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事务日志

文章详细阐述了MySQLInnoDB存储引擎中redolog和undolog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在事务处理中的角色。redolog用于保证事务的持久性,通过Write-AheadLogging策略先写日志再写磁盘;undolog则用于保证事务的原子性,通过回滚数据和MVCC实现。文章还讨论了不同的刷盘策略及其影响,以及回滚段、undo页的管理和生命周期等概念。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MySQL事务日志

文章目录

首先要知道: undo日志有两个作用: 1.回滚数据, 2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 对于回滚数据这个功能, 是对所有隔离级别都是生效的, 但是对于MVCC, 只有对于读已提交和可重复读是能用到的
  • MVCC的作用就是用于实现一致性非锁定读
    • 一致性非锁定读其实我们直接就可以通过字面意思理解, 首先读取必须是一致性的, 还要是非锁定的, 那么就是并不是使用锁来实现的

事务有4中特性 : 原子性, 一致性, 隔离性和持久性. 那么事务始终特性到底是基于什么机制实现的?

  • 事务的隔离性由锁机制实现
  • 而事务的原子性, 一致性和持久性由事务的redo日志和undo日志来保证
    • redo log称为重做日志, 提供再写入操作, 恢复提交事物修改的页操作, 用来保证事务的持久性
    • undo log称之为回滚日志, 回滚行记录到某个特定版本, 用来保证事务的原子性, 一致性

有的DBA或许会认为undo是redo的逆过程, 其实不是, redo和undo都可以视为是一种恢复操作, 但是:

  • redo log : 是存储引擎层(innodb)生成的日志, 记录的是"物理级别"上的页修改操作, 比如页号, 偏移量, 写入了’xxx’数据. 主要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 undo log : 是存储引擎层(innodb)生成的日志, 记录的是逻辑操作日志, 比如对某一行数据进行了insert语句操作, 那么undo log就记录一条与之相反的delete操作, 主要用于事物的回滚(undo log记录的是每个修改操作的逆操作)和一致性非锁定读(undo log回滚行记录到某种特定的版本 —MVCC, 即多版本并发控制)

1. redo日志:

InnoDB存储引擎是以页为单位俩管理存储空间的. 在真正访问页面之前, 需要把在磁盘上的页缓存到内存中的Buffer Pool之后才可以访问. 所有的变更都必须先更新缓冲池中的数据, 然后缓冲池中的脏页会以一定的频率被刷入磁盘(checkPoint机制), 通过缓冲池来优化cpu和磁盘之间的鸿沟, 这样就可以保证整体的性能不会下降太快

  • 其实学习过计算机组成原理都应该明白, 如果cpu直接读取磁盘中的数据, 这样肯定是非常慢的, 因为cpu读取数据的时候是一个机器字长一个机器字长的读取, 而如果是内存和硬盘之间读取数据的时候就是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读取, 并且每次cpu操作完成之后直接就要将数据返回到硬盘中, 肯定是非常消耗性能的, 所以肯定是先加载到内存中的缓冲池中, 缓冲池就作为一个中介

1.1为什么需要redo日志

一方面, 缓冲池可以帮助我们消除cpu和磁盘之间的鸿沟, checkpoint机制可以保证数据的最终落盘, 然而由于checkpoint并不是每次变更的时候就触发的, 而是master线程间隔一段时间去处理的, 所以最坏的情况就是事物提交后, 刚写完缓冲池, 数据库宕机了, 那么这段数据就是丢失的, 无法恢复

另一方面, 事务包含持久性的特性, 就是说如果一个已经提交的事物, 在事务提交之后即使系统发生了奔溃, 这个事务对数据库中所做的更改也不能丢失

那么如何保证这个持久性呐? —> 一个简单的做法 : 在事物提交完成之前把该事物锁修改的所有页面都刷新到磁盘, 但是这个简单粗暴的做法有以下问题:

  • 修改量与刷新磁盘工作量严重不成比例:

    有时候我们仅仅修改了某个页面中的一个字节, 但是我们知道在InnoDB中是以页为单位来进行磁盘IO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该事物提交时不得不将一个完整的页面从内存中刷新到磁盘中, 我们又知道一个页面默认是16KB大小, 只修改一个字节就要刷新16KB的数据到磁盘上显然是大题小做了

  • 随机IO刷新较慢

    一个事务可能会包含很多语句, 即使是一条语句也可能修改许多页面, 该事物修改的这些页面可能并不相邻, 这就意味着将某个事务修改的Buffer Pool中的页面随机刷新到磁盘时, 需要进行很多的随机IO, 随机IO是比顺序IO要慢的, 尤其对于传统的机械硬盘来讲

