.')        })

4. 使用 module.exports 向外共享路由对象

module.exports = router;

5. 使用 app.use() 函数注册路由模块

app.use('/api', router) //添加访问前缀

// app.use(router)

6.2.2 创建路由模块

// 1. 导入模块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 2. 创建路由对象
const router = express.Router()

// 3. 挂载具体的路由
router.get('/user/list', (req, res) => {
    res.send('Get user list.')
})

router.post('/user/add', (req, res) => {
    res.send('Add new user.')
})

// 4. 向外导出路由对象
// module.express = router 拼写错误
module.exports = router;

6.2.3 注册模块

// 1. 导入路由模块
const router = require('./03.router')
// 2. 注册路由模块
app.use('/api', router) //添加访问前缀
// app.use(router)

7.  Express 中间件

7.1 中间件的概念

中间件(Middleware ),特指业务流程的中间处理环节。

7.1.1 Express 中间件的调用流程

当一个请求到达 Express 的服务器之后,可以连续调用多个中间件,从而对这次请求进行预处理。

 7.1.2 Express 中间件的格式

Express 的中间件,本质上就是一个 function 处理函数,Express 中间件的格式如下:

 注意:中间件函数的形参列表中,必须包含 next 参数。而路由处理函数中只包含 req 和 res。

在参数中包含由next 就是中间件,不含即不是。

7.1.3 next 函数的作用

next 函数是实现多个中间件连续调用的关键,它表示把流转关系转交给下一个中间件或路由。

 7.2 Express 中间件函数

7.2.1 定义中间函数

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定义一个最简单的中间件函数:

const mw = function (req, res, next) {
  console.log('这是最简单的中间件函数')
  // 把流转关系,转交给下一个中间件或路由
  next()
}

7.2.2 全局生效的中间件

客户端发起的任何请求,到达服务器之后,都会触发的中间件,叫做全局生效的中间件

通过调用 app.use(中间件函数),即可定义一个全局生效的中间件,示例代码如下:

app.use(mw)         //全局生效的中间件

简化形式:

app.use((req, res, next) => {
  console.log('这是最简单的中间件函数')
  next()
})

同时定义多个全局中间件,可以使用 app.use() 连续定义多个全局中间件。客户端请求到达服务器之后,会按照中间件定义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

7.2.3  中间件的作用

多个中间件之间,共享同一份 req 和 res。基于这样的特性,我们可以在上游的中间件中,统一为 req 或 res 对象添加自定义的属性或方法,供下游的中间件或路由进行使用。

  

 7.2.4  局部生效的中间件

不使用 app.use() 定义的中间件,叫做局部生效的中间件,示例代码如下:

const mw1 = (req, res, next) => {
  console.log('调用了局部生效的中间件')
  next()
}

app.get('/', mw1, (req, res) => {
  res.send('Home page.')
})

7.2.5 局部生效的中间件

路由中,通过如下两种等价的方式,使用多个局部中间件:

// 以下两种写法完全等价

app.get('/', [mw1, mw2], (req, res) => {  res.send('Home page.')        })

app.get('/', mw1, mw2, (req, res) => {  res.send('Home page.')        })

7.2.6  了解中间件的5个使用注意事项

 1. 一定要在路由之前注册中间件,反过来就不会调用中间件

2. 客户端发送过来的请求,可以连续调用多个中间件进行处理

3. 执行完中间件的业务代码之后,不要忘记调用 next() 函数

4. 为了防止代码逻辑混乱,调用 next() 函数后不要再写额外的代码

5. 连续调用多个中间件时,多个中间件之间,共享 req 和 res 对象

7.3  中间件的分类

Express 官方把常见的中间件用法,分成了5大类:

 1.  应用级别的中间件  

 2.  路由级别的中间件

 3. 错误级别的中间件  

 4. Express 内置的中间件  

 5. 第三方的中间件

7.3.1  应用级别的中间件  

通过 app.use() 或 app.get() 或 app.post() ,绑定到 app 实例上的中间件,叫做应用级别的中间件,代码示例如下:

app.get('/', mw1, (req, res) => {
  res.send('Home page.')
})