**另一个解决的思路: ** 我么只是想让已经提交了的事物对数据库中数据所做的修改永久生效, 即使后来系统奔溃, 在重启后也能把这种修改恢复出来. 所以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在每次事务提交时就把该事物在内存中修改过的全部页面刷新到磁盘, 只需要把修改了哪些东西记录一下就好. 比如, 某个事物将系统表空间中第10号页面中偏移量为100处的哪个字节的值从1修改为2. —> 我们只需要记录一下: 将0号表空间的10号页面的偏移量为100处的值更新为2

InnoDB引擎的事物采用了WAL技术(Write-Ahead logging), 这种技术的思想就是先写日志, 再写磁盘, 只有日志写入成功, 才算事物提交成功, 这里的日志就是redo log. 当发生宕机且数据未刷新到磁盘的时候, 可以通过redo log来恢复, 保证ACIO中的D(持久性), 这就是redo log的作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 redo日志的好处, 特点:

1. 好处:
  • redo日志降低了刷盘频率
  • redo日志占用的空间非常小

redo日志中需要记录 : 存储表空间ID, 页号, 偏移量以及需要更新的值, 所需的存储空间是很小的, 刷盘快

2. 特点:
  • redo日志是顺序写入磁盘的

在执行事务的过程中, 每执行一条语句, 就可能产生若干条redo日志(因为一条sql可能会修改很多条记录), 这些日志是按照产生的顺序写入磁盘的, 也就是使用顺序IO, 效率比随机IO快

  • 事物执行过程中, redo log不断记录

其实就是redo log和bin log的区别之一, redo log是存储引擎层产生的, 而bin log是数据库层产生的. 假设一个事物, 对表做10万行的记录插入, 在这个过程中, 一直不断的往redo log顺序记录, 而bin log不会记录, 直到这个事物提交, 才会一次写入到bin log文件中

1.3 redo日志的组成:

redo log可以简单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 重做日志的缓冲(redo log buffer), 保存在内存中, 是易失的.

在服务器启动的时候就向操作系统申请了一大片称之为redo log buffer的连续内存空间, 翻译成中文就是redo日志缓冲区. 这片内存空间被划分成若干个连续的redo log block. 一个redo log block占用512字节大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do log buffer大小默认是16M, 最大值是4096M, 最小是1M, 可以通过innoDB_log_buffer_size参数设置

  1. 重做日志文件(redo log file), 保存在硬盘中, 是持久的

重做日志文件默认就存储在当前数据目录当中

要注意: 我们说的持久化, 刷盘是针对redo log file, 只有日志存储到redo log file中之后, 这个时候剩下的就不用管了, 由redo log file来恢复就可以了

1.4 redo log的整体流程

以一个更新事物为例, redo log流转过程, 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1步 : 先将原始数据从磁盘中读入内存中来, 修改数据的内存拷贝

  • 肯定是直接操作内存中的数据比较快, 所以先加载到内存中来, 然后修改内存中的数据(cpu与内存交互)

第2步 : 生成一条重做日志并写入redo log buffer, 记录的是数据被修改后的值

  • 生成重做日志并写入到内存中的redo log buffer中

第3步 : 当事物commit时, 将redo log buffer中的内容刷新到redo log file, 对redo log file采用追加写的方式

  • 提交事物之后, 这个时候就意味着要持久化到硬盘上了, 就不是内存层面了, 所以先将redo log buffer中的内容刷盘到redo log file中, 一旦刷盘成功, 那么即使掉电也就不担心了, 大不了从redo log file中恢复就可以了

第4步 : 定期将内存中修改过的数据刷新到磁盘中

体会 : write-Ahead Log(预先日志持久化) : 在持久化一个数据页之前, 先将内存中相应的日志页持久化

1.5 redo log的刷盘策略:

redo log的写入并不是直接写入磁盘的, InnoDB引擎会在写redo log的时候先写redo log buffer, 之后以一定的概率刷入到真正的redo log file中, 这里的一定的频率怎么看待呐?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刷盘策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 : rdo log buffer刷盘到redo log file的过程并不是真正的刷到磁盘中去, 只是刷入到文件系统缓存(page cache)中去 (这是现代操作系统为了提高文件写入效率做的一个优化), 真正的写入会交给系统自己来决定(比如page cache足够大了). 那么对于InnoDB来讲就存在一个问题, 如果交给操作系统来同步, 同样如果操作系统宕机, 那么数据也丢失了(虽然整个系统宕机的概率还是比较小的)

针对这种情况, InnoDB给出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参数, 该参数控制commit提交事物时, 如何将redo log buffer中的日志刷新到redo log file中, 它支持三种策略:

  • 设置为0 : 表示每次事物提交时不进行刷盘操作
    • 其实就是什么都不做, 那么什么时候会刷盘? 走InnoDB默认的刷盘, 系统默认master thread每间隔1s进行一次重做日志的同步
  • 设置为1 : 表示每次事物提交时都将进行同步, 刷盘操作(默认值)
    • 不仅仅是直接刷盘到page-cache中, 更是会直接刷盘到redo-log-file中
  • 设置为2 : 表示每次事物提交时都只把redo log buffer内容写入page cache中, 不进行同步. 有OS(操作系统)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同步到磁盘文件

InnoDB存储引擎有一个后台线程(master - thread), 每隔1秒, 就会把redo log buffer中的内容写入到文件系统缓存(page cache), 然后调用刷盘操作(刷新到redo log file中)

1.6.不同刷盘策略流程图

给出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为1时的刷盘流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小结: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1

为1时, 只要事物提交成功, redo log记录就一定在硬盘里, 不会有任何数据丢失

如果事物执行期间MySQL挂了或者宕机, 这部分日志丢了, 但是事物并没有提交, 所以日志丢了也不会有损失. 可以保证ACID中的D, 数据绝对不会丢失, 但是效率最差

建议使用默认值, 虽然操作系统宕机的概率理论小于数据库宕机的概率, 但是一般既然使用了事物, 那么数据的安全相对效率来说更加重要些

给出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为2时的刷盘流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小结: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2

为2时, 只要事物提交成功, redo log buffer中的内容只写入文件系统缓存(page cache)

如果仅仅只是MySQL挂了不会有任何数据丢失, 但是操作系统宕机可能会有0到1秒的数据丢失(取决于该事物执行的时间), 这种情况下无法满足ACID中的D, 但是数值2效率比较高

给出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为0时的刷盘流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小结: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0

为0时, master thread中每1秒进行一次重做日志的fsync操作, 因此实例crash最多丢失1秒钟内的事物.

  • master thread是负责将缓冲池中的数据异步刷新到磁盘, 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注意: 从redo log buffer中先刷新page cache, 然后从page cache刷新到磁盘中是我们考虑的刷盘, 而数据是什么时候到的redo log buffer中, 我们说只要更新数据, 这个时候就会将对应操作生成的redo log写入到redo log buffer中

1.7 写入redo log buffer的过程

1. 补充概念: Mini-Transaction (简称 : mtr)

MySQL把对底层页面的一次原子访问的过程称之为一个Mini-Transaction, 简称mtr, 比如, 向某个索引对应的B+树中插入一条记录的过程就是一个Mini-Transaction. 一个所谓的mtr可以包含一组redo日志, 在进行崩溃恢复时这一组redo日志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个事务可以包含若干条语句, 每一条语句其实是由若干个mtr组成, 每个mtr又可以包含若干条redo日志, 画个图表示他们的关系就是这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首先我们知道事物中是可以有多个语句的

然后我们知道一个语句是可以对多行操作的

最后, 一行的操作也可能是对应多个redo log

  • 一行就是一个mtr, 我们举一个例子, 假如插入一行数据到一页的中间部分, 这个时候我们插入的时候后面的记录肯定是要后移的, 甚至要出现页分裂, 这个时候物理日志(redo)肯定是有多条
2. redo 日志写入log buffer

向log buffer中写入redo日志的过程是有顺序的, 也就是先往前边的block中写, 当该block的空闲空间使用完之后再往下一个block中写. 当我们想往log buffer中写入redo日志时, 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就是应该写在哪个block的哪个偏移量处, 所以InnoDB的设计者特意提供了一个称之为buf_free的全局变量, 该变量指明后续写入的redo日志应该写入到log buffer中的哪个位置, 如图所示:

  • 其实这个log buffer的写入过程和Java中分配对象时的指针碰撞是非常相似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个mtr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若干条redo日志, 这些redo日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 所以其实并不是每生成一条redo日志, 就将其插入到log buffer中, 而是每个mtr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日志先暂存到一个地方, 当该mtr结束的时候, 将过程中产生的一组redo日志再全部复制到log buffer中, 我们现在假设有两个名为T1, T2的事务, 每个事务都包含2个mtr, 我们给这几个mtr命名一下:

  • 事务T1的两个mtr分别称之为 : mtr_T1_1和mtr_T1_2
  • 事务T2的两个mtr分别称为 : mtr_T2_1和mtr_T2_2

每个mtr都会产生一组redo日志, 用示意图来描述一下这些mtr产生的日志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不同的事物可能是并发执行的, 所以T1, T2之间的mtr可能是交替执行的, 每当一个mtr执行完成时, 伴随该mtr生成的一组redo日志就需要被赋值到log buffer中, 也就是说不同事物的mtr可能是交替写入log buffer的, 我们画个示意图(为了美观, 我们把mtr中产生的所有redo日志当做一个整体来画, 也就是没有分开成一个一个的redo recor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的mtr产生的redo日志量非常大, 比如mtr-t1_2产生的redo日志占用空间比较大, 占用了3个redo log block来存储

3.redo log block的结构图

一个redo log block是由日志头, 日志体, 日志尾组成. 日志头占用12个字节, 日志尾占用8个字节, 所以一个block正真能存储的数据就是512-12-8=492字节

# 为什么一个block设计成512字节?
这个和磁盘的扇区有关, 机械磁盘默认的扇区就是512字节, 如果你要写入的数据大于512字节, 那么要写入的扇区肯定是不止一个, 这时就要设计到盘片的转动, 找到下一个扇区, 假设现在需要写入两个扇区A和B, 如果扇区A写入成功, 而扇区B写入失败, 那么就会出现非原子性的写入, 而如果每次只写入和扇区大小一样的512字节, 那么每次的写入都是原子性的
硬盘(包括固态和磁盘)的扇区默认都是512字节

1.8redo log file的写入策略:

1. 相关参数设置:
  • 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 : 执行redo log文件所在的路径, 默认值为./, 表示在数据库的数据目录下. MySQL的默认数据目录(var/lib/mysql) 下默认有两个名为ib_logfile0和ib_logfile1的文件, logbuffer中的日志默认情况下就是刷新到这两个磁盘文件中. 此redo日志文件位置是可以修改的
  •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指明redo log file的个数, 命名方式如: ib_logfile0, iblogfile1… iblogfilen. 默认2个, 最大100个
  •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控制redo log刷新到磁盘的策略, 默认为1
  • innodb_log_file_size : 单个redo log文件大小, 默认为48M. 最大值为512G, 注意最大值指的是整个redo log系列文件之和, 即(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innodb_log_file_size)不能大于最大值512G

在数据库实例更新比较频繁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加大redo log的组数和大小, 但是也不推荐redo log设置过大, 在MySQL崩溃恢复时会重新执行redo日志中的记录

如果从redo log buffer中刷新到page cache中, 然后刷入到redo log file的过程中redo log file已经是满了, 这个时候要怎么办?
  • 最先想到的肯定就是扩容, 没有问题, 最终肯定会走向扩容, 但是在扩容之前会尝试复用空间, 因为redo log file中一些数据可能要已经是维护到了磁盘中, 所以这部分redo log file占用的空间就可以进行复用了, 那么如何复用的? 下面将日志文件组和checkpoint的时候会进行讲解
2.日志文件组: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到, 磁盘上的redo日志文件不止一个, 而是以一个日志文件组的形式出现的. 这些文件以ib_logfile[数字] (数字可以是0,1,2,…)的形式进行命名, 每个redo日志文件大小都是一样的.

在将redo日志写入日志文件组时, 是从ib_logfile0开始写, 如果ib_logfile0写满了, 就接着ib_logfile1写. 同理ib_logfile1写满了就去写ib_logfile2, 以此类推. 如果写到最后一个文件该咋办? 那就重新转到ib_logfile0继续写, 所以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共的redo日志文件大小其实就是: innodb_log_file_size ×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采用循环使用的方式向redo日志文件组里写数据的话, 会导致后写入的redo日志覆盖掉前边写的redo日志? 当然是会覆盖, 所以InnoDB的设计者提出了checkpoint的概念

3. checkpoint

在整个日志文件组中还有两个重要的属性, 分别是write pos, checkpoint

  • write pos是当前记录的位置, 一边写一边后移
  • checkpoint是当前要擦除的位置, 也是往后推移

每次刷盘redo log记录到日志文件组中, write pos位置就会后移更新. 每次MySQL加载日志文件组恢复数据时, 会清空加载过的redo log记录, 并把checkpoint后移更新, write pos和checkpoint之间的还空着的部分可以用来写入redo log记录 (write pos和checkpoint之间的部分要么是空的, 要么是已经是刷盘成功的, 总之是可以在这里直接填充数据, 即使有数据也是可以覆盖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write pos追上checkpoint, 表示日志文件组满了, 这个时候不能再写入新的redo log记录, MySQL得停下来, 清空一些记录, 把checkpoint推进一下, 也就是满了的时候就尝试刷盘, 刷盘之后就能推进checkpoin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9 redo log小结