只要绑定到express的对象上,同时涉及到 use() 、get() 、post() 均可视为此类。

7.3.2  路由级别的中间件

绑定到 express.Router() 实例上的中间件,叫做路由级别的中间件。它的用法和应用级别中间件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应用级别中间件是绑定到 app 实例上,路由级别中间件绑定到 router 实例上,代码示例如下:

const router = express.Router()

// 3. 挂载具体的路由
router.get('/user/list', (req, res) => {
    res.send('Get user list.')
})

router.post('/user/add', (req, res) => {
    res.send('Add new user.')
})

绑定到router实例对象的均势路由级别。

 7.3.3 错误级别的中间件  

错误级别中间件的作用:专门用来捕获整个项目中发生的异常错误,从而防止项目异常崩溃的问题。

格式:错误级别中间件的 function 处理函数中,必须有 4 个形参,形参顺序从前到后,分别是 (err, req, res, next)。

app.get('/', (req, res) => {
  // 1.1 人为的制造错误
  throw new Error('服务器内部发生了错误!')
  res.send('Home page.')
})

// 2. 定义错误级别的中间件,捕获整个项目的异常错误,从而防止程序的崩溃
app.use((err, req, res, next) => {
  console.log('发生了错误!' + err.message)
  res.send('Error:' + err.message)
})

// 调用 app.listen 方法,指定端口号并启动web服务器
app.listen(80, function () {
  console.log('Express server running at http://127.0.0.1')
})

注意:错误级别的中间件,必须注册在所有路由之后!

 4. Express 内置的中间件  

自 Express 4.16.0 版本开始,Express 内置了 3 个常用的中间件,极大的提高了 Express 项目的开发效率和体验:  

 1. express.static 快速托管静态资源的内置中间件,例如: HTML 文件、图片、CSS 样式等(无兼容性)  

 2. express.json 解析 JSON 格式的请求体数据(有兼容性,仅在 4.16.0+ 版本中可用) 

 3. express.urlencoded 解析 URL-encoded 格式的请求体数据(有兼容性,仅在 4.16.0+ 版本中可用)

// 配置解析 application/json 格式数据的内置中间件
app.use(express.json())
// 配置解析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格式数据的内置中间件
app.use(express.urlencoded({ extended: false }))

 7.3.5. 第三方的中间件

非 Express 官方内置的,而是由第三方开发出来的中间件,叫做第三方中间件。在项目中,大家可以按需下载并配置第三方中间件,从而提高项目的开发效率。

例如:在 express@4.16.0 之前的版本中,经常使用 body-parser 这个第三方中间件,来解析请求体数据。使用步骤如下:

 1. 运行 npm install body-parser 安装中间件

 2.使用 require 导入中间件

 3.调用 app.use() 注册并使用中间件

注意:Express 内置的 express.urlencoded 中间件,就是基于 body-parser 这个第三方中间件进一步封装出来的。

7.4  自定义中间件

7.4.1  需求描述和实现步骤

自己手动模拟一个类似于 express.urlencoded 这样的中间件,来解析 POST 提交到服务器的表单数据

实现步骤:

1. 定义中间件

        使用 app.use() 来定义全局生效的中间件,代码如下:

   app.use(functuion(req,res,next) { /* */ })

2. 监听 req 的 data 事件若触发了data事件,就表明有数据提交到服务器

在中间件中,需要监听 req 对象的 data 事件,来获取客户端发送到服务器的数据。

如果数据量比较大,无法一次性发送完毕,则客户端会把数据切割后,分批发送到服务器。所以 data 事件可能会触发多次,每一次触发 data 事件时,获取到数据只是完整数据的一部分,需要手动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拼接。

    // 定义变量,用来存储客户端发送过来的请求体数据

    let str = '';

    // 监听 req 对象的 data 事件(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新的请求体数据)

    req.on('data' , (chunk) => {

        str += chunk;

    })

3. 监听 req 的 end 事件若触发end事件,就表明数据提交完毕,服务器端已完整的接收到了

     当请求体数据接收完毕之后,会自动触发 req 的 end 事件。

     因此,我们可以在 req 的 end 事件中,拿到并处理完整的请求体数据。示例代码如下:

// 在str中存放的是完整的请求体数据   

req.on('end' , () => {

        console.log(str)

    })

4. 使用 querystring 模块解析请求体数据

Node.js 内置了一个 querystring 模块,专门用来处理查询字符串。通过这个模块提供的 parse() 函数,可以轻松把查询字符串,解析成对象的格式。示例代码如下:

// 导入 Node.js 内置的 querystring 模块

const qs = require('querystring');

// 调用 qs.parse() 方法,把查询函数解析为对象

const body = qs.parse(str)

5. 将解析出来的数据对象挂载为 req.body

上游的中间件和下游的中间件及路由之间,共享同一份 req 和 res。因此,我们可以将解析出来的数据,挂载为 req 的自定义属性,命名为 req.body,供下游使用。示例代码如下:

    req.on('end', () => {

        // 在str中存放的是完整的请求体数据

        // TODO: 把字符串格式的请求体数据,解析成对象格式

        const body = qs.parse(str)

        req.body = body

        console.log(body);

        next()

    })

6. 将自定义中间件封装为模块

8. 使用 Express 写接口

 8.1  基本的服务器

8.1.1  创建基本的服务器

 8.1.2  创建 API 路由模块

 8.1.3  编写 GET 接口

 8.1.4  编写 POST 接口

 注意:如果要获取 URL-encoded 格式的请求体数据,必须配置中间件 app.use(express.urlencoded({ extended: false }))

8.2 CORS跨域资源共享

跨域:http://t.csdn.cn/BDMFZ

8.2.1 接口的跨域问题

刚才编写的 GET 和 POST接口,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不支持跨域请求。

解决接口跨域问题的方案主要有两种:

 1. CORS(主流的解决方案,推荐使用)  

 2. JSONP(有缺陷的解决方案:只支持 GET 请求)

8.2.2  使用 cors 中间件解决跨域问题

cors 是 Express 的一个第三方中间件。通过安装和配置 cors 中间件,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跨域问题。

使用步骤分为如下 3 步:

(1)运行 npm install cors 安装中间件

(2)使用 const cors = require('cors') 导入中间件

(3)在路由之前调用 app.use(cors()) 配置中间件

8.2.3 CORS概念

CORS (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跨域资源共享)由一系列 HTTP 响应头组成,这些 HTTP 响应头决定浏览器是否阻止前端 JS 代码跨域获取资源

浏览器的同源安全策略默认会阻止网页“跨域”获取资源。但如果接口服务器配置了 CORS 相关的 HTTP 响应头,就可以解除浏览器端的跨域访问限制

 8.2.4   CORS的注意事项

(1)CORS 主要在服务器端进行配置。客户端浏览器无须做任何额外的配置,即可请求开启了 CORS 的接口。 

(2)CORS 在浏览器中有兼容性。只有支持 XMLHttpRequest Level2 的浏览器,才能正常访问开启了 CORS 的服务端接口(例如:IE10+、Chrome4+、FireFox3.5+)。

8.2.5  CORS 响应头部 -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响应头部中可以携带一个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字段,其语法如下: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origin> | *

其中,origin 参数的值指定了允许访问该资源的外域 URL

例如,下面的字段值将只允许来自 http://itcast.cn 的请求:

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itcast.cn ')

如果指定了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字段的值为通配符 *,表示允许来自任何域的请求,示例代码如下:

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8.2.6  CORS 响应头部 -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默认情况下,CORS 支持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如下的 9 个请求头:

Accept、Accept-Language、Content-Language、DPR、Downlink、Save-Data、Viewport-Width、Width 、Content-Type (值仅限于 text/plain、multipart/form-data、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三者之一)  (若不是上面这些请求头,可能会失败)

如果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了额外的请求头信息,则需要在服务器端,通过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对额外的请求头进行声明,否则这次请求会失败!