相信大家都知道redo log的作用和它的刷盘时机, 存储形式:

InnoDB的更新操作采用的是Write Ahead Log(预先日志持久化)策略, 即先写日志, 再写入磁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undo日志

redo log是事物持久性的保证, undo log是事务原子性的保证. 在事务中更新数据前置操作其实是要先写入一个undo log

  • 要注意: 是在更新内存中数据之前进行的undo日志记录操作

2.1如何理解Undo日志

事物需要保证原子性, 也就是事务中的操作要么全部完成, 要么什么也不做, 但是有的时候事物执行到一半会出现一些情况, 比如:

  • 情况一: 事务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错误, 比如服务器本身的错误, 操作系统错误, 甚至是突然断电导致的错误
  • 情况二: 程序员可以在事物执行过程中手动输入ROLLBACK语句结束当前事务的执行

以上情况出现, 我们需要把数据改回原先的样子, 这个过程称之为回滚, 这样就可以造成一个假象: 这个事物看起来什么都没做, 所以符合原子性要求

每当我们要对一条记录做改动时 (这里的改动可以指INSERT, DELETE, UPDATE), 都需要’‘留一手’’ —把回滚所需的东西记录下来. 比如:

  • 你插入一条记录时, 至少要把这条记录的主键值记录下来, 之后回滚的时候只需要把这个主键值对应的记录删除掉就好了.(对于每个INSERT, innoDB存储引擎会完成一个DELETE)
  • 你删除了一条记录, 至少要把这条记录中的内容都记录下来, 这样之后回滚时再把由这些内容组成的记录插入到表中就好了.(对于每个DELETE, InnoDB存储引擎会执行一个INSERT)
  • 你修改了一条记录, 至少要把修改这条记录前的旧值都记录下来, 这样之后回滚时再把这条记录更新为旧值就好了. (对于每个update, InnoDB存储引擎会执行一个相反的UPDATE, 将修改前的行放回去)

MySQL把这些为了回滚而记录的这些内容称之为撤销日志或者回滚日志(即undo log). 注意, 由于查询操作(SELECT)并不会修改任何用户记录, 所以在查询操作执行时, 并不需要记录相应的undo日志

此外, undo log会产生redo log, 也就是undo log的产生会伴随着redo log的产生, 这是因为undo log也需要持久性的保护 —> undolog是为了保证原子性, 那么redolog当然要为undo log生成对应的redo log来保证原子性的实现

2.2Undo日志的作用:

  • 作用1: 回滚数据

用户对undo日志可能有误解 : undo用于将数据库物理的恢复到执行语句或者事物之前的样子,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undo是逻辑日志, 因此只是将数据库逻辑的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 所有修改都被逻辑的取消了, 但是数据结构和页本身在回滚之后可能大不相同

这是因为在多用户并发系统中, 可能会有数十, 数百甚至数千个并发事物, 数据库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对数据记录的并发访问. 比如, 一个事物在修改当前有一个页中某几条记录, 同时还有别的事物在对同一个页中另外几条记录进行修改. 因此, 不能将一个页回滚到事物开始的样子, 因为这样会影响其他事物正在进行的工作

  • 作用2 : MVCC

undo的另一个作用是MVCC, 即在InnoDB存储引擎中MVCC的实现是通过undo来完成. 当用户读取一行记录时, 若该记录已经被其他事物占用, 当前事物可以通过undo读取之前的行版本信息, 以此实现非锁定读取

2.3 InnoDB的存储结构:

1.回滚段与undo页:

InnoDB对undo log的管理采用段的方式, 也就是回滚段(rollback segment). 每个回滚段记录了1024个undo log segment, 而在每个undo log segment端中进行undo页的申请 —> 注意是分为回滚段, 一个回滚段又记录了1024个undo日志段

  • 在InnoDB1.1版本之前(不包括1.1版本), 只有一个rollback segment, 因此支持同时在线的事务限制为1024. 虽然大多数情况之下已经可以说是够用.
  • 从1.1版本开始InnoDB支持最大128个rollback segment, 故其支持同时在线的是事物限制提高到了128*1024

虽然InnoDB1.1版本支持了128个rollback segment, 但是这些rollback segment都存储于共享表空间ibdata中. 从InnoDB1.2版本开始, 可以通过参数对rollback segement做进一步的设置. 这些参数包括:

  • innodb_undo_directory : 设置rollback segment文件所在的路径. 这意味着rollback segment可以存放在共享表空间以外的位置, 即可以设置为独立表空间. 该参数的默认值为"./", 表示当前InnoDB存储引擎的目录
  • innodb_undo_logs : 设置rollback segment的个数, 默认为128, 在InnoDB1.2版本中, 该参数用来替换之前版本的参数innodb_rollback_segments.
  • innodb_undo_tablespaces : 设置构成rollback segment文件的数量, 这样rollback segment可以较为平均的分布在多个文件中. 设置该参数后, 会在路径innodb_undo_directory看到undo为前缀的文件, 该文件就代表rollback segment文件

undo log相关参数一般很少改动.

undo页的重用:

当我们开启一个事物需要写undo log的时候, 就得先去undo log segment中去找到一个空闲的位置, 当有空位的时候, 就去申请undo页, 在这个申请到的undo页中进行undo log的写入. 我们知道mysql默认一页的大小是16k

为每个事物分配一个页, 是非常浪费的(除非你的事物非常长), 假设你的应用的TPS(每秒处理的事物数目)为1000, 那么1s就需要1000个页, 大概需要16M的存储, 1分钟大概需要1G的存储. 如果照这样下去除非MySQL清理的非常勤快, 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 磁盘空间会增长的非常快, 而且很多空间都是浪费的

于是undo页就被设计的可以重用了, 当事物提交时, 并不会立刻删除undo页, 因为重用, 所以这个undo页可能混杂着其他事物的undo log, undo log在commit后, 会被放到一个链表中, 然后判断undo页的使用空间是否小于3/4, 如果小于3/4的话, 则表示当前undo页可以被重用, 那么它就不会被回收, 其他事物的undo log可以记录在当前undo页的后面. 由于undo log是离散的, 所以清理对应的磁盘空间时, 效率不高

  • 也就是一个undo页中其实是可以放置多个事物的undo log的, 所以是离散的, 清理效率并不高
2. 回滚段与事务
  1. 每个事物只会使用一个回滚段, 一个回滚段在同一时刻可能会服务于多个事务
    • 段其实是一个逻辑概念, 每个事物都只有一个回滚段(rollback segment), 但是一个回滚段可以有多个事务, 但是一个undo log segment只能是有一个事物, 一个回滚段中有1024个回滚日志段, 在回滚日志段中又以页为单位分配内存空间 —> 但是这个只是早期
    • 现在undo日志页已经是可以重用了, 当一个undo页的使用空间小于3/4的时候, 当前undo页就可以被重用, 其他事务的undo log可以记录在当前undo页的后面
  • rollback segment : 回滚段
  • undo log segment : 回滚日志段
  1. 当一个事物开始的时候, 会制定一个回滚段, 在事物进行的过程中, 当数据被修改时, 原始的数据会被复制到回滚段
  2. 在回滚段中, 事物会不断填充盘区, 直到事物结束或者所有空间都被使用完. 如果当前盘区不够用, 事物会在段中请求扩展下一个盘区, 如果所有已分配的盘区都被使用完, 事物会覆盖最初的盘区护着在回滚段允许的情况下扩展新的盘区来使用 —> 其实就是重用 + 扩展, 能重用的时候当然是没有必要扩展的
  3. 回滚段存在于undo表空间中, 在数据库中可以存在多个undo表空间, 但同一时刻只能使用一个undo表空间
  4. 当事务提交时, InnoDB存储引擎会做以下两件事情:
    • 将undo log放入列表中, 以供之后的purge操作 —> purge是清除线程
      • 英文学习 : purge : 清除
    • 判断undo log所在的页是否可以重用, 若可以分配给下个事务使用
  • 注意: undo log的数量最小为2, undo log的truncate操作有purge协调线程发起. 在truncate某个undo log表空间的构成中, 保证有一个可用的undo log
    • 一个可用的undo log都没有了还怎么记录日志
3.回滚段中的数据分类:
  1. 未提交的回滚数据(uncomitted undo information) : 该数据所关联的事务未提交
    • 用于实现读一致性, 所以该数据不能被其他事物的数据覆盖
  2. 已经提交但未过期的回滚数据(committed undo information) : 该数据关联的事物已经提交, 但是仍然受到undo retention参数的保持时间的影响
    • 已经提交了的数据有的也是不能立刻删除的, 因为要进行多版本并发控制, 所有有的版本是要进行记录的
  3. 事物已经提交并过期的数据(expired undo information) : 事物已经提交, 而且数据保存时间已经超过undo retention参数指定的时间, 属于已经过期的数据. 当数据段满了之后, 会优先覆盖"事物已经提交并过期的数据".

事物提交后并不能马上删除undo log以及undo log所在的页. 这是因为可能还有其他事务需要通过undo log来得到行记录之前的版本. 故事务提交时将undo log放入一个链表中, 是否可以最终删除undo log以及undo log所在页由purge线程来判断.

2.4 undo的类型

在InnoDB存储引擎中, undo log分为:

  1. insert undo log

    insert undo log是指在insert操作中产生的undo log, 因为insert操作的记录, 只对事务本身可见, 对其他事物不可见(这是事物隔离性的要求), 故该undo log可以在事物提交后直接删除. 不需要进行purge操作

    • 其实就是因为一个记录只可能是唯一的一个事物提交上来的, 所以说其实一个insert操作自己就是一个版本
  2. update undo log

    update undo log记录的是对delete和update操作产生的undo log. 该undo log可能需要提供MVCC机制, 因此不能在事物提交时就进行删除, 提交时放入undo log链表, 等待purge线程进行最后的删除

    • 对于update操作, 因为可能是多个事物之间同时对这一行记录进行一个修改, 所以是要进行一个多版本并发控制的

insert undo log中只需要记录主键值即可, 然后就是事物id

update操作的update undo log中需要记录的就是修改之前的列信息, 然后就是 事物id + roll pointer

delete操作的update undo log中既然也是update undo log, 而且说mysql中undo log就分为两种, 所以delete 操作导致的update undo log应该是和update导致的update undo log中记录的数据是一致的

首先要明白 : 只有读已提交和可重复读的时候需要MVCC, 如果是读未提交或者是串行化, 那么就完全用不到并发版本控制, 读未提交就是全部都是当前读, 每次操作完就读取最新数据即可, 串行化就是完全的加锁, 互斥进行, 每次也是读取最新数据

2.5undo log的生命周期

1.简要生成过程

以下是undo + redo事物的简化过程

假设有2个数值, 分别为A= 1和B = 2, 然后将A修改为3, B 修改为4

1. start transaction;
2. 记录 A=1 到undo log;
3. update A = 3;
4. 记录A = 3 到redo log;

5. 记录B=2 到udno log;
6. update B = 4;
7. 记录B = 4到redo log;
8. 将redo log刷新到磁盘 //其实这一步就主要我们是我们通过刷盘参数控制
9. commit
  • 在1-8步骤的任意一步系统宕机, 事物未提交, 该事物就不会对磁盘上的数据做任何影响
    • 因为事物也没有提交, 所以也是一致的
  • 如果在8-9之间宕机, 恢复之后可以通过回滚, 也可以通过该选择继续完成事务提交, 因为此时redo log已经是持久化到了redo log file中
  • 如果是9之后系统宕机, 内存映射中变更的数据还来不及刷回磁盘, 那么系统恢复之后, 可以根据redo log把数据刷回磁盘
只有Buffer Pool的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了redo log和undo log之后的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更新Buffer Pool中的数据之前, 我们需要先将数据事物开始之前的状态写入Undo Log中, 假设更新到一半出错了, 我们就可以使用Undo log来回滚到事物开始之前

  • 注意: 我们修改数据的时候内存中的Buffer Pool中的数据也是会修改的, 修改了之后也是会刷盘到磁盘中, 但是我们要知道MySQL中是write-Ahead Log(预先日志持久化) 也就是要先写入到日志中, 然后再将内存中的数据刷入到磁盘中
2.4 undo日志的详细生成过程:

对于InnoDB引擎来说, 每个行记录除了记录本身的数据之外, 还有几个隐藏的列:

  1. db_row_id : 如果没有为表显示的定义主键, 并且也没有非空唯一所以你, 那么InnoDB会自动为表添加一个row_id的隐藏列作为主键
  2. db_trx_id : 每个事物都会分给一个事物ID, 当对某条记录发生变更时, 就会将这个事务的事务ID写入trx_id中
  3. db_roll_ptr : 回滚指针, 本质上就是指向undo log的指针
当我们执行insert时:
begin;
insert into user(name) values("tom");

插入的数据会生成一条insert undo log, 并且数据的回滚指针会指向它, undo log会记录undo log的序号, 插入主键的列和值, 那么在进行rollback的时候, 通过主键直接把对应的数据删除即可

  • 但是其实删除操作真正的会将记录删除掉? 其实不是的, 只是通过一个删除标记标记为删除而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有一个deletemark标记, 这个标记为0, 表示的就是当前记录是没有被删除掉的, 如果deletemark是1, 那么就是表示为删除状态

当我们执行update时:

对于更新的操作会产生update undo log, 并且会分更新主键和不更新主键的.