// 允许客户端额外向服务器发送 Content-Type 请求头和 X-Custom-Header请求头

//注意:多个请求头之间使用英文的逗号进行分割

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Content-Type,X-Custom-Header ')

8.2.7  CORS 响应头部 -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默认情况下,CORS 仅支持客户端发起 GET、POST、HEAD 请求。

如果客户端希望通过 PUT、DELETE 等方式请求服务器的资源,则需要在服务器端,通过 Access-Control-Alow-Methods来指明实际请求所允许使用的 HTTP 方法

示例代码如下:

// 只允许POST、GET、DELETE、HEAD 请求方法

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POST, GET, DELETE, HEAD')

// 只允许所有的 HTTP 请求方法

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

8.2.8  CORS请求的分类

客户端在请求 CORS 接口时,根据请求方式请求头的不同,可以将 CORS 的请求分为两大类,分别是:

1 . 简单请求

同时满足以下两大条件的请求,就属于简单请求:

(1)请求方式:GET、POST、HEAD 三者之一

(2)HTTP 头部信息不超过以下几种字段:无自定义头部字段、Accept、Accept-Language、Content-Language、DPR、Downlink、Save-Data、Viewport-Width、Width 、Content-Type(只有三个值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multipart/form-data、text/plain)

2.  预检请求

只要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请求,都需要进行预检请求:

(1)请求方式为 GET、POST、HEAD 之外的请求 Method 类型(delete、 put)

(2) 请求头中包含自定义头部字段

(3) 向服务器发送了 application/json 格式的数据

在浏览器与服务器正式通信之前,浏览器会先发送 OPTION 请求进行预检,以获知服务器是否允许该实际请求,所以这一次的 OPTION 请求称为“预检请求”。服务器成功响应预检请求后,才会发送真正的请求,并且携带真实数据。

 简单请求和预检请求的区别

简单请求的特点: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只会发生一次请求。

预检请求的特点: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会发生两次请求,OPTION 预检请求成功之后,才会发起真正的请求。

8.3  JSONP 接口

概念:浏览器端通过 <script> 标签的 src 属性,请求服务器上的数据,同时,服务器返回一个函数的调用。这种请求数据的方式叫做 JSONP。

特点:

(1)JSONP 不属于真正的 Ajax 请求,因为它没有使用 XMLHttpRequest 这个对象。

(2)JSONP 仅支持 GET 请求,不支持 POST、PUT、DELETE 等请求。

8.3.1 创建 JSONP 接口的注意事项

如果项目中已经配置了 CORS 跨域资源共享,为了防止冲突,必须在配置 CORS 中间件之前声明 JSONP 的接口。否则 JSONP 接口会被处理成开启了 CORS 的接口。示例代码如下:

// 必须在配置 cors 中间件之前,配置 JSONP 的接口
app.get('/api/jsonp', (req, res) => {   })

// 一定要在路由之前,配置 cors 这个中间件,从而解决接口跨域的问题
const cors = require('cors')
app.use(cors())

8.3.2  实现 JSONP 接口步骤

(1)获取客户端发送过来的回调函数的名字

(2)得到要通过 JSONP 形式发送给客户端的数据

(3)根据前两步得到的数据,拼接出一个函数调用的字符串

(4)把上一步拼接得到的字符串,响应给客户端的 <script> 标签进行解析执行

8.3.4  实现 JSONP 接口的具体代码

// 必须在配置 cors 中间件之前,配置 JSONP 的接口
app.get('/api/jsonp', (req, res) => {
  // TODO: 定义 JSONP 接口具体的实现过程
  // 1. 得到函数的名称
  const funcName = req.query.callback
  // 2. 定义要发送到客户端的数据对象
  const data = { name: 'zs', age: 22 }
  // 3. 拼接出一个函数的调用
  const scriptStr = `${funcName}(${JSON.stringify(data)})`
  // 4. 把拼接的字符串,响应给客户端
  res.send(scriptStr)
})

8.3.5  在网页中使用 jQuery 发起 JSONP 请求

调用 $.ajax() 函数,提供 JSONP 的配置选项,从而发起 JSONP 请求,示例代码如下:

        // 4. 为 JSONP 按钮绑定点击事件处理函数
        $('#btnJSONP').on('click', function () {
          $.ajax({
            type: 'GET',
            url: 'http://127.0.0.1/api/jsonp',
            dataType: 'jsonp',
            success: function (res) {
              console.log(res)
            },
          })
        })

9. 数据库和身份认证

9.1 在项目中操作 MySQL

9.2 前后端的身份认证

9.2.1 Web 开发模式

目前主流的 Web 开发模式有两种,分别是:

1. 基于服务端渲染的传统 Web 开发模式

服务端渲染的概念:服务器发送给客户端的 HTML 页面,是在服务器通过字符串的拼接,动态生成的。因此,客户端不需要使用 Ajax 这样的技术额外请求页面的数据。代码示例如下:

app.get('./index.html', (req,res) => {
    // 要渲染的数据
    const user = { name: 'zs', age: 20 }
    //服务器端通过字符串拼接,动态生成HTML内容
    const html = `<h1>姓名:${user.name},年龄:${user.age}</h1>`
    //把生成好的页面响应给客户端
    res.send(html)
})

服务端渲染的优点:

 (1)前端耗时少。因为服务器端负责动态生成 HTML 内容,浏览器只需要直接渲染页面即可。尤其是移动端,更省电。  

(2)有利于SEO。因为服务器端响应的是完整的 HTML 页面内容,所以爬虫更容易爬取获得信息,更有利于 SEO。

服务端渲染的缺点:

(1)占用服务器端资源。即服务器端完成 HTML 页面内容的拼接,如果请求较多,会对服务器造成一定的访问压力。  

(2)不利于前后端分离,开发效率低。使用服务器端渲染,则无法进行分工合作,尤其对于前端复杂度高的项目,不利于项目高效开发。

2. 基于前后端分离的新型 Web 开发模式

前后端分离的概念:

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模式,依赖于 Ajax 技术的广泛应用。简而言之,前后端分离的 Web 开发模式,就是后端只负责提供 API 接口,前端使用 Ajax 调用接口的开发模式。

 前后端分离的优点:

(1) 开发体验好。前端专注于 UI 页面的开发,后端专注于api 的开发,且前端有更多的选择性。(2)用户体验好。Ajax 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可以轻松实现页面的局部刷新。

(3)减轻了服务器端的渲染压力。因为页面最终是在每个用户的浏览器中生成的。

前后端分离的缺点:

 不利于 SEO。因为完整的 HTML 页面需要在客户端动态拼接完成,所以爬虫对无法爬取页面的有效信息。(解决方案:利用 Vue、React 等前端框架的 SSR (server side render)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 SEO 问题!)

9.2.2  如何选择 Web 开发模式

是具体情况而定

比如企业级网站,主要功能是展示而没有复杂的交互,并且需要良好的 SEO,则这时我们就需要使用服务器端渲染;

而类似后台管理项目,交互性比较强,不需要考虑 SEO,那么就可以使用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模式。

另外,具体使用何种开发模式并不是绝对的,为了同时兼顾了首页的渲染速度和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效率,一些网站采用了首屏服务器端渲染 + 其他页面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模式。

9.2.3  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Authentication)又称“身份验证”、“鉴权”,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完成对用户身份的确认。

身份认证的目的,是为了确认当前所声称为某种身份的用户,确实是所声称的用户。例如,你去找快递员取快递,你要怎么证明这份快递是你的。

9.2.4 不同开发模式下的身份认证

对于服务端渲染和前后端分离这两种开发模式来说,分别有着不同的身份认证方案:

 (1)服务端渲染推荐使用 Session 认证机制  

 (2)前后端分离推荐使用 JWT 认证机制

9.3 Session认证机制

9.3.1 HTTP协议的无状态性

了解 HTTP 协议的无状态性是进一步学习 Session 认证机制的必要前提。

HTTP 协议的无状态性,指的是客户端的每次 HTTP 请求都是独立的,连续多个请求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服务器不会主动保留每次 HTTP 请求的状态

9.3.2  Cookie

Cookie 是存储在用户浏览器中的一段不超过 4 KB 的字符串。它由一个名称(Name)、一个值(Value)和其它几个用于控制 Cookie 有效期、安全性、使用范围的可选属性组成。