不更新主键:
update user set name = "Sun" where id = 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时会把老的记录写入新的undo log, 让回滚指针指向型的undo log ,它的undo no是1, 并且新的undo log会指向老的undo log(undo no = 0)

也就是不更新主键对于一个行记录的更新就只会产生一个update undo log

更新主键:
update user set id = 2 where id = 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更新主键的操作, 会先把原来的数据的deletemark标识设置为1, 也就是删除原本的数据 (但是其实这里是没有将数据真正的删除掉的, 真正的删除会交给清理线程去判断), 然后在后面插入一条新的数据, 新的数据也会产生undo log, 并且undo log的序号会递增

可以发现每次对数据的变更都会产生一个undo log, 当一条记录被变更多次时, 那么就会产生多条undo log, undo log记录的是变更前的日志, 并且每个undo log的序号还是递增的, 那么当要回滚的时候, 按照序号依次向前推, 就可以找到我们的原始数据了

如果是更新主键的update操作此时操作一个行记录, 此时会产生一个(delete操作的)update undo log之外还会产生一个insert undo log

  • 也就是更新主键其实是通过一个删除一个新增来实现的
3. undo log是如何回滚的

以上面的例子来说, 假设执行rollback, 那么对应的流程应该是这样:

  1. 通过undo no = 3的日志把id = 2的数据删除掉
  2. 通过undo no = 2的日志把数据的deletemark还原成0
  3. 通过undo no = 1的日志把id = 1的数据的name还原成Tom
  4. 通过undo no = 0的日志把id = 1的数据删除

学习到这里其实我们可以发现, 其实undo日志中记录的不是删除和添加和修改操作, 而是实际实现我们看到的删除, 添加, 修改的操作, 比如删除操作其实是通过设置deletemark为1, 然后交给purge线程去删除, 添加的时候如果添加的是删除的数据, 很可能是会复用, 也就是将删除掉的记录的deletemark的1设置为0, 但是如果该记录彻底被purge线程删除了, 那么就是真正的添加一个记录. 修改操作也是分为对于非主键字段的修改和对主键字段的修改, 上面也都是解释过的

4.undo log的删除
  • 针对于insert undo log

因为insert操作的记录, 只对事物本身可见, 对其他事物不可见, 故undo log可以在事物提交后直接删除, 不需要进行purge操作

  • 针对于update undo log

该undo log可能需要提供MVCC机制, 因此不能在事物提交时就进行删除. 提交时放入undo log链表, 等待purge线程进行最后的删除

补充: 
purge线程的两个主要作用 : 清理undo页和清除page里面带有delete_bit标识的数据行, 在InnoDB中, 事务中的Delete操作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删除掉行数据, 而是一种Delete Mark操作, 在记录上标识Delete_bit, 而不删除记录. 是一种"假删除", 只是做了一个标记, 真正的删除工作需要后台purge线程去完成 
  • 其实将delete_bit, 也就是delete_mark设置为1是一种趋于删除和没有删除的中间状态(为了实现MVCC), 这个时候该记录是没有放到垃圾链表中的, 如果放到垃圾链表中就可以考虑重用了, 就是真正的垃圾了 --> 我们学习页结构的时候知道页中是记录了垃圾链表的头结点的, 其实就是为了实现重用
补充:
mysql是一个单进程多线程的数据库,在innodb中大概3种线程为:1、主线程Master Thread;2、IO Thread线程,用于异步处理写请求;3、purge Thread线程,用于删除undo日志

master thread : 这是主线程,非常核心,其用途主要是做一些周期性的任务,在不同的innodb版本其功能不同,这里就看最早期的版本。早起的innodb Master线程会有两种频率的任务,一种是每1秒一次的,还有每10秒一次的。

  • 每1秒的工作:

    1、刷新日志;

    2、刷新至多100个脏页

    3、合并插入缓冲;

    4、如果空闲切为background。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前两个。而且只有刷新日志是每一次必做的,其余都是需要满足条件才会做,比如说刷新脏页,只有缓存中的脏页比例超过一个阈值才会刷新。

  • 每10秒的工作:

    1.刷新日志;

    2.刷新脏页;

    3.删除undo日志;

    4.合并插入缓冲

随机IO和顺序IO:

数据备份和日志业务都是顺序IO

SQL中会出现随机IO, 当然也是有顺序IO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