不同域名下的 Cookie 各自独立,每当客户端发起请求时,会自动当前域名下所有未过期的 Cookie 一同发送到服务器。

Cookie的几大特性:

(1)自动发送  (2)域名独立  (3)过期时限  (4)4KB 限制

9.3.4  Cookie 在身份认证中的作用

客户端第一次请求服务器的时候,服务器通过响应头的形式,向客户端发送一个身份认证的 Cookie,客户端会自动将 Cookie 保存在浏览器中。

随后,当客户端浏览器每次请求服务器的时候,浏览器会自动将身份认证相关的 Cookie,通过请求头的形式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即可验明客户端的身份。

 9.3.5  Cookie 不具有安全性

由于 Cookie 是存储在浏览器中的,而且浏览器也提供了读写 Cookie 的 API,因此 Cookie 很容易被伪造,不具有安全性。因此不建议服务器将重要的隐私数据,通过 Cookie 的形式发送给浏览器。

注意:千万不要使用 Cookie 存储重要且隐私的数据!比如用户的身份信息、密码等。

9.3.6  Session 的工作原理

 9.4  在 Express 中使用 Session 认证

9.4.1 安装 express-session 中间件

npm install express-session

9.4.2 配置 express-session 中间件

express-session 中间件安装成功后,需要通过 app.use() 来注册 session 中间件,示例代码如下:

// TODO_01:请配置 Session 中间件
const session = require('express-session')
app.use(
  session({
    secret: 'itheima',
    resave: false,
    saveUninitialized: true,
  })
)

9.4.3 向 session 中存数据:

当express-session 中间件配置成功后,即可通过req.session 来访问和使用session对象,从而存储用户的关键信息:

app.post('/api/login', (req, res) => {
  // 判断用户提交的登录信息是否正确
  if (req.body.username !== 'admin' || req.body.password !== '000000') {
    return res.send({ status: 1, msg: '登录失败' })
  }

  // TODO_02:请将登录成功后的用户信息,保存到 Session 中
  // 注意:只有成功配置了 express-session 这个中间件之后,才能够通过 req 点出来 session 这个属性
  req.session.user = req.body // 用户的信息
  req.session.islogin = true // 用户的登录状态

  res.send({ status: 0, msg: '登录成功' })
})

9.4.4 从 session 中取数据:

可以直接从 req.session 对象上获取之前存储的数据,示例代码如下:

app.get('/api/username', (req, res) => {
  // TODO_03:请从 Session 中获取用户的名称,响应给客户端
  if (!req.session.islogin) {
    return res.send({ status: 1, msg: 'fail' })
  }
  res.send({
    status: 0,
    msg: 'success',
    username: req.session.user.username,
  })
})

 9.4.5  清空 session:

可以直接从 req.session 对象上获取之前存储的数据,示例代码如下:

// 退出登录的接口
app.post('/api/logout', (req, res) => {
  // TODO_04:清空 Session 信息
  req.session.destroy()
  res.send({
    status: 0,
    msg: '退出登录成功',
  })
})

9.4.6  session的局限性

Session 认证机制需要配合 Cookie 才能实现。由于 Cookie 默认不支持跨域访问,所以,当涉及到前端跨域请求后端接口的时候,需要做很多额外的配置,才能实现跨域 Session 认证。

注意:

(1)当前端请求后端接口不存在跨域问题的时候,推荐使用 Session 身份认证机制。

(2)当前端需要跨域请求后端接口的时候,不推荐使用 Session 身份认证机制,推荐使用 JWT 认证机制。

9.5  JWT认证机制

JWT(英文全称:JSON Web Token)是目前最流行的跨域认证解决方案

9.5.1  JWT的工作原理

总结:用户的信息通过 Token 字符串的形式,保存在客户端浏览器中。服务器通过还原 Token 字符串的形式来认证用户的身份。

9.5.2  JWT 的组成部分

 JWT 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 Header(头部)、Payload(有效荷载)、Signature(签名)。